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纵神武:李渊
10332600000018

第18章 秦王其人

自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中,李世民威望日隆,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特别是在兄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太原谋划起兵时,李世民起了重要作用,其兄建成、其弟元吉,却在河东,没能直接参预其事。唐兵平定关中,建立李唐王朝,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封为太子。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的身边,习理朝政,一般的领军作战是不派太子亲征的,即所谓“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李渊出身关陇军事贵族,趁隋末农民大起义基本上摧毁了隋统治政权时,才起兵反隋。夺得全国最高统治政权之初,其地位并不巩固,因而李渊从不把军国大权委任外姓将领担任,而由李氏诸王任各路大军统帅,最重要的岗位更是必须由自己的儿子来担任。

进入长安后,初次出兵关东,也以建成、世民分任左、右元帅。但到李渊称帝、建成立为太子时,削平割据势力、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指挥权就只能由秦王李世民来执掌了。武德三年(620年)出兵关东时,元吉已十八岁,也随同秦王领兵出战。不过,指挥全局的是李世民,元吉指挥作战虽也取得一些成功,但其谋略远不如世民,在诸将领中的威望也远不及世民。这就在客观上为李世民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唐军进入长安前,李世民与长兄建成的地位、权力基本相同;进入长安后,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李世民由于屡建奇功,政治地位、军事地位都日益增长,不但掌握着大量军队,而且还身兼丞相之职。其地位在当时是颇为特殊的。这对太子建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威胁。李建成东宫府属太子中允王珪和洗马魏征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提醒太子建成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海内。”建议太子建成乘刘黑闼旧部复起,宜亲自率兵前往镇压以取功名,并借此机会结交山东豪杰,以加强自己的实力。所以,李建成这次破例统兵出关,而李世民则被召回留在京师。这说明双方的矛盾随着统一战争的胜利,逐步加深了。而在这一矛盾的形成过程中,秦王李世民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不断搜罗人马,逐步形成了以秦王为核心的私党集团。

秦王私党的渊源,可追溯到太原起兵时。那时,李世民参预了太原起兵的决策,所以跟许多“太原元谋功臣”关系密切。如在太原起兵时起过重要作用的大臣刘文静与武将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等,都与世民交好。入长安后,刘文静与裴寂发生矛盾,史籍记载由于裴寂的谗毁,致使刘文静被李渊杀害。虽经李世民力争,也未能挽救。其实很可能是由于李渊觉察到或是疑忌刘文静支持世民结党,才下决心杀他,以削弱李世民的私党势力。此外,元谋功臣中的长孙顺德后来成了秦王的亲信,刘弘基、柴绍常随李世民征战,唐俭是天策府长史,都成了秦王府一边的人。

唐军进入长安后,四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世民乘机网罗了大批人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与杜如晦成为秦王府的重要谋士和决策者。长孙无忌是世民的妻兄,“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恪,有筹略。”房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十八岁考中进士,在隋代时已被视为“一定会飞黄腾达”的人物。经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门下,署为记室参军。“每表奏,驻马立成,无草稿。”连李渊也大加称赞道:“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房玄龄得遇知已,“罄竭心力”,为李世民效命。每次战争结束之后,“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中结,各尽其死力。”为秦王李世民搜罗人才,培植私党,起了重要作用。杜如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少聪悟,好谈文史”,大业中,为隋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归唐后,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被李渊调离秦府,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房玄龄向李世民说:“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世民大惊道;“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留在府内。李世民接受了房玄龄的意见,说明此时他已不安于“守藩端拱”,并怀有“经营四方”之志。杜如晦果然不负所望,随世民出战,“尝参谋帷幄,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众服”。因此,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成为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最为忧心的人物。

在平定陇右、陇东和进行统一关东的历次战争中,秦王世民都放手引进人才。还在破薛仁杲时,就想留用仁杲,答应免其死,后俘入京师,被李渊所杀;又“俘其精兵万余人”,“与之游猎驰射,无所间然。”史载降卒“荷恩慑气,咸愿效死。”在破刘武周时,招抚了著名将领尉迟敬德。“敬德善解避矟,每单骑入贼阵,贼矟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矟,还以刺之,”练得一手夺矟的绝招。齐王元吉以善马矟自负,曾与其比武。尉迟敬德自去兵刃,而让元吉留着。交手片刻,三夺其矟,弄得元吉“虽面相叹异,内甚耻之”。还有屈突通降唐后,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以平薛举”,“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从讨王世充,“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公孙武达,武德初年到长春宫拜见秦王,“以讨刘武周,又从平王世充、窦建德,累迁秦王府右三军骠骑。”段志玄“从讨王世充”,“迁秦王府右二护军。”钱九陇从“平薛仁杲,刘武周”,又从秦王“擒窦建德,平王世充。”樊兴从秦王“破薛举,平王世充、窦建德。”此外,尚有李安远、张士贵、薛万彻等等,都是在历次战争中,成为秦王府的重要将领。特别是在平定王世充战争时,李世民更是搜罗了大批文臣武将。如秦叔宝、程知节本跟从李密,后归王世充。降唐后,叔宝“事秦府”,“拜马军总管”,“寻授秦王府右三统军”;知节“授秦王府左三统军”。张公瑾为王世充洧州长史,“以州城归国”,李世勣荐给秦王,“尉迟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刘师立初为王世充将军,“洛阳平,当诛”,秦王“惜其才,特除之,为左亲卫。”李君羡初为王世充骠骑,“叛而来归”,李世民“引为左右”。田留安为王世充征南将军,“帅众来归”,李世民任其为右四统军。戴胄本为隋越王侗官吏,秦王“克武牢而得之,引为秦府士曹参军。”

此外,武德四年(公元612年)在平定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乃开文学馆,延四方文学之士十八人:

秦王府的属官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谘议典籖苏□,天策府的从事中郎于志宁、军谘祭酒苏世长、记室薜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都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李世民将他们“分为三番,更日值宿,供给珍膳,恩礼优厚。”他自己“朝谒公事之暇,辄至馆中,引诸学士讨论文籍,或夜分乃寝。”又使库直阎立本画像,褚亮为赞,号“十八学士”。这实际上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组织起来的一个秦王府智囊团。

至此,以李世民为首的政治集团,文武具备,已基本形成了。如果说李世民在统一战争过程中招安一些军事人才,还可以说是为了战争的需要,那么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李世民迅速由军事转向政治,尊崇文士,那就只能说明秦王李世民对于政权已怀有野心了。

在十八学士中,许多是关东统一战争中招收来的。如陆德明、孔颖达原在王世充辖区;李玄道先为李密记室,后又任王世充著作佐郎;李守各代均为山东名族;虞世南本为窦建德黄门侍郎;蔡允恭为窦建德部属。

以上事实说明李世民在经略山东的过程中,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军事、政治实力,为以后的政治斗争作好了组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