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的方圆艺术
10331900000011

第11章 把握原则灵活变通——守与变的结合是做人做事方圆艺术的最好体现

变通是做人的鼠标,想点哪儿就点在哪儿,只要别让箭头挡住了你的“目标文字”。原则是做事的键盘,你按一个字母它才会显示出来,很有秩序,不会更改,在执行某些命令时,只能是按照程序的命令。同电脑操作一样,生活中我们要遵循法律条款、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原则性的东西,又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客观情况“点”出自己的精彩,这样我们就能确确实实地成为“电脑高手”。

1.求变者创新者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不会变通都寸步难行。可以说,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创新则是求变思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让一切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中国古人观察到一种现象:“君子之泽,三世而转。”意即祖父创立的事业,到了孙子这一代就会败落。这种现象,至今仍然严重存在。但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见,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项事业就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21世纪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美国的综合国力始终位居世界第一,而且迄今为止,尚没有迹象表明有哪个国家能在近期内赶上美国,这是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创新。电灯、电话、电脑,电影、电视、流行音乐,股票、快餐、流水线,网络、连锁店、高速公路,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科学管理、行为管理,飞机、航空母舰、原子弹,各种现代化的事物,不是起源于美国,就是在美国成长壮大。

从很多方面看,创新似乎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们曾经津津乐道地宣传过一条经验: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用60亿美元,购买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技术,而对这些技术的研究开发,仅美国一国,就至少花费了2000亿美元。今天,人们也只要准备1美元或再多一点钱,买个盗版软件、复制一篇论文、下载一种资料、买件样品,就可以享受他人花费上亿美元创造出来的成果。

对先进技术和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人们绝不能依赖引进。因为创新所包含的那些比较深刻的东西,特别是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无法“盗版”、无法“复印”、无法“克隆”、无法购买的。日本经济自1990年以来一直萎靡,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它必须自己创新才能有所进步时,它就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历史经验表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前进,就像中国古人所说的那样:“变则通,通则久”。

国家如此,企业、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任何企业、任何个人,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做,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任何事,都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任何路,都有通往成功的走法;因此,人人都必须把创新视为生存斗争中高于一切的东西,力求创立一番新事业,走出一条新路来。

提到企业的创新,就不能不提到美国微软公司的创新,人们想到的,同时也是最为迫切需要的,理所当然是它们那每几年就开发出来的一代新主导产品:视窗95、视窗98、Word97、Word2000、Office2000、officeXP等等。但这些产品的推出,并不是孤立的。在微软,还有不少被人称为“怪术”的东西。如:

独特的办公室:比尔·盖茨认为,办公室和人的等级无关,和人的智慧有关。只有在一个独立的富有个性的环境中,软件开发人员的智慧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更大、更舒适的办公室不但不能使一个高级经理更加聪明,反而会助长其高人一等的念头,进而变得愚蠢。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微软公司在美国雷德蒙市的那片红杉树林中兴建它的总部,到如今总部员工有1.8万人,比那时多了上百倍,比尔·盖茨力求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个单间办公室——大约11平方米,里面摆着一台电脑、一个小圆桌和几把靠背椅,没有沙发。不论是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全都一样。

这种空间格局潜移默化地宣扬一种人人平等和张扬个性的思想,每间办公室,里面的陈设完全根据员工自己的兴趣布置,最常见的自然是家庭照片,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艺品、野花、红杉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草、芭比娃娃、儿童画、饼干和各种零食、星球大战的模型、松鼠、其他宠物,有一个人甚至在办公室里养了一条大蟒蛇。

独特的考试与试题:到微软来参加面试,每一个面试者,要同微软公司的五个人到八个人面谈,有时候可以达到十个人,这同一般用人单位的面试相差不大。与众不同的是,面试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提问。他们说,微软文化中讲究公平和对等,所以不会让一个应试者同时面对一大堆考官,因为那样对应试者来说不公平。

面试的题目也很独特,以下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面试中的一些“经典问题”:

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

请估计北京共有多少个加油站?

你和你的导师发生分歧怎么办?

给你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你将怎样去解决它?

两条不规则的绳子,每条绳子的燃烧时间是1个小时,请在45分钟烧完两条绳子。

这些问题难度不大,但可以通过它们了解应试者的聪明程度和为人态度。一些应试者通过了所有的考试,但因对导师大发牢骚而被考官明确判定:“此人不能要”,因为把这种人引进门,等于把是非引进门。

诸如此类的特点,总的来说,反映了微软一种重视个性、重视公平、重视智慧、重视热情、重视想象力、重视创新的公司文化。这也表明,创新并不是孤立的,它同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同人的个性、智慧、热情、想象力等因素联系在一起,同整个团体的体制与气氛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基本保证。

提到个人,我们不难想起那位滑稽搞笑的著名影星——卓别林。卓别林出生在一个贫穷演员的家庭,1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母亲生活。

他母亲16岁就开始在剧团演主角,卓别林认为,“她有足够的资格当一名红角儿”。但是她的嗓子常常发干,喉咙容易感染,稍微受了点儿风寒就会患喉炎,一病就是几个星期,然而又必须继续演唱,于是她的声音就越来越差了。

卓别林5岁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又一次和母亲去一家下等戏馆演唱。母亲不愿意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间分租的房子里,晚上常常带他上戏院。

那天晚上,卓别林站在条幕后面看戏,只见他母亲的嗓子又哑了,声音低得像是在悄悄地自言自语,听众开始冷讥热讽她,有的憋着嗓子唱歌,有的学猫儿怪叫。他稀里糊涂,也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噪声越来越大,最后母亲不得不离开了舞台,并在条幕后面跟舞台管事的吵起嘴来。管事的以前曾看到卓别林表演过,就建议让卓别林上场。

在一片混乱中,管事的搀着5岁的卓别林走出去,向观众解释了几句,就把卓别林一个人留在舞台上了。面对着耀眼夺目的脚灯和烟雾迷蒙中的人脸,卓别林唱起歌来:“一谈起杰克·琼斯,哪一个不知道……可是,自从他有了金条,这一来他可变坏了……”

卓别林刚唱到一半,钱就像雨点儿似的扔到台上来。他停下,说他必须先拾起钱,然后才可以接着唱。这几句话引起了哄堂大笑。舞台管事的拿着一块手帕走过来,帮着他拾起了那些钱。卓别林以为他是要自己收了去,就把这想法向观众说了出来,这一来他们就笑得更欢了。管事的拿着钱走过去,卓别林又急巴巴地紧跟着他,直到管事的把钱交给他母亲,他才返回舞台继续唱。台下的观众笑的笑,叫的叫,吹口哨的吹口哨,气氛更为热烈……

受到这种鼓励,卓别林也来了劲,他毫无拘束地和观众们谈话,给他们表演舞蹈,还做了几个模仿动作。有一个节目是模仿他母亲唱一支爱尔兰进行曲:“赖利,赖利,就是他那个小白脸叫我着了迷,赖利,赖利,就是他那个小白脸中我的意……(谁也比不上)那位高贵的中士,他叫赖利。”在唱的时候,他把母亲那种沙哑的声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观众被这个5岁的小男孩逗得笑破肚皮,扔上了更多的钱。

卓别林后来回忆说:“那天夜里在台上露脸,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母亲的最后一次。”

创业、创新乃至寻找职业,最让人感到迷茫的就是不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到底是什么,卓别林的第一次,也许可以给人们一点启发。当然,不一定要那么早,而且除了艺术、体育外,其他方面的才华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早。但有一点是比较普遍的,即真正的才华,往往就是这样自然、生动并令人愉快地展现出来的。

创新者永存,创新者万岁!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只有处于创新的基点上,才会永不动摇地位于成功的宝座上。

2.改变自己僵化的思维

有些道理乍听起来光明正大、无懈可击,可如果你认死理,非抱着这些万分正确的教条不放,就只有碰壁的份儿。如果说一个人做人做事需要变通,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僵化的思维方式。

比如,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人际关系应有的准则。我们经常听人说:“这不公平!”或者:“因为我没有那样做,你也没有权利那样做。”我们整天要求公平合理,每当发现公平不存在时,心里便很气愤。按理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行为,但是,假如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强求和对于公平过于敏感就会把一切归之于外因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和责任,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就会与你无缘。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你寻找绝对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是永远也找不到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狸、狸吃鼠、鼠又吃……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公平”。飓风、海啸、地震等等都是不公平的,公平是神话中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过着不公平的生活,快乐或不快乐,是与公平无关的。

这并不是人类的悲哀,而是一种真实情况。

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公平思想的心理影响,当公平没有出现时,我们会感到生气、责骂,但是,过去不曾有过绝对的公平合理,今后也不会有。

文明社会一再呼吁公平,政客们在他们的竞选演说中多次运用这两个字。比如,“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尽管如此,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我们的社会里,贫穷、战争、犯罪、疾病等等不公平的现象不是到处都有吗?

不公平是常有的事,你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不公平进行挑战,从而避免使你陷入僵化,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权。

要求公平和平等并不是自毁的行为,由于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各种消极行为才是自毁的行为。

“要求公平”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在自己或别人身上都可以找到。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总是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应该同你对待别人的方式相同。

别人对你有些好处,你就想立刻回报他。如果朋友请你吃饭,你就欠了朋友的人情。这种情形一般被认为是懂得待人处世,其实,这表明你希望公平的对待。

总是等别人吻你,你才去吻别人;总是等别人说“我爱你”你才回答说“我也是爱你的”。你从来不主动向对方表露你的爱情,因为你认为,如果你先说出了爱意,那将是不公平的。

面对自己认识的人或与自己干同样工作的人产生埋怨心理,认为他们赚的钱比自己多,这太不公平了。

各方面条件与你相差不多的人得到提升或重用,你却守着原来的位子没有动,于是你认为这太不公平了,他们在很多方面还不如你呢!

你的邻居买了一辆新汽车,而你还在骑那辆10年前出厂的破自行车,你认为这世界太不公平。

如果别人送你贵重的礼物,你也以同样价值的礼物赠还,企图保持相互间的平衡。

对于事情总是坚持一致性,实际上,这是一种不知变通的反映。

如果你总是希望事事都按照“公平”的方式进行,那么,你的这种心理便是呆板僵化的表现。例如:在争论问题时,总是要求最后得出结果,不是赢的一方,便是输的一方。

通过对公平的争议,达到自己的目的。譬如:“你昨天晚上出去了,而我却在家里看家,如果我今天晚上出去,而你不在家看家的话,那将是不公平的。”

以别人的行为为借口,认为“他可以做,我同样可以做”,模仿别人欺骗、偷窃、轻佻、撒谎、迟到等等行为。或者,在高速公路上,别人的车子开在你的前面挡住了你的去路,你觉得这不公平,于是故意超车拦住他的去路;晚上开车,对方没有开近灯,你也就开远灯,这类情形是因为你要求“公平”,但是你却忘记了这是非常危险的,这是一种十分幼稚的“你打我,我也打你”的心理在作怪,这种心理的扩张必然导致一场灾难。

“要求公平”的思想和行为的最常见的原因是:

与朋友交谈时,可以参照社会上的不公平的事作为话题,这不仅可以避免谈到自己,也可以消耗时间。

你认为只要自己有公平的意念,就一定能做出公平合理的决定。

借口“不平等”,把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推托给别人,这就给所有不道德、不合法或不适当的行为找到了借口。

一旦不能圆满地完成一件事时,你可以为自己找到开脱的借口,“他们都做不好,当然我也做不好。”以此自我安慰。

你可以放弃自己应尽的某些责任,借口把责任推托给那些对你来说不公平的人或事上,以便保持现状。在“他都做不到,我当然也做不到”的理由之下,你不必去冒险,也不必改变现状,这就使你处于僵化的环境。

不公平的事可以使你受注意、怜悯,使自己产生自怜。你自认为周围的人都该同情你,这就使你摆脱了对自己的责任。

在你受到人们尊敬时,会洋洋得意,你会把自己想象得比任何人都伟大,你认为这对你来说是公平的,因此,你会处处要求这种公平。

由于一切事情必须公平,那么报复行为便是对的,复仇、以牙还牙的行为便是为了公平。

除了上述原因引起的种种要求公平合理的心理选择之外,还有一种借口“不公平、不平等”而产生的心理疾病,人们称之为嫉妒。

你对一切都要求公平,这会使你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许你经常抱怨对方:“这不公平!”然而这是一句很糟糕的话。既然你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一定是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认为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够做到,别人不该比你占优势。这样思考的结果,必然是用别人的情形来暗示自己,让别人支配自己的情绪,是别人造成了你的不悦。这便暗示着你把自己的控制权、支配权以及主权、人格统统交给了别人。

一位貌美年轻的少妇曾向人们诉说自己五年不快乐的婚姻生活。她的丈夫是物流公司的职员,因为一句话惹她生气,她便愤愤不平地说道:“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可是从来没有向你说过这样的话。”当他们提到孩子时,这位少妇说:“那不公平,我从不在吵架时谈到孩子。”“你每天不在家,我却得和孩子在家看家。”她在婚姻生活中处处要公平,怪不得她的日子过得不愉快,整天都让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烦恼自己,却从不反省自己,或者设法改变这种不合实际的要求。如果她对此多加思虑的话,相信她的婚姻生活会大大改观的。

还有一位夫人,她的丈夫有了外遇,使她感到万分悲痛,并且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她反复地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有哪一点儿配不上他?”她认为丈夫对她不忠实在是太不公平。终于,她也模仿自己的丈夫有了外遇,并且认为这种报复手段可谓公平,但是,同愿望恰恰相反,她的精神痛苦并没有减轻。

要求公平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是不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态度。采取这个态度会阻碍你的选择。你应该决定自己的选择,不要顾虑别人。由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抱怨是错误的,你不如积极地纠正自己的观点,把注意力由外界转向自身,舍去“他能那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跟他一样”的愚蠢想法,这才是你创造成功人生的明智之举。

我们知道了需要公平的心理,便可以寻找一些实用的方法,消除这种无效的错误心理:

避免和别人做无谓的比较,使你的目标与其他人有所区别,不要顾虑别人做过或者没有做过。

不要把任何决定看得过分关键,要将其看成是循序渐进的。

用“这真不幸”或“我宁可……”取代“这不公平!”这会使你改变对世界许多事情的想法。要接受现实,但不必证实现实。当你感到自己希望别人能像你对待他人那样对待你时,就要注意了,不要用这种要求公平的方式阻碍你与人们之间的思想沟通。

不要让别人来支配或控制你的生活或影响你的情绪,特别是在别人的所作所为并不合你的意愿的时候,这样做可以使你避免悲伤。

不必怀有欠情或报恩的想法以求平衡,只要在你愿意的时候,随时都可以送给某人酒或其他礼物,上面附上一张纸条:“只因为我认为你是个了不起的人。”

不要为了责任或公平同情别人,凭着自己的心愿送给某人礼物,不要考虑自己收到的礼物有多贵重,是否与送给对方的相等值。由自己的意愿决定一切,不必考虑外界的影响。

记住,报复是受制于人的另一种方式,会导致你和他人的共同不幸。无论如何不要使用报复的方法,只要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

把你日常生活中认为不公平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一下,如果你为某事不公平而难过的话,这种不公平能否转变为公平呢?你能否果断地向要求公平的心理挑战呢?

一个善于变通的人,能够正确地对待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他既不会自暴自弃,盲目崇拜英雄或偶像,把任何人都想得比自己优越;也不会自负自傲,无谓地贬低他人。他不会因别人的权力、财富、地位而抱怨不平,他愿意以自己的实力应对对手,而不愿因对手的缺陷使自己轻易地获胜。他不会计较在每件事情上是不是都公平,他只愿意自己内心的快活与充实。这才是心理健康的人。

3.放弃就是跨越

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一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地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地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就真的不能割舍。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这一程情深缘浅,走到今天,已经不容易,轻轻地抽出手,说声再见,真的很感谢,这一路上有你。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缱眷;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觉留恋。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也更久远。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她,我才遇到了你。继续走吧,你终将收获自己的美丽。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能和自己所喜欢的人在一起,他们不惜使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想以此挽留爱人。也许这留住了爱人的人,但是这却留不住他的心。更有甚者,为了这而赔上了自己那年轻而又灿烂的生命,可能这会唤起爱人的回应吧,但是这也带给了他更多的内疚与自责,还有不安,从此快乐就会和他挥手告别。其实喜欢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虽然有人常说“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快乐。喜欢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让他快乐,因为他的喜怒哀乐都会牵动你的心。所以也有这样一句话“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此,当你喜欢一个人时,暗恋也不失为上策。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原来暗恋也很快乐,至少不会毫无选择”;“为何从不觉得感情的事多难负荷,不想占有就不会太坎坷”;“不管你的心是谁的,我也不会受到挫折,只想做个安静的过客。”所以,无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喜欢一个人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还不如放轻松地面对,即使有一天放弃或者离开,你也学会了平静。

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学会欣赏它,珍惜它,使它更弥足珍贵。

喜欢一个人,就要让他快乐,让他幸福,使那份感情更真挚。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还是放手吧,所以有时候,人们无论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都要学会放弃、学会变通,因为放弃也是一种跨越。

生命和死亡一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不像爱情那么美好,下面是一个人诉说的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4岁时,爷爷逝世,第一次感到在生死之间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的,生命在那时告诉我的就是人类的渺小和卑微,没有我们能够留住的东西,几十年的生命都留不住,更不要说稍纵即逝的一种感觉。

20岁那年,长期的生病,那整整一年的时间,亲情一层一层地把我跟外面隔离。在我昏迷了两天之后被救了过来,醒来的时候,我看见的是一个洁白的世界和那么多带着泪水的笑脸,很多亲人、同学都在我的身边,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我刚强的父亲抱着我痛哭,父亲的憔悴,母亲的悲痛欲绝,奶奶的病倒,我在那一刹那明白了生命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

活着,是一种责任,对每一个爱我的人来说,活着就是对他们最根本最完整的报答,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权利选择生的我们也没有权利选择死,那里不仅仅是因为道德良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爱,爱自己,爱别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同时我也知道生命是顽强的,在我一次一次摧残它的时候,它一如既往宽容地接纳了我,对生命,我有了一种感激。

真正让我感到生命的脆弱是在去年,我也体会到了顽强的毅力更重要,那时我惟一的侄儿在出世时就注射的预防天花的疫苗没有生效,在几十万分之一的几率里被感染了,那时,他才一周多一点,很小很小的一个孩子,那是炎热的夏季,医生说:主要的还是要靠他自己的免疫能力,他的浑身上下一直到嘴唇和舌头里都长满了水泡,不能吃饭,不能说话,也不能哭,泪水会软化面部的水疱,如水疱破了,感染到细菌了,就容易感染白血病;还不能发烧,如果烧到40度就伤到脑神经了。

我们耐心地跟他说这些道理,出世才几百个日子的他竟然能够懂,他不哭,他的泪水满了眼眶就自己用手帕拭去,他还要忍着痛吃饭,增强体质,整整三个月,我们就守着他,因为水疱很痒,怕他不小心自己用手抓破了。那时,白血病像一个魔鬼似的围绕在我们的心头,令我们担忧,对生命,我们充满了愤怒,上天竟然将如此巨痛降临在一个婴儿身上,这真是不公平,而我们竟然无能为力。

那些日子,全家所有的人都近乎崩溃,我们都哭,可他连哭的权利都没有,他就那么用他小小柔弱的身体熬受着,终于走了过来。

就是这个孩子,他让我为自己曾经的做法而惭愧,我也是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当年在病榻前亲人的心情,那-种痛是钻心的,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要珍惜生命,因为我看到了他的坚强,他让我在今天写下这件事的时候,仍是悲痛万分,因为生命的来之不易。

生命是那么的脆弱,战争、疾病、车祸、事故、伤害,每天都有那么多向往阳光和空气的人在无辜地接受死亡,那是一种不得已,而我们能够平安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享受着家人带来的温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命呢?

再去看看那么多贫困的地方,那些难民以及很多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人们,他们顽强不屈地和死亡斗争着。还有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那些在烈日下出卖廉价劳动力的车夫们,拖儿带女,生命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分,他们不是苟且偷生,他们是认真地对待生命的。相比之下,我们却是那么的懦弱和贪婪,我们漠视生命的尊严。

生命原本是简单的,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会放弃,包括死亡。

能够放弃就是一种跨越,当你能够放弃一切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的时候,你就走出了生命的低谷。

4.识时务者为俊杰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至理名言,历来被认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做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

美国有一个28岁的年轻人叫霍华斯。他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偏僻的小镇,开了一家引人注目的商店,招牌上写着:“5美分之家”。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日用小商品,从廉价的帽子、袜子、鞋子,到皮带、钮扣、针线,凡是大百货公司不经销而居民又十分需要的小商品,应有尽有。这些小商品一律售价5美分。“5美分之家”开张以后,门庭若市,很快就卖光了所有商品。不到两年,霍华斯用赚的钱又建立了5家商店,这5家“五美分之家”又先后获得成功。10年之后,开设了25家商店,年营业额突破百万美元大关。

霍华斯的胜利,在于他善于分析体会人们的消费心理,掌握市场行情的需要。霍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一家衣料商店当学徒。在实践中他体会到,人们对廉价出售的商品感兴趣;此外,一位数字的价码比十位数字以上的价码更能吸引顾客。为此,他办了“5美分之家”,取得了成功。

美国还有一个企业家,名为罗拔士。他生产经营的“椰菜娃娃”玩具,销路很好,差不多走遍了世界。罗拔士成功的原因也是十分关注市场动向和需求变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美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危机不断;家庭关系,浊流汹涌。过高的离婚率,给儿童造成心灵创伤,父母本身也失去感情的寄托。因此,儿童玩具逐渐从“电子型”、“益智型”,向“温情型”转化。发现这一发展态势之后,罗拔士设计了别具一格的“椰菜娃娃”玩具。“椰菜娃娃”意谓“椰菜地里的孩子”,千人千面,有不同的发型、发色、容貌、服装、饰物,正好填补了人们感情的空白,销售额大增。仅1984年圣诞节前的几天内,就销售了250万个“椰菜娃娃”,金额达4600万美元。1984年一年,他的公司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聪明的竞争者,会时时刻刻密切注视时势的现状和变化态势,掌握时代的脉搏,发现客观的需要,寻找得胜的时机,将自己的行为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客观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改变,甚至放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5.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有所准备

与时俱进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更是应变的有效策略。不能与时俱进的话,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而且不可能赶上。就像乘坐第二班、第三班汽车,赶不上坐头班汽车的人一样。

与时俱进要掌握主动,就必须像军事上的进攻一样主动出击,而不能在某种变化已经明显到来时才去采取措施追赶。这种主动出击当然不是虚幻的,而是根据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伯尔休斯·斯金纳强调,当你发现某样有趣的事物时,你就应当放弃所有其他的事情,专心研究这个事物,这是科学方法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尔、戴尔辍学创业也是如此。但太多的人没能理睬机会的敲门,因为他们不得不完成事先做好的计划,就像比尔、戴尔的父母要求他们首先完成学业一样。而天才们不会等待时机的馈赠,而是主动地寻求偶然的发现。他们对变化,不但有所准备,而且非常敏感。

动物园里新来了一只袋鼠,管理员将它关在一片有着一米高的围栏的草地上。

第二天一早,管理员发现袋鼠在围栏外的树丛里蹦蹦跳跳,立刻将围栏的高度加到两米高,把袋鼠关了进去。

第三天早上,管理员还是看到袋鼠在栏外,于是又将围栏的高度加到三米,把袋鼠关了进去。

隔壁兽栏的长颈鹿问袋鼠:“依你看,这围栏到底要加到多高,才能关得住你?”

袋鼠回答道:“很难说,也许五米高,也许十米,甚至可能加到一百米高——如果那个管理员老是忘了把围栏的门锁上的话。”

故事中袋鼠的回答应是最好的答案:如果不将栅门锁好,围栏加得再高也是徒劳无效。

每一个人现在所处的境况,正是由自己所持有的心态决定的。所以,如想改变未来的生活,使之更加顺利,必须对变化有所准备,坚持错误的观念,固执不愿改变,恐怕再多的努力也枉费心机。

一位老教授退休后,巡回拜访偏远山区的学校,传授教学经验与当地老师分享。由于老教授的爱心及和蔼可亲,使得他所到之处皆受到老师及学生的欢迎。

有一次,当他结束在山区某学校的拜访行程,而欲赶赴他处时,许多学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为之所动,当下答应学生们,下次再来时,只要他们能将自己的课桌椅收拾整洁,老教授将送给每位学生一件神秘礼物。

在老教授离去后,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学生一定将自己的桌面收拾干净,因为星期三是每个月教授例行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不确定教授会在哪一个星期三来到。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礼物留作纪念,生怕教授会临时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突然带着神秘礼物来到,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将自己的桌椅收拾整齐。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当的桌面,到了下午又是一片凌乱,这个学生又担心教授会在下午来到,于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想想又觉不安,如果教授在一个小时后出现在教室,仍会看到他的桌面凌乱不堪,便决定每个小时收拾一次。

到最后,他想到,若是教授随时会到来,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面不整洁,终于小学生想清楚了,他无时无刻不在保持自己桌面的整洁,随时欢迎教授的光临。

老教授虽然尚未带着神秘礼物再现,但这个小学生已经得到了一份奇特的礼物。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所不在;重点在于,当机会出现时,您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如故事中小学生给我们的启示,自己准备妥当,以迎接机会的到来,这是可以循序渐进而学习的。

对变化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你也会惊奇发现:由于你不断地用心预备,自己所获得的成长如此之大。此刻的你,已全然脱胎换骨,不再是昔日那个愿意终其一生等候的人了。你将蜕变成为翱翔于长空的巨鹰,紧随时代的先锋,而机会亦将随时出现在你锐利的眼光中。

6.不懂规矩,寸步难行

法律规则、规章制度等成文的正式规矩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人们制定的,因而势必也就反映了他们的利益。虽然,任何规矩,都不会让每个人都感到满意,但你要在某种规矩所约束的范围内行事,你就必须遵守那里的规矩。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否则,你就进入不了那个范围内的主流社会。

例如,各种体育项目,其规则都与这种项目起源于哪个民族的身体特征有关。现代足球起源于欧洲,因此,对亚洲人来说,足球场的场地太大,比赛时间太长,竞争太激烈。而对身材高大的西方人来说,乒乓球的桌子又太矮太小了。但在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中,不论是什么球,也不论它是适合于东方人还是适合于西方人,都只能制定和遵守一个统一的规则。

再如,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都不一样。但是,不论你的母语是什么,也不论你是什么人,你要用英语,就必须按英语的规矩使用英语;同样,你要用汉语,就得按汉语的规矩使用汉字。

同样,你还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数学、物理、化学,可以不使用那些稀奇古怪的语言和符号。也可以取得成果,甚至是惊人的成果,就像古人和今日的某些土专家一样。但如果没有人给你当“翻译”,把你的那套语言译成规范语言,你也进不了科技界的主流。

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想加入某个行业的主流,你也就必须遵守这个行业的规则。如果你想加入世界主流,首先得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起跑线,我们只能用同一规则来要求自己。

一位中国学者第一次到美国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书架上写着:“阅读完毕千万不要把书放回原处”。开始他以为是管理员粗心,多写了一个“不”字,后来发现每一排书架上都用大字写着这样的警示牌,才知道是这里的规矩与中国不同。

学者喜欢思考,对感到奇怪或有趣的事情便会不知不觉地思考起来。

这位中国学者说,从他在中国去过的不少图书馆的阅读习惯和管理制度看,读者看完书后把它放回原处应当是十分合理的,举手之劳,图书管理人员也省去很多麻烦,岂不两全其美?美国的读者随便到书架上拿书,读完后放在书桌上,由管理员来整理上架,岂不是太辛苦管理员了!这是为什么呢?通过一番斟酌,他想到了这样一些原因:

其一,美国图书馆思维和习惯与我们完全是相反的,读者是服务对象,“把书放回原处”不是读者的责任。

其二,读者对图书排列规律不十分清楚,即使很小心,也有可能把图书放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三,读者干了管理人员应该干的工作,会造成管理人员的懈怠,形成懒散习惯。他认为,第三条恐怕是最主要的。通过观察,他发现在美国图书馆从来都见不到有一个工作人员在闲聊、看书,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工作,或整理新上架的书,或帮助新读者找书,或用电脑整理资料。

后来,他在美国待的时间长了,发现不仅图书馆的人如此,其他地方的人也是这样。公共汽车司机同时也是售票员和监票员,还是社会秩序的自然维护者。大街上从邮箱里取信的邮递员同时也是邮政车的司机。每一个人都在高效率地办事情。有了这些背景,他认为他终于理解了“阅读完毕千万不要把书放回原处”的规矩。

入乡问俗,各地有各地的规矩。这些规矩不但让人们办事有章可循,而且也培养了不同素质的人。看来,我们不但要多立一些规矩,进一步学会讲规矩,而且对自己现有的规矩要多多斟酌,看看它们哪些是有利于办事育人的,哪些是不利于做事有成的。

7.好习惯是成事的法宝

风气、习惯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规矩,而且是一种不用督促就自觉遵守的规矩。

没有任何管理体制能够强迫人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最基本的原则是创造一种环境,使人们热心于有益的事情而不会因繁文缛节和不必要的负担而遭受挫折。当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有益的事情时,他们不但会取得成就,而且会养成许多遵纪守法讲道德的好习惯。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在瑞士,我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的卫生间里“砰砰”地响,我有点纳闷。我出来后,一个女士很着急地问我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的小孩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我想起了隔壁厕所中的响声,进去打开厕所门,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犯了规则。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这样的品质非常可贵。

这种好的道德习惯,在西欧各国表现得尤为普遍:近一百年来,瑞士没有丢过一棵树。高速公路上堵车,一寸一寸地往前挪动,慢得令人不耐烦,但是没有任何车脱队超前。不需要警察的监督,不需要罚规的威吓,不需要红绿灯的指示,每一个人都遵守着同一个“你先我后”的原则。这是一种在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很简单的原则,很基本的默契。然而它却是非常难得、非常重要的,这种秩序是惟一能使大家都获得应有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来自内心的道德命令。

道德命令诚如保罗·蒂利希所说,是命令一个人成为他可能成为的人,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人。因此,道德并不是对外在法律的服从,不管这种外在法律是来自教会的还是国家的,道德乃是号召每一个人要成为他所预定要成为的那样,这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完全自由和负责的人。

据说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作过一个十分幽默的比喻:我们可以这么说,动物的实验行为决定于实验者的想法,甚至决定于实验者的国籍。比如,美国人研究的动物,就会慌慌张张地乱跑乱撞,直到碰巧完成实验者预定的行为为止。反之,德国人研究的动物,就会安静地坐着思考,直到后来整理出头绪,找到实验者希望的答案为止。这真可谓极富理性的人“培养出了”极富理性的动物。不过,在守秩序、讲卫生方面,欧洲还有比德国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国家。比如,瑞典人的卫生习惯,连德国人都受不了。

据称,去外国友人家做客,最难应对的是他们的宠物狗。它张牙舞爪,对你狂吠,待坐稳后,又常常围着你闻闻嗅嗅,东张西望,你弄不明它是拉近乎还是想趁机攻击你。但不管怎样,即使是战战兢兢心里发毛,你也得保持外交家风度,故作友善地摸摸狗头,顺顺狗毛,甚至允许它舔舔你的手。这时主人常常会喜笑颜开,夸你融入他们的大家庭了。

外国友人这样喜欢他人对自己的宠物表示亲热,但你不能因此而弄错了对象。有一次,一位中国姑娘被外国同事邀请到她们的别墅去玩,那里没有狗,只有友人的一个4岁男孩,蓝蓝的眼睛,红红的嘴唇,很招人喜爱,这位中国姑娘不由自主地在他头上轻抚。没想到,那孩子却怒目相对,大声抗议道:“你不是我妈咪,别动我的头。”回来后这位中国姑娘颇为委屈地向一位中国好友道及此事,好友不但没有表示同情,反而说她真幸运,因为那家人没有控告她。她说她的一位男性朋友因为摸了一个六岁女孩的头,被家长告到法院说是性骚扰。原来小洋人的黄毛如太岁头上的土,断然动不得的。一些中国学生到幼儿园去当老师,也有这样的遭遇。

西方民族对他人的防范戒备心理强,这使得他们的小孩不像中国小孩那样不但允许他人亲热地抚摸拥抱,反而会为这种抚摸感到开心。西方人来到中国,曾对这种现象惊讶不已,就像我们对摸一下西方孩子的头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而感到惊讶一样。这种差异,认真分析起来,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骄傲,因为它表明中国文化是一种爱好和平、对人友善的文化。这种文化代代相传,竟然成了一种可以遗传的基因,从而使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对他人一般没有什么防范戒备心理。但我们爱好和平,对人友善,不等于他人也是这样,所以,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必要的。

像法律一样,规矩也要尽可能地正式化、程式化。但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已有认识成果——各种现成理论的局限性,习惯也是一种应该尊重和遵守的规矩,如人们常说的国际惯例,就是不能轻易违背的。更为重要的是,好习惯还是一种法宝,有人认为,重视习惯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是一把利器和法宝。

当今世界,人们都很重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的建设,这种文化建设,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学校、机关、军队来说,也就是他们自己的规矩。这种规矩,有的是制度化的,也有的只是大家的一种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厂风、校风、班风、军容风纪。这种习惯,没有强约束力,但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其力量可以说是强大无比的。很多名牌企业、名牌学校、名牌科研院所、“王牌师”、“猛虎团”、“好八连”、“雷锋班”,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规章制度,在很多情况下还不允许他们有与众不同的规章制度,但他们有一些独特的好传统、好习惯,所以他们也就非常优秀,而且很难被他人所效仿。同样,成功人士绝大多数也都有自己的办事原则,这种个人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个人的习惯,个人的规矩。

8.懂得如何服从,你就同样可以成为主人

讲规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此等等,要而言之,也就是要服从。

人们都喜欢自由,不愿服从。但人们也深深体验到,没有服从,也就没有自由。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越是强调自由,越是讲究法律秩序,也就是越必须懂得服从。

美国被视为自由国家的代表,美国人性格也比较随便自在,大大咧咧,惹是生非,很有几分牛仔习气,不像欧洲人那样规矩。但美国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多如牛毛,而且执行得很严格。

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总量和人均拥有汽车量世界第一,这是美国发达的象征,而且也是美国人喜欢自由的象征,但在美国开车,则很不自由。特别是开卡车,那更让你很难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无拘无束的牛仔。

据美国《交流》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在美国,卡车司机平均一个星期有15~20个小时必须进行非驾驶性的活动。其中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填写驾驶日志。卡车司机必须以每15分钟的间隔记录一天24小时的活动,这些花在文字工作上的时间是令人厌烦的。花费在保养卡车上的时间也是如此。某杂志列出了200多条“停运”标准——从制动液渗漏到线路受损——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成为政府部门在路旁检查中取消你的车辆运营资格的理由。如果你被拦截下来接受北美标准三级驾驶员检查程序,你将要出示你的驾驶执照、医疗检查证明、纳税记录、驾驶员每天的车检报告、定期检查记录、托运文件或提货单、收据或其他要求检查的文件。如果你使用助听器,检查者还会让你证明你随身携带着一个备用的电源。

不要以为这样就完了,很多运输公司已经通过卫星来搜索其卡车的行踪,司机们称其为“被跟踪”。如果你在一条道路上高速行驶,或者你在一个铁路道口停了一下,甚至你最后一次停车加油时冲澡用了多少时间,运输公司的调度中心的一幅电脑挂图上都可以即时显现出来。他们并非在意你的车,他们是在监视你的一举一动。

所有这些事情——文字记录、检查、卫星定位,都是有其原因的。货车运输公司和托运人必须通过减少运输过程中所浪费的每一分钟来维持其竞争力。政府的规定,则是对安全问题做出的一种反应。1981年美国解除对货车运输业的管制后,与货车运输有关的事故和伤亡也同时猛增。解除管制的市场,使置道路行驶安全于不顾的暴发户和不法分子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采取上述措施后,涉及牵引式挂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目从1985年后稳步下降。1985年,这类事故死亡人数为4517人,当时卡车年行驶里程数为700至800亿英里。即每亿英里死亡人数约为56~64人。到1995年,死亡人数降至3576人,而年行驶里程数则升至1150亿英里。即每亿英里死亡人数降至31人。

美国卡车司机所受到的管理,用一位美国人的话说,如果是其他人,“非让他向其国会议员大声叫冤叫屈不可”。但为了安全,也为了生计,卡车司机们都乐意接受这种管理。一些组织还认为,卡车的事故仍然太多,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这种现象进一步证明了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所写的一段话:“生活在西方民主制度下的人们,在承认自由与个人主义的同时,维护着一个能像钟表一样准确地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社会。在他们的政治哲学中,随时准备服从法律和秩序,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自由和个人主义并不否定社会合作和有组织的工作。”这两方面的结合,就像在德国盛行的一句口头禅所说的:“懂得如何服从,你就同样可以成为主人。”

诺基亚在强调个人力量的同时,更强调服从和遵守,以便可以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提高竞争力,让每个员工既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严谨的作风,又能提高效率,成为诺基亚公司的主人。

诺基亚公司的名字起源于位于芬兰南部的诺基亚河流,最早的业务是在这条幸运之河的侧旁做一些木材和橡胶生意,后来慢慢地过渡到电缆电线,1986年推出“成败在此一举的产品”——“诺基亚”手机,到1998年,诺基亚已经超过了老牌的手机生产商摩托罗拉,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电话制造商。

诺基亚有句“科技以人为本”的广告语,这句话同时也是诺基亚公司内部管理之道。

对于“以人为本”,诺基亚的一个解释就是:“你们具有最大的自由。”在诺基亚内部,每个员工都服从这一“自由”,可以不通过老板自己做出一些相应较小的决策。诺基亚鼓励每个人发挥他的专长、他的想象和他的管理理念,在市场信息的反馈过程中,可以一边上报,一边按自己的想法做出一定范围内的反应。诺基亚采取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形成了诺基亚的一大优势,就是市场反应特别快。一种手机出来后,初期的市场评价、销售群体等问题在反馈回来时,在相关的技术部门或销售部门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修改和调整,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产品改进环节的效率。可以说,永远让最具有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人做决定,是诺基亚管理的一大提高效率的法宝。当然,这种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反应力的方法,必须以一定的企业内部的制度和量化标准为前提,如果你的方法在超过一定时限或一定的经济指标还没有发挥效应,那么就必须放弃。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阿肯色州一家沃尔玛连锁店的药剂师吉姆在家里休息时接到商店同事打来的电话,说他的一名客户(糖尿病患者)不小心把购买的胰岛素扔进垃圾处理箱里了。糖尿病人如果缺了胰岛素,将是十分危险的。吉姆马上赶回商店,打开药房,填写了那名客户的处方,将药给病人送去。

这只体现了沃尔玛店员所严格遵守的“太阳下山”规则中的一条。沃尔玛各连锁店的生意都十分好,店员十分忙碌,而当天的事情在太阳下山之前必须做完是每个店员必须达到的标准,不管是乡下的连锁店,还是闹市区的连锁店,只要顾客提出要求,店员就必须在当天满足顾客。这就是沃尔玛的工作原则。

“太阳下山”规则是沃尔玛的创办人萨姆从“今天干的事为何拖到明天”这句美国谚语中总结出来的,今天它仍是沃尔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顾客一提到沃尔玛的店员,无不伸大拇指的原因。

沃尔玛本人也不因为自己的富甲天下而使他的子孙成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辈。为此,他和夫人付出了不少心血。他们坚持生活在小镇,因为他们就是在这种朴实而风气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另一个目标是让家庭和睦温馨:夫妻俩绝不争吵不休;从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包括他们希望继承产业,但必须像父亲那样努力地干活;重视花时间全家外出旅游或野营;还让全家每一个人都为商店工作,萨姆说,这是“我们家与其他人家的惟一区别”。这样,“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坚信努力工作、诚实、与人和睦相处、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当他的四个孩子在2001年全部进入全球十大富翁行列时,沃尔玛对子女的教育,也像他所创办的沃尔玛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是由于沃尔玛的店员懂得如何服从“太阳下山”规则,沃尔玛的服务特别周到,顾客十分满意,而沃尔玛的员工同样成为快乐的主人,时常受到顾客的赞美。沃尔玛公司如此,他本人更是如此,他的四个孩子受到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也一样成为了成功的主人。

懂得如何服从,不是扼杀了自由,而是寻找自由,在原则这个大家庭中更好地成为一个主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单位里有组织,朋友里有圈子,如果只强调自己是主人翁,没有服从意识,最终每个人都会沦为无序状态下的奴隶,难以做成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