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生活美学
10337700000014

第14章 后记

当代消费文化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直接导致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潮流的出现,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征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它们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乃至消失了。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当代许多社会学家、文化研究学者如法国的米歇尔·德赛都、德国的沃尔夫冈·韦尔施、英国的迈克·费瑟斯通以及法国的让·鲍德里亚、皮埃尔·布尔迪厄等人,放弃了以往知识精英不屑一顾的矜持,聚精会神地审视这种文化现象。在他们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以及其他种种被忽视的亚文化现象,就像康德眼中的知性和理性、黑格尔眼中的绝对理念、马克思眼中的生产关系一样值得高度重视。于是日常生活审美化这种被以往美学家所忽视的现象终于走向前台,成为当下最具前卫性特征的热门话题,并引发了学者们对文艺学和美学的学科反思。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主潮、传统美学被逐出中心地带的事实,西方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重构美学”的主张,鲍得里亚提出“超美学”的概念,试图将美学回归到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的科学”的原初含义上去。我国学者对这一特出的文化现象见仁见智,持有不同看法。但是,不管你承认与否,审美已经走进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美学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将风光不再。

这本《生活美学》就是对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生活审美化现象做出的思考和回应。本书无意于在这里构筑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虽然本书有着自己的框架结构,目的在于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为人们更好地、审美地生活提供一把钥匙,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完善人格塑造,创造审美人生。尽管本书内容还不够完备和深入,但这个目的应当说是能够实现的。笔者从2003年以来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开设了《生活美学》选修课,三年来,每次选修的学生大大超过了预设的班级人数。他们对于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远远地超出了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在2004年下期选修的92名学生中,认为《生活美学》对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帮助很大的68人,占73.9%;认为帮助较大的20人,占21.7%,认为帮助一般的4人,仅占4.3%。这个事实说明,生活美学作为一种新美学形态出现在21世纪已有较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是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本书是笔者在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在撰写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着作和论文,有些作了标注和说明,有些未能一一标注,在此对着作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对我的生活美学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于2004年予以立项资助。湖南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肖立生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谨致谢忱!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学识所限,书中难免有一些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成远镜朱晶2007年元月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