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10341100000018

第18章 历代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撰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唐玄宗时期开始编撰我国古代道教第一部道藏,题为《开元道藏》,此后宋朝两次组织大型道藏编撰,题为《大宋天宫宝藏》、《政和万寿道藏》,金朝编撰有《大金玄都宝藏》,明朝时期达到编撰道藏的高潮,相继编订《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此后大型道藏编撰活动减少。

●《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撰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撰,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广集道书,编写《三洞经书目录》,共1228卷,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经书目录。至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搜访天下道经,汇编成《一切道经》,即《开元道藏》,共收入道书5300卷。

北宋真宗时,张君房奉命主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共5481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

金朝章宗时,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共6450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大元玄都宝藏》共计7800余卷。上述道藏现均亡佚。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共计5305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成512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121589块。

●《开元道藏》

唐玄宗即位不久,敕道士史崇玄等与昭文馆、崇文馆学士,据长安京中藏内见在经书200余卷,修成《一切道经音义》140卷,后又撰《道藏音义目录》113卷。

开元年间,唐玄宗又发使搜访道经,撰修成藏,目说《三洞琼纲》。《玉海》52卷称“唐明皇撰《琼纲》,裁3000余卷。”

《开元道藏》卷数有三种不同说法,《宋三朝国史志》说有3744卷;杜光庭删《太上黄箓斋仪》52卷则称玄宗著《琼纲经目》7300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9000余卷;《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又称《琼纲经目》藏经5700卷。

天宝七载闰六月,诏诸道传写,以广流布。后经安史之乱,长安、洛阳两京秘藏多遭焚毁。上元中,所收经箓6000余卷。至大历年间,得7000卷。

从长庆至咸通间,实际只见5300卷定数,此数与开元年间钦定《道德经》本数字恰好相等。而《开元道藏》修成之时究竟卷数几何已成历史悬案。

●《大宋天宫宝藏》

北宋时代,道藏编修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端拱二年至淳化二年之间,求得道书700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校正,删去重复得3737卷。

大中祥符二年,真宗诏左右街选道士十人校定道藏,次年又令崇文院集馆阁详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其事。王钦若在宋大宗时道藏的基础上,按照三洞四辅经目增补622卷,共得4359卷,真宗赐此目录名《宝文统录》。

大中祥符五年,再次修撰,至天禧三年春,写录成七藏。此藏以千字文为函目,始于“天”,终于“宫”,故题为《大宋天宫宝藏》466函,4565卷。

●《政和万寿道藏》

《政和万寿道藏》是全藏雕印之始,宋微宗曾于崇宁、大观间,搜访道教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定,得5387卷。

至政和三、四年又两次下诏,搜访天下道书,专设经局,差道士详校。知福州黄裳请建飞天法藏。于是送福州闽县镂刻,总540函,5481卷。事毕,进经板于东京,名《政和万寿道藏》或《万寿道藏》。据史载,重和元年,有数十部颁行各地宫观。

●《大金玄都宝藏》

金代《大金玄都宝藏》是刊补《政和万寿道藏》而成。中都十方大天长观旧贮藏经,但残缺不全。金大定二十八年,世宗诏以南京《万寿道藏》经板付观。明昌元年,提点观事孙明道即据以补刊,印经一藏。复遣道士访遗经于天下,募工补刻。

至明昌三年,得1074卷,补板21800余册,共积册83198,列库4区,35楹,140架。依三洞四辅诠次,编成《大金玄都宝藏》,共602帙,6455卷。

●《玄都宝藏》

元刊《玄都宝藏》距《大金玄都宝藏》刊行仅10年,天长观毁于火,经板也被焚毁。元初全真道士宋德方有志于恢复,遂于元太宗九年后令其弟子秦志安于平阳玄都观总领其事,据管州金藏和他处道经校勘、补完。

至乃马真后称制三年,编成全藏,有经7800余卷,也称《玄都宝藏》。定宗时,经板移至平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其后因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道经曾两次遭到焚毁。元世祖至元十八年,除《道德经》外,《玄都宝藏》经板悉被焚毁,而其中经典也亡佚甚多。

●《正统道藏》

明永乐中,成祖朱棣崇道,因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校道藏。永乐八年张宇初卒,其弟张宇清继领其事,功未就绪而成祖死,其事遂被延搁。

至英宗正统九年,乃诏领京师道教事邵以正督校大藏经典,“于是重加订正,增所未备”。正统十年全藏刊竣。共480函,5305卷。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正统道藏》是经折本。每函卷首刊有三清及诸圣像,续有“御制”题识。

《正统道藏》所收经书,已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则数卷并为一卷,故有数经同卷者。每函各为若干卷;其中以10卷居多,也有少至三四卷,多至15卷者,洪字号甚至多达17卷。

《正统道藏》仍按三洞四辅12部分类,各部收书共1430种。计洞真部316种;洞玄部303种;洞神部364种;太玄部117种;太平部66种;太清部24种;正一部240种。

《正统道藏》收书的数量大,内容也很庞杂,遍涉道教的教义救理、戒律清规、符箓章奏、斋醮科仪、修炼摄养、灵图象数、名山宫观、神仙体籍、道士传记等方面。

除道教经籍外,还收入一部分医书药方、诸子著作。包含不少我国古代宗教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药学、化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的重要史料。

●《万历续道藏》

《万历续道藏》是《正统道藏》的续集。明正统十年编成的《正统道藏》,因搜访未周,缺漏甚多。加以该藏编成后的一二百年间,又有新的道书问世。

至万历三十五年,明神宗教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杜字至缨字,得32函,180卷,称《万历续道藏》。

正、续《道藏》合计512函,5485卷,121589页,皆刊于内府,而板藏于京师灵佑宫,入清代以后移于大光明殿。

《万历续道藏》首收《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末收焦竑所撰《庄子翼》,共补收道书56种,不再分类。绝大部分为元明道书,其中以明代新出道书居多。《万历续道藏》也是经折本。经板已不存。现通行本均为与《正统道藏》合印的影印本。

●《敦煌道藏》

20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500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200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

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100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

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

1999年,我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500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5巨册。

●《道藏辑要》

《道藏辑要》是继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之后收书最多的道教丛书。撰辑者有两说,清末贺龙骧校理《重刊道藏辑要》称此书是清康熙间彭定求撰辑;《道藏精华录》则称此书是蒋元廷编撰于清嘉庆年间。后书板被焚,书也留存甚少。

光绪十八年,四川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首倡重刊,至光绪三十二年刊成《重刊道藏辑要》,板存成都二仙庵。

《道藏辑要》是方册本,共218册,按二十八宿字号分集辑录道书297种,其中辑自明正、续《道藏》者204种,新增93种。

《道藏辑要》所收道藏已有之书,不尽按原貌转录,或不分卷,或删略甚多。其主要价值在于增收了正、续道藏以外之百余种道书,其中绝大部分是明清时代新出的著作,为研究明清道教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称笈七箓》

《称笈七箓》是择要辑录《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北宋天禧三年,当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择其精要万余条,于天圣三年至七年间辑成本书进献仁宗皇帝。

道教称藏书之容器说“称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7部,故张君房在该书的序言中有“掇称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等语,因名《称笈七箓》;并称编撰此书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裨文馆校雠之职,外此而少畅玄风年。”

《称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上清派占居显学地位的时代特征。此外,收录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

《称笈七箓》素为道教界和学术界所重视。因此书具有系统、全面和简明等优点,故而人称“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备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