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愫眼看世界
10335500000027

第27章 少了风采的雨中纽约

纽约是谁?是当今第一大国——美国的龙头老大!是名扬全球的百老汇,是天下第一高的帝国大厦,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是连本·拉登都垂青,全球人人仰慕的世界之都。

这次美国之行一路暗下决心要好好会会这处名都。

天公不作美。刚到纽约的当天晚上,就遇到当地三年不曾有过的大雨。一切都因此改变了。第二天早上,因积水阻断了交通,我们的行程只能见天行事了。

大雨伴随着大风,出奇得冷,大家身上的衣服裹了一层又一层,甚至几件外套一起上,也难抵挡此时的阴冷。由于风也大,想打把伞都变得成为一件难事,有时风能把伞吹成一尊巨大的啤酒杯。

没有多久,大家的裤腿、衣袖就都全湿透了,水中的皮鞋就更不用说什么了。

旅游观光更多的是一种心情,此时的大家觉得是一种任务了。有太怕冷的,只想呆在有暖气的车上,没了心情去观什么景致。

第一站是参观纽约标志性建筑之一的自由女神。这处名曰“自由照耀世界之神”的神奇建筑,尽管有92米高,225吨重的身躯,在恶劣的气候下,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尽管有0.8米大的眼睛,此刻也难看到河对岸的我们。当大家哆哆嗦嗦地集中到港口时,得到的消息是游船因风大关闭了。在朦朦胧胧中,大家凑合着隔海照了张像,就匆匆撤离了。

或许是导游的良知再现,也许是这里本就是绕不过去的坎,相隔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被再次带到这里,这回换了个渡口,从门票上看多了十美元砝码,看来导游先前是玩了心思。

城里雨大,海上雾大,这雨大雾大,自由女神就是再高大,也只有模模糊糊的份了,乘船转了个把小时,就是没有看清女神尊容。

这座为纪念美国南北战争铸造的庞然大物,是法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德·拉布伊献殷勤而提议,由法国人民掏腰包铸造的东西,与1885年分装成210个集装箱运送到这里,成了法国人民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的礼物。当然了,来者不拒,美国政府1924年将此宣布为国家纪念地。

经过100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当地酸雨的侵蚀,使女神像的眼部和手中的火炬黯然失色,其铜身铁骨也有多处损坏。1986年,在“自由女神”基金会的操作下,捐得两亿六千万美元,花了两年时间对其进行整修,大大改善了内外结构。女神六点四米高的火炬,由原来的铜片和玻璃制成的外表改成了形似火焰喷射的金叶,在阳光下璀璨夺目。神像内部改善了通风设备,增加了灯光照明,安装了观光电梯,可以从女神脚底到头顶。原设计有168级楼梯,拾级而上,也可到达头顶王冠处,四周有瞭望台,一次可容纳30人观光,游人可在此临窗俯瞰纽约和大西洋海岸风光。

由于雨雾作祟,这些美妙风光我们均没有条件看到,因此对灰蒙蒙的女神也就没有太多的兴趣,照相的寥寥无几。

到了女神脚下,横跨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区的悬索大桥——布鲁克林大桥就随之映入眼帘。认识此桥仅仅是从桥下的来去两次穿行而得的。布鲁克林大吊桥通体呈黑色,桥长2.7公里,于1883年建成,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宏大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第八大奇迹。之所以如此高的评价这座桥,不仅仅在于它的宏伟,还在于它积累了设计者父子两代人的心血,耗时13年才建成。

大桥是美国著名桥梁专家罗布林父子设计建造,父亲死于事故,儿子继任总工程师,也因伤致残,最终坚持完成了修建任务。由于此桥极为典雅,人们都喜欢上桥散步,眺望曼哈顿岛上的摩天大楼和不远处的自由女神美景。遗憾的是作为游客,我们没能有机会登上此桥体味一下她的丰采。

乘飞机从美国西部直飞纽约五个多小时,进纽约市区上空就二十多分钟,可想而知纽约的大小了。远远望去,纽约就是在低矮的房子,宽阔的马路,众多的河流和茂密森林中,一圈一圈映入我的脑海的。闻名世界的曼哈顿城区仅仅是整个纽约的一个小不点。据资料介绍,纽约总面积达830平方公里,人口730万,全市由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斯塔腾岛5个行政区组成。从高处远望,市区与大西洋海水相连,沼泽、运河、海湾、山峰交叉辉映在各区之间,高楼与海天浑为一色。

纽约有多大,光是机场就有六个,肯尼迪、纽瓦克等三个国际机场的吞吐量排在世界前几位,我们就是从纽瓦克国际机场进入纽约的。纽约市的五个行政区合并几十年后,至今人们仍将纽约市指为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的象征,是全市的精华所在,它位于曼哈顿岛上,面积58平方公里,区内华尔街一带摩天大楼林立,有“站着的城市”之称。这里集中了2900家金融、保险机构,全美10大银行有6家就在这里,这里蕴藏了华尔街日报等多个世界第一,这里堪称世界民族博览馆,8个人中有5人就是外国人和外籍后裔。

纽约又是美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占了较大比重,在400万劳动产业大军中,300万人就从事服务业,每年从这里给美国创造数以亿万计财富。纽约占地面积的35%被开辟成了道路,但仍然不够400多万辆汽车宽敞的使用,在这里堵车已相当严重。纽约市的街道基本全是呈东西南北走向排列的,从联合国总部西侧往西是1到12大街,从格林尼治村边的第三街开始,越往北,街的条数越多,到了中央公园南侧已是第59街。

曼哈顿区的中心线是第五大街,它的东侧街名前加E,西侧的街名前加W。知道纽约市道路的规律,拿起地图很容易找到要去的地方。这种规范的道路编排方法已为美国众多新建市镇采用。

离开了自由女神,我们冒着大雨来到了华尔街,这里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虽只有区区几公里,但摩天大楼高耸于道路两边,使街道显得狭窄幽暗,仿佛一个人工峡谷。可以说,纽约的高层建筑大多集中在这里,大银行、著名证券交易所大都在这里,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在这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金牛雕塑前,我们大多冒雨照了像,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前大家驻足也看了看。

尽管世界贸易中心被毁已经8年,但它巨大的名气依旧吸引我们来到这里。世贸中心占地并不大,大概太过高大的原因,一下子产生了那么多的废墟,吞食那么多无辜者的生命。现在此地正在围起来兴建新的世贸大厦,目前正在打地基,由于被作业网围着,游人只能登上旁边的建筑物的高处平台观看。只见数十台吊车同时有条不紊的紧张施工,大家都对着工地照了像,但又因只能单一的看到普通的建筑工地背景,画面和世贸中心丝毫联系不起来,我很快把它给删掉了。

在纽约观光,参观联合国总部是最受大家期待的项目,然而雨中的联合国总部,旗杆光秃秃的,整个大院建筑灰蒙蒙的,远没有往日的风采。在那里大家只是进入联合国大会大楼的回廊和购物大厅转了个把小时,多数同志买了东西,衣服、邮票、明信片什么的。大多还都从联合国邮局向国内寄出了明信片,有的还花二十美金把自己的形象印在有联合国图案的邮票上。当然,仅仅是娱乐,并不能发行的。

随着导游的指点,我们依旧冒雨来到第五大街,走马灯式的参观了纽约文化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钻石大街,百老汇大街和时代广场。由于在大雨中观光,大家也就只能简单的走走看看而已。

转了百老汇大街,方才知道什么叫文化中心,这里就是世界新潮文化的发源地和排头兵,众多剧院终年演出不衰,多个世界明星到了这里常常吃闭门羹。百老汇一词已经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河,其盛名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剧团经理和主持人,企盼到这里一显身手,以扬名天下。可以这样说,百老汇剧院的规模和豪华程度随着纽约的繁华而增长。

时代广场,在纽约这里叫“时报广场”,因纽约时报报社在这里而得名。现在纽约人常叫它“世界的十字路口”,意思是这里是世界发布新闻大事的中心。时代广场的新闻单位并不多,相反周围遍布剧场、电影院、游乐中心以及地铁的枢纽车站。名副其实的倒是这里报摊极多罢了。

在纽约活动的另一个压轴项目,就是参观帝国大厦。帝国大厦位于第五大街和34大道交汇处,1927年动工兴建,1931年完成,共102层,高380米,在1973年更高的世贸大厦修建前,它就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筑物,身在曼哈顿岛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远远看到它巍峨的雄姿。世贸中心建成后,帝国大厦虽一度失去了第一高,但并没有失去它的风采。进入大楼内部参观,我深深地被大厦气势恢宏的设计和施工成功所吸引。1929年,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里,有钱人顶多修个土坯房,人们的奢望还停留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憧憬中,即使上海滩上有那么几座洋楼,但和如此气魄的帝国大厦比,那简直是小巫了。进入帝国大厦底层绕了个圈才到了乘电梯的地方。乘电梯参观,第一程可以坐到80层,第二程换梯再上6层就到了露天瞭望台。大概后来新装的缘故吧,电梯速度极快,个把分钟便把客人从1楼送到80楼,前30层电梯显示一层一层逐层变化,后50层便是十层十层显示,速度之快可以和澳大利亚悉尼塔的电梯相媲美。帝国大厦的观光平台分里外两层,可惜的是由于下雨积水,外层观光走廊关闭着,我们只好在里圈打转转。更遗憾的是天不作美,楼外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见,仔细辨认也只能看到隐隐约约的其它高层楼顶,其余就什么也没有了。据说,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50公里以外的景象。

这雨下的可真不是时候啊。

登完帝国大厦,大家就再也没有了兴趣,剩余小半天时间,便三五成群分散根据各自爱好逛起了商场。曼哈顿的商场跟曼哈顿的高楼一样高档,这里的商场不是主要以卖商品为目的,而更多显示的是一种品牌,就是告诉别人“我的商品(产品)在曼哈顿有销售网点”。为的是一种人气、名气,显示他们的商品个顶个地好。当然了,价格也高得惊人。即便如此,大家大多在这里买了东西,我也用十美金给儿子买了一块魔方。

不到下午5点,导游就带失魂落魄的团友回返酒店。令人奇怪的是,大巴车刚进酒店大院,下了一天的大雨竟戛然而止,一滴雨星也没有了。

老天爷真是跟我们这些万里投奔的不速之客,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2007年5月3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