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小儿营养与用药知识问答
10337800000146

第146章 小儿口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1)细菌引起的口疮:本病发生在口腔各部位,常见于唇内、舌及颊黏膜等处,可蔓延到唇和咽喉部。有大小不等的红色小疹,糜烂或溃疡,创面覆盖较厚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边界清楚,易于擦去,擦后遗留溢血的糜烂面,不久又重新出现假膜。局部疼痛,淋巴结肿大。小儿拒食、烦躁、发热39℃~4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创面渗出液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全身症状轻者约1周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痊愈;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2)病毒引起疱疹性口炎:本病起病发热达38℃~40℃,1~2天后,牙龈、唇内、舌、颊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毫米,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上腭和咽部。在口角和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疱疹,疼痛颇剧、拒食、流涎、烦躁,颌下淋巴结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疱疹性口炎的致病原是单纯疱疹病毒。本病应与柯萨奇A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相鉴别。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于夏秋季,疮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

(3)药物过敏性口炎:药物过敏性口炎是指服了某种药物后,使口腔黏膜发生急性炎症的表现。一般在服药后24小时左右发病。其早期症状是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或出现红斑和水疱等。由于药物不断吸收,使早期症状逐渐加重并形成黏膜溃烂。这种黏膜溃烂面不同于一般口疮表现,在其溃烂面上覆盖血性分泌物,溃烂面肿胀,常常引起剧烈疼痛,儿童因疼痛而拒食。药物过敏的部位以口腔前部多见,如上下唇黏膜、舌背、上腭等。

(4)真菌感染引起的口炎:又叫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诱因有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食具污染,均可引起鹅口疮。鹅口疮的特点是小儿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分布于颊黏膜、舌、牙龈和上腭表面。初起时呈小点状和小片状,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若强行擦拭后局部潮红,可有出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痛,不影响吃奶,偶有个别患儿因口炎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

(5)念珠菌引起的口角炎:易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和血液病患者。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口角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可同时并发舌炎、唇炎。应与维生素B2缺乏症或细菌口角炎区别,维生素缺乏多因偏食引起。细菌口角炎多单发于一侧口角,细菌培养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