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懂孩子“说明书”:如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10331600000007

第7章 奖给孩子的"冰淇淋"

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怎样一种人,你就得在自己的言行中争当那种人。--西格莉夫人

聪明的父母总是能将一些特殊的活动与良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大约十年前,我与高中的一些朋友共渡了一段时光,他们有三个不同年龄的孩子,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加人孩子们的"队伍"出外吃冰淇淋,深夜时分,等到孩子们都上床睡了,我们开始讨论为人父母之道,当阿尔伯特征求我的看法时,我说:"永远别忘了和孩子一起去吃冰淇淋。"

我解释说我们能与孩子们坐在一起吃冰淇淋是一次很好沟通的机会,成功的父母总是能将一些特别的小事情与良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你今天表现得好极了,妈妈和我要带你出去吃冰淇淋。"你甚至可以再特别些"今天你表现得特别出色吗?让你妈妈与我都感觉自豪?要知道当我们感觉良好时,我们喜欢为你做些特别的事情,孩子!"

我并不是建议任何孩子们表现良好的时候,都要往他们的嘴里塞满甜食,事实上我认为父母应该在奖励孩子时尽量避免过渡的开销。

有许多办法可以让你与你的孩子渡过美好的一天,比如一起出去吃顿晚饭,看场电影,甚至骑一下午的车子,如果孩子今天的表现不好呢,别想出去吃冰淇淋啦!

别忽略了特别活动的作用,我总是发现,那些能管好孩子们的老师都特别善用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师们这样说:

"丹尼,今天上午的数学课你学得很努力,帮我把这些本子拿到办公室去。""吉拉,你在阅读上帮了杰森的大忙,来帮我发发这些卷子吧!"有次一位老师说:"波斯,这个下午你做得都很开心,我奖励你站在最后一排,在我们上完艺术课时关掉这儿的灯"。这位聪明的教师利用了"最后一排"居然还给了孩子一种奖励。

如何活用激励法

游戏激励法是孩子们都期望的,玩电马游戏啦,通过电话聊天啦,与朋友出外游玩啦。运用游戏激励法应这样:"先做功课,然后再玩","玩电子游戏前,把屋子打扫干净","看电视前将功课做完!"记住,在这个过程中,别被孩子诸如:"好妈妈,看完电影我就学习"的承诺轻易地"打动"。

在孩子赢得一次活动机会的时候,也别忘了表扬他们:"我希望你对赢得的这次额外看电视的机会感觉不错!"重在强调你对他的表现满意而不是因为他赢得了看电视的时间,同时你也要尽量参与孩子的活动,注重孩子的各种活动;比如看孩子打一场比赛是很有趣的,要是争取让孩子与父母打比赛更有趣。

有许多活动可以做为奖励孩子的办法;比如晚睡觉,在朋友家过夜。几年前,安东尼全家出去看电影以庆祝父亲节,孩子安东尼问父亲:"什么时候是哥哥节呀?世界上有母亲节和父亲节,为什么没有哥哥节呢?"结果呢,他们家里现在就有了一年一度让人吃惊的"哥哥节和妹妹节",他们的父母为每个孩子做了一点特别的努力。

在将奖励与良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时要小心,别把每一件小小的活动都摆在孩子的鼻子底下,那会误导他,孩子会理解成:只要表现好些。就一定有奖励,而不理解父母是在通过奖励的方式促动他去不断地完善自己。他将只满足那些奖励,日久天常就会逐渐养成一种工作就要回报的态度。你必须顺其自然地将一些有趣的活动与孩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你也不能让他认为每一次他表现良好,就会跟随一次奖励,孩子需要知道良好的行为很重要,因为那是对的。

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表扬,如针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说"你真行!"、"你真棒!"可以使孩子增加自信心,促进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形成。但是常常会有家长说,我对孩子进行了表扬和奖励,但是孩子还是没有进步,反到让我别表扬。这是怎么回事呢?家长如何运用奖励呢?

按照强化理论,在孩子的正确反应或良好行为之后及时提供奖励,会增强孩子此类反应或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那么家长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也就是说以什么作为奖励孩子的标准?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言,是以孩子的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奖励,还是以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来奖励呢?考试分数的高低固然反映着孩子的学习效果,但是每次考试的平均数可能都不一样,也许这次考试的平均分高一些,下次考试平均分低一些。而且分数相差一两分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才是更公平的、更合理的标准。

实施这种奖励,需要家长将孩子的当前表现与其过去的表现相比较,进而确定其努力或进步的程度。

2、奖励要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指向孩子的人品。奖励时只是针对孩子某一行为的良好效应,即就事论事。所谓对事不对人。

3、根据强化理论,奖励最好在良好行为之后及时进行,而不是事先许诺,从而增强儿童良好行为发生的自觉性。当孩子表现出了好的或者家长所期待的行为,要马上表扬,及时的表扬和才能更有效,对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

4、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而不能盲目地指向一般反应。例如:孩子作完作业后,把书桌收拾干净、摆放整齐;家长不妨这样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为你高兴。表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且重复这一行为。

5、奖励要注意指导孩子注重自己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注重与他人作比较,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注重竞争。

6、要注意奖励的方式。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真诚的祝贺。有时不一定非用语言不可,有时父母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喜悦的眼神就够了。对年龄很小的孩子在口头表扬能同时给他一个吻,一次拥抱或者其它的身体接触,效果将做好。而大一点的孩子的习惯表扬的方式含蓄一些,可心领神会地向他们眨眼睛,或者竖起大拇指表示自己已经注意到他做的不错。

因此,家长不断地尝试,有意留意哪一种表扬的方式对自己的孩子更好,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奖励效果。

奖励的方法是多种样的,最基本的可以分为两大类: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于孩子的教育,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但也要有适当的物质奖励。

一般地说,三岁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认识和体验。因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奖励手段。比如,好吃的糖果、点心,漂亮的玩具等。为了表彰他们的良好行为和品质,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可以适当多用这些类物质奖励的手段。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接受精神奖励的方式。某些精神奖励手段,只要是儿童能认识和体验的,他们完全可以接受。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增加精神奖励的成份,并最终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要奖励手段,例如,从三岁左右开始,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不一定给予物质奖励,可以采用如下手段:答应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或公园去玩。和他一块做游戏或下棋等等。孩子入学后,对于其良好的品德表现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可以奖励他一些有趣味的书,或者其它能将他的兴趣引向智力和动力的物品。这样就可以体现以精神奖励为主,并把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结合起来的原则。切忌用纯粹的吃喝或金钱奖励孩子。

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小考得一百分,给一角钱。大考得一百分,给一元线,用金钱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是极坏的手段。有的家长无原则的许愿,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给他买这个,买那个,请他吃这个、吃那个,这往往促成孩子不正确的学习动机,带来不良后果。同时,奖励要及时,但不宜过于频繁或雷同。

奖励常常比惩罚更有效。

小约翰?洛克菲勒,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洛克菲勒共有5个儿女,家庭财力远非普通人家可比,但他对儿女的日常零用钱却十分"吝啬",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因年龄而异:7、8岁时每周3角,11、12岁时每周期1元,12岁以上者每周2元,每星期发放一次。

他还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还可递增5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孩子们能做家务事还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例如,捉到100只苍蝇能得1角,逮住一只耗子得5分,背菜、垛柴、拔草又能得到若干奖励。

后来当副总统的二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还主动要求合伙承包全家人擦鞋,皮鞋每双5分,长筒靴1角。当他们11、12岁的时候还合伙养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儿女们外出上大学后,洛克菲勒规定他们的零用钱与一般人家的孩子不相上下,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的四儿子温斯格普有一次欠了账还不了,因为父亲坚决不予理睬,只得向大姐暂借救急。后任大通国民银行总裁的小儿子戴维,读大学时,也一样恪守家规。有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的一位同学看到他在记账:这罐饮料多少钱,那道菜多少钱,都感到十分惊奇。

洛克菲勒由于宗教信仰自己不抽烟,也不赞同儿女们抽烟。规定20岁以前不抽烟的儿女可得到2500美元的奖金。当他发现大女儿巴博抽烟后,劝她戒掉未成,就毫不客气地取消了这笔奖金。

这个伴随有明确奖励措施的家规,传授给了孩子金钱的意义,以及怎样明智地花钱。同时,在金钱的激励下,孩子学会了节制和控制自己的欲望-为了一个目标而自律。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从中得到教诲:要为有价值的事情而奋斗。

朋友,你的家庭是否也有一些明确的家规,奖励并强化那些良好的行为呢?

"强化定律"的基本意思是:一个产生了良好效应的行为,将会重复出现。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他就会倾向于重复这个行为。相反,如果某个行为产生了这个人不喜欢的后果,他就会倾向于减少或终止这个行为。比如:沙莉某天穿了一件与众不同的新裙子。相反,如果新裙子引起同伴们的嘲笑,那她今天倾向于不穿这条裙子。可以说,奖励是正向强化,而惩罚是负向强化。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说家长要奖励和惩罚并用,但聪明的家长如果能够善用奖励,其效果可能要比惩罚好得多。

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更高的责任心,但是,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一位母亲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自觉地每天刷牙,或者主动收拾自己的衣服,或者讲究用餐礼节呢?如何教会他更加负责地花钱?如何解决孩子不断迟到的问题?为了让孩子改掉那些令人讨厌的习惯,比如无所事事、马马虎虎或者是明显的懒惰,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年幼的孩子自制力差,他们会因此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父母去惩罚他们恐怕不是明智之举。想要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可孩子通常不会主动想起去收拾玩具,父母就要求他去做,可是他可能觉得这并不重要。

如果说父母因此而惩罚他,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即使他去做了父母要求做的事情,也是非常不情愿的。如果亲子互动形成了这样的模式,等孩子年纪大一点,孩子会对父母的要求置之不理。另外,年纪小的孩子自我评价还没发展好,他们的自我评价是完全建立在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上。如果全心全意经常接受父母的负面评价,对他们的自尊心是一种创伤,很难想像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个自信的人。所以家长要慎重对待自己对孩子的评价。

尽量少地批评和尽量多地表扬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家长完全可以采用积极正面的方法,运用"强化定律"的正向强化,也就是"奖励"手段,鼓励孩子重视并发展正确良好的行为。洛克菲勒的家规正是体现了这样的想法。

奖励的力量超乎我们的想像。我们都知道,马戏团的动物就是被强化训练出来的。现在,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奖励的方法,甚至教会动物去完成实际上应该由人类完成的高级技艺。在美国,一只鸽子学会了如何检查流水线上移动的半导体零件。它能仔细检查每一个经过眼前的零件,把有缺损的零件从传送带上叼衔出来,为此这只鸽子能够得到一小把麦子作为奖赏。这些成本低廉的麦子,就能保证这只勤劳的鸽子整天端坐车间,全神贯注地工作。

奖励无所不在。其实,我们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某种奖励强化的体系上。作为成年人,我们每天工作,在同末或者月末,获得工资报酬;勋章颁给勇敢的士兵;纪念奖杯给成功的人士。回报使负责任的努力变得值得,这就是成人世界运转的方式。

不幸的是,我们的很多父母本能地不愿使用奖励的方法,可能他们把奖励看在了"溺爱"或者"贿赂"什么的。这跟我们的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东方人号称情感含蓄,称赞是不肯轻易出口的,怕表扬了会让孩子骄傲。这样做非常遗憾,我们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因为一种观念上的误解而被大大忽视了。

想像一下,某一天,当爸爸下班回家,孩子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爸爸高兴地说:"哇!今天宝宝这么乖呀,把爸爸的拖鞋都拿好了。谢谢!"爸爸于是亲了亲他。第二天,当爸爸回家时,孩子又帮他把拖鞋拿过来了。宝宝偶尔拿拖鞋的行为,因为爸爸的称赞而被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最好不要吝啬自己的称赞和奖励。当孩子自动做了某件事情,比如你洗盘子、倒垃圾,请给他们恰当的称赞,给我他们精神上的鼓励,这些鼓励对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非常有效。奖励就是那么神奇,远比惩罚和威胁更为有效。

当然,随心所欲的奖励不会令你达到目的,很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要让奖励式的强化方法取得全部效果,必须遵守若干具体的原则。

总之,家长要正确运用奖励,才能使奖励有效,有效果!

如何运用实质性的激励法

实质性的激励法也是孩子们都期望的,例如好吃的、玩具、CD唱盘、钱等等。做父母的在运用这些奖励的同时也需带着几分感激与鼓励"苏,这是你的奖金,这个星期你的家务做得不错,这是给你的奖励。"

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世间哪有不盼孩子有出息的爹妈?这浓得化不开的爱心,这对孩子翘首以待的企盼。所以,有些家长常常恨铁不成钢,一旦孩子作业有错,特别是当孩子考试成绩较差时,有些父母就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讥讽孩子"你真笨,笨到家了!""你真不是一块读书的料,长大只能收破烂!""看你这副死木头疙瘩脑袋,能把人气疯!"等等。小小的孩子,那点可怜的自信心,哪能经得起这般的摧残?

实际上,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更可说明呵护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爱因斯坦这位20世纪的科学巨人,幼年时他的智力并不出众,3岁时还不会说话,6岁上学时被认为是"差劲的笨瓜",老师给他的竟是"智力迟钝,话也说不清楚,成不了才",爱因斯坦的爸爸妈妈却不这样看待孩子,他们相信孩子,也努力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他们常常高高兴兴的带儿子去郊游,以开拓他的视野,培养他的探索精神,他们常给孩子一些独特的玩具,想方设法去发现孩子身上常人"看不出的东西"。

一次,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谁了没有想到,他竟对罗盘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父母肯定了他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强化了他的自信心。就这样爱因斯坦头脑中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假如:爱因斯坦遇到的父母也是天天说他"笨瓜""迟钝",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天才,恐怕也会将自信心丧失殆尽,从而将天才扼杀于摇篮之中吧。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家长可根据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大体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法: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做到人小志气大,鼓励孩子朝着既定的目标循序渐进。

(2)榜样激励法:一是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如何锲而不舍、刻苦攻关的故事,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难与易、努力与不努力、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二是家长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感染和带动孩子,如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要讲伦理道德,在工作岗位上要有职业道德,使孩子直接受到教育,不要老是沉浸在打麻将、看电视、酿酒等吃喝玩乐之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嘉奖激励法:当孩子思想、学习有进步,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受到学校表彰,有时为邻居或同学做了好事,受到同学们的夸奖,家长除了要在口头上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外,还应将孩子的证书很好悬挂或存放,以示光荣和珍惜,促使孩子保持旺盛的上进势头。

这种激励法有人说是"顺毛儿捋",效果较好,但也要"戗毛儿",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切忌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家长应本着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犯了错误,如何改正,今后如何避免,不再重犯。

传统的家庭教育大多拘限于严格管束孩子,细微照看孩子。在这种观念支持下,家长成天只知道叫孩子如何乖乖听话,如何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如果说在过去时代尚能有些凑效,那么在现今就实在不合时宜了。遗憾的是而今仍有许多家长甚至学校教师还在沿用那套旧的教育方式,实际结果十有八九事倍功半;而若强化那种严格管束的家教方式,往往事与愿违,产生出许多负面后果。这种现象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是没有适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

所谓心理需求,是行为主体自身按其思想意愿情绪正常需要而产生的内在需求。不同年龄群的人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同其特定的年龄心理特点相关的精神、文化、情趣的需求,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物质需求和生活行为需求。

家长对处于急剧发育成长变化的学龄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客观科学准确的把握,是现代家长对子女实施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教育是一个双向理解、贯通和配合的过程。教育者要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收到预期效果,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如何营造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融通的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起点和关键阶段,更需要家长和孩子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相处。要做到家长跟孩子心灵相通、协调相融,家长必须主动适应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用恰到好处、合理适度的方法,使自己跟孩子之间保持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

这里所说的适应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有两点必须明确:第一,是按照学龄儿童特定的心理、生理特点需要而正常产生的青少年共同的心理需求;第二,是针对自己子女的个人爱好特点的特殊的心理需求。只有把共通性的心理需求和差异性的心理需求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找到科学定位,才能真正实施我们所说的适应孩子心理需求的家庭教育,也才能产生高效的家庭教育。适应并适合孩子心理需求进行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对孩子既不是严格管束,无微不至,也不是任意放纵,撒手不管。这应作为现代最值得推崇的教育理念,最应该探索的教育模式,以开辟家庭教育的新天地。处于生理、心理急速发育阶段的学龄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动、爱玩,不甘静寂。

孩子一方面求知欲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对新鲜的外在世界异常冲动。家长适应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就要懂得,孩子不光要学习,还要玩耍。孩子需要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舒畅的情境中学习,且伴有各种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

家长不能让孩子成天或长时间地耐着性子坐在课桌前一味地看书学习,要充分照顾孩子玩乐的心理需求,积极主动地关心并安排孩子的玩乐时间和由孩子自主安排活动的时间。如果家长不了解或不适应孩子这一心理需求,一味地要求孩子勤奋刻苦地学习功课,就势必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一般说来,家长更多的是基于对孩子未来成长发展的需要,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打下坚实基础。殊不知要使孩子达到这一要求,家长无论如何必须处理好孩子学习与玩乐的关系。家长跟孩子形成双向融和互动的关系和机制,教育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创设了宽松适度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学习之余获得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充分地玩耍娱乐,因此,孩子的身心自然得到了充分的放松,也保证孩子有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稳定的心理、愉悦的心情;同时,孩子通过自由自主地活动, 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趣。

孩子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敏锐,接受迅速,家长要因势利导,给以积极关注和热心支持。青少年处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初涉人世,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的一切感受特别新鲜和敏锐,适应孩子这一心理特点,家长要用心观察,时常关注,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支持和鼓励孩子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

例如,闲暇时间带孩子上图书馆,逛新华书店。而切忌根据家长的眼光来安排孩子的阅读,代替孩子购买图书。只有在健康向上、科学高尚、有趣好看的大前提下,让孩子自主选读和选购,孩子才会自由自主地钻进去读、去学、去想。这样提供给孩子的精神食粮,才能进入如饥似渴的胃肠中得以消化吸收,获得丰富多样的营养。青少年对各种竞赛活动显得格外兴奋和饶有兴趣,家长适合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要尽量安排孩子观看。

有条件时,要让孩子参加,有些要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这是有利于孩子积累素质全面发展的非常好的途径。例如在孩子少儿阶段,就让孩子观看和参加小朋友游戏竞赛活动,稍大些就让他观看和参加青少年"智力快车"之类的电视节目,小学高年级至初、高中,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征文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而当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取得好的名次和好的成绩,家长不要轻易平淡甚至漠然视之,而要满腔热情地给以鼓励、鞭策和奖赏;而若孩子参加某项竞赛成绩不佳甚至名落孙山,家长切忌对他流露遗憾、冷漠和责骂,而要充分肯定他积极参与的精神和他付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分析受挫失败的原因。

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保护,才能激发他不懈追求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孩子普遍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怎样关照青少年这一心理需求,是现代家庭教育需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早已不局限在专业领域。掌握计算机技能进入网络应成为现代人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种文化技能、操作工具和生活方式。电脑连通网络作为一种多媒体、多功能的信息工具,青少年对它比成年人更是情有独钟。

家长必须充分理解这一特点,尽量满足孩子对电脑爱好的需求,使电脑网络生活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趁早接受计算机及网络学习和训练,尽快掌握其操作技能。特别要提出的是,现在网络发展很快,Internet日益普及到城乡家庭,由此伴生着一场"学习革命",青少年尤其喜欢上网,这是他们对这场"学习革命"特别敏锐的前卫反应。

可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对此并非抱一种辩证的态度。担心孩子迷上"电网"而耽误学习,或担心孩子接受网络垃圾而后果叵测,因而大都采取抑制的做法。合适的做法是,在满足孩子每周上网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把电脑作为谋求未来发展的信息工具来学习。

适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实施家庭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求对于孩子的日常表现要多以鼓励、表扬和奖赏为主。青少年处于心理发育阶段, 身心稚嫩,感情脆弱,自尊心、好胜心强,而接受批评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活动很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反应,且更多的喜欢表扬、好话及鼓励,而不愿意别人对他过多批评、指责。

因此,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要多看其成绩、优点和长处,侧重表扬、激励和奖赏, 而对他的问题、缺点、短处,尽量做到在表扬奖赏他的同时,从照顾孩子的自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信心出发,适当地指出和提醒,和蔼地开导, 耐心地帮助,促其自我认识,以期完善。

总之家长在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之间要主次有分,合理适度。这是实施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环节。例如,孩子每每有了进步,取得了好的成绩,就要不失时机地用适当的方式,对他充分地肯定和表扬,乃至必要的金钱物质奖励。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总结分析取得成绩的经验和原因,以利于孩子保持和发扬获得成功的内在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到自己取得良好成绩能够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和奖赏而受到极大激励,从而增强进取心和自信心。

家庭中经常地坚持这样并形成家庭教育激励机制,就能够在孩子的情怀中树立一种稳定的信念:只要我在某个方面有积极进取和良好成绩,就能够得到家长的奖赏,我的正当要求更能顺利地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就越来越朝着好的方面去自觉发奋。孩子视学习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快乐的生活。

人的共同心理都是喜欢褒奖,青少年更是这样。为了促使孩子全面发展,多样进取,家庭奖项设立应多样化。例如,学习奖、综合奖、专项奖。专项奖,可以对孩子在某个方面有积极进取和良好表现给予奖赏,可以对某个独特高雅的行为心智给予奖赏,甚至对孩子能持之以恒地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经定期检查保持了良好视力设立视力奖。还有要注意平时家长对孩子诸多生活方面需求的满足,可给可不给的,最好都在奖励中设定。

这样的激励机制,比那些威严胁迫、强制服从的管束方式,苦口婆心、絮絮叨叨的劝诫方式,时常守护、无微不至的监控方式,教育效果要强千万倍。适合孩子心理需求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上述仅仅从感性经验和实际操作出发略举若干具体论列。

而各个家庭及其孩子情况又是千差万别,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必然丰富多彩。总之,我们要不断探讨怎样的家庭教育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发生积极的影响,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父母!

我们在这里随附一张激励单,这是三千位父母在近五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你可以从这个单子中获得些启示,然后尽量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自己激励孩子的单子,我们将在下一章里用表格与合同的方式来讨论它们。

如何激励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如何激励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拥抱与亲吻/表扬鼓励

在别人面前表扬你的孩子

使用计算机

与父母中的一人在一起

与父母共渡特别的一天

与父母共同收拾房间

表现出吃惊

抚摸后背

在给孩子的午餐里下功夫

给孩子寄个小邮件

让孩子在学校与大家一同吃午饭

读读故事书

贴板贴

做个科技小玩具

做模型、小制做

搞搞园艺

做游戏/猜迷语/填字游戏

变魔术

画画

使用计算器

在户外运动/玩捉迷藏

各种体育运动

奖励一张戏水卡

出去散步/或家庭骑自行车郊游

户外驾车

一次神奇的骑车旅行

一套新衣服

看电视

使用录像机/租一盘带

玩电子游戏

使用电话

玻璃球(弹子)罐

做爆米花

周末可以睡晚觉

可以在朋友那儿过周末

可以邀请朋友来自家做客

开个晚会

做个毯子帐篷

在后院过次夏令营

唱歌/演奏乐器

特殊的旅行

去亲属家串门

放风筝

游泳,钓鱼/滑冰,玩保龄球

打篮球

看场电影

去动物园、公园、展览馆及图书馆

出动吃饭

让孩子自己选择餐馆

叫份比萨饼

泡沫浴/在浴巾里放个玩具

梳理头发

帮助准备一顿饭

帮助清理房间

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优待/冰淇淋

不干胶贴/不干胶贴书/快乐脸

在奖励表上多填颗星

奖品/奖金/开个帐户

"神秘"奖励盒

如何激励十二岁以上的孩子

如何激励十二岁以上的孩子(部分可以从上面的单子里选择):

表扬

与朋友们一起活动/去购物广场

玩电脑/开个储钱帐户

买套新衣服

化妆品/做头型

吃快餐

奖金/带奖金的工作

设立一个星期的目标

完成一个小项目/给孩子的爱好提供支持

允许与朋友一起吃午饭/晚饭

为家里选择一项活动

单独时间/允许孩子单独做事/选择时间

睡晚觉

音乐/立体声欣赏/磁带、CD

买学习资料

赠孩子宠物

与学校、朋友、俱乐部特殊的旅行

跳舞/晚会/晚间活动/约会

电话时间/拥有自己的电话线

小结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以一种良好的榜样,那么孩子就有了很充足的可以让我们失望的借口了。--席幕容

将特殊的活动与良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这将教你的孩子懂得:良好的行为是值得的,在你运用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或实质性的奖励时,记住要随附带上你的感激与鼓励,注重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而不是特别的奖赏。

许多父母都有一样的苦恼。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与子女之间却越来越难以沟通。做父母的往往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由于亲子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所以,改善亲子关系应先从父母做起。可试用以下几种方法:

民主激励法--亲子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用消极的方式对待子女,如强迫、指责等。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而强迫孩子服从自己,在作出决定之前不与孩子商量。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若经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亲子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形成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孩子因此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反应:一是胆小怕事,孤独自卑,二是逆反对抗,甚至逃避父母和家庭。

为了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使用民主激励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即可在亲子关系中加入朋友关系的成分。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父母是决策者,但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发言的机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将此形成一种习惯。在亲子对话中应该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反面意见。反面意见往往是孩子的创造。这也是训练孩子自信个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一方面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从而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提高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容易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获得自尊和赞扬是人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会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对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孩子说"你可以做得很好,我相信你",尝试着不要批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去做,他们会发现孩子有很多可爱之处,孩子会很乐意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会发现原本对立的亲子关系逐渐被健康融洽的亲子关系所取代。

亲子沟通法--人们的心理距离远近与人们之间的沟通有很大关系。人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是由人们之间的沟通的多少来决定的。恋爱的基础是沟通,因此我们称之为"谈恋爱"。陌生人之所以没有密切的关系,原因是没有沟通的机会。因此,要形成密切的关系,就必须沟通,必须用较多的时间去沟通。

角色互换法--由于亲子角色的固定性和界限分明的特征,站在各自立场上去看问题,容易造成亲子的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亲子冲突。角色互换的基本观点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分析看待某一问题。目的是理解对方的行为,从而达到心理相融。

角色互换的第一步是确定主题。当问题出现或解决问题时,首先确定问题是什么,如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父母一起逛街、散步,为什么不肯参与家务劳动。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体验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从父母的角度去体验父母的心理状态。重点是父母对孩子心理状态的体验,因为孩子很难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有人体验孩子不喜欢逛商店的心理状态,就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走。其结果使人吃惊:在父母看来商店里有这么多漂亮的东西,五彩缤纷,但孩子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人们的脚和腿。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很重要,否则父母就永远无法理解子女。

当亲子冲突难以调和时,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或者叫心理剧方式来试着解决。这种方式的具体程序是父母扮演孩子的角色,孩子扮演父母的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思想和情绪,达到相互理解,消除隔阂和冲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