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小儿营养与用药知识问答
10337800000088

第88章 药物对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有何影响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与水溶性维生素不同,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可以贮存,其吸收与饮食脂肪含量有关。某些药物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代谢有影响,在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时,应注意用药的剂量和方式,避免可能发生不良后果。

(1)维生素A:饮食中含维生素A及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胡萝卜素。维生素A天然存在形式是视黄醇。人类饮食中维生素A90%是视黄醇酯,在乳及乳制品、肝、肾及鱼中含量较多,蛋中以游离视黄醇形式为主。β胡萝卜素是最有价值的维生素A前体。

许多药物能影响维生素A吸收,矿物油能溶解胡萝卜素,并较少量溶解维生素A,将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从肠内随大便排出。新霉素抑制胰脂肪酶,使胆盐失活及损伤黏膜而降低维生素A吸收。消胆胺可吸附胆盐,可以减少维生素A吸收,其他损伤肠黏膜药物也有如此作用。饮食维生素A及前体充足时,即使上述药物影响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吸收,也很少发生维生素A缺乏病。但在东南亚某些国家,饮食维生素A常不足,影响维生素A吸收的药物会造成维生素A缺乏,可发生严重后果。

(2)维生素D:许多药物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或代谢。例如,轻泻药、抗酸药、抗惊厥药及某些镇静药和苯乙哌啶酮、二磷酸盐及糖皮质激素,其中抗惊厥药、苯乙哌啶酮、氢氧化铝及轻泻药(如矿物油及酚酞)可以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造成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对肠内钙吸收及骨正常矿物化有很大作用。儿童缺乏维生素D即可引起佝偻病,成年人则为骨质软化症。

药物通过许多途径引起维生素D缺乏,用于局部防紫外线物理、化学的屏障,可阻碍皮肤维生素D合成。胆酸结合的药物会导致来自饮食维生素D吸收减少。长期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会损害维生素D在肝内代谢,受药物刺激的肝微粒体酶活性,可受某些镇静药、抗惊厥药、肌肉松弛药及某些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影响。已证明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及导眠能可加速维生素D降解,导致佝偻病或骨质软化症。有些药物可阻碍肾中生成1,25-二羟胆钙化醇,从而引起骨质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是否因药物引起,不仅决定于特殊或某类药物作用机制,且决定于剂量、摄入持续时间、皮肤阳光暴晒或人工紫外线照射的情况及饮食维生素D摄入和贮存等。

药物引起维生素D缺乏症原因及其诊断易被忽视。因大部分发生在服用抗惊厥药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因食欲欠佳,经常待在室内,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

(3)维生素E:有些药物有降脂作用,同时血清脂质含量降低,血清维生素E含量也下降。停药后又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这些药物作用效果可解释为维生素E脂蛋白载体减少,使其可利用载体部位也相应减少。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利尿药等也会引起维生素E的缺失。

(4)维生素K:维生素K的3种形式均为脂溶性,在胆盐促进下,维生素K以微团溶液形式被摄取。因抗凝药或维生素K缺乏造成血浆凝血酶原降低而出血。药物常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及血浆中其他具有活性需要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水平下降。服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内微生物合成维生素K。但除非维生素K摄入不足,不会对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有不利影响。有些药物能减少维生素K吸收,特别是矿物油及消胆胺;双香豆素抗凝药是最常见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药物。阿司匹林、水杨酸能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并有出血倾向。作为药物大量服用维生素E,也会引起维生素K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