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懂孩子“说明书”:如何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
10331600000005

第5章 与孩子互相学习

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孩子,乃是最佳的遗产。--司格特

每次4岁的麦考尔与妈妈康尼去超市买东西时,他总是要棒棒糖。康尼说:"不行"。几分钟后,麦考尔又开始要糖,康尼仍然坚持说:"不行"。走到第三个过道时,麦考尔开始耍赖,康尼依旧说:"不行"。麦考尔的小脸胀得通红,他踢着腿,摇晃着购物车,康尼便开始吓唬他再闹下去就扇他的小屁股。可是麦考尔并没怎么样,走到第五个过道时,他已经开始大哭大闹,赖着不肯走了。康尼找了个地方藏起来,麦考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连踢带打,商场里的人都看着这情景,康尼没法子,只好屈服,给儿子买了棒棒糖。

小麦考尔的故事

康尼教会了孩子三件事。

1、家长的话是没用的,毫无意义,她对孩子要求的反应是不,不!不!!不!!!好吧。。。。。。这让孩子认为妈妈在说不行时,并不是真的不行。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磨妈妈,妈妈就能答应,并且次次可以要求得到更多的东西。当我的行为让妈妈再也忍受不了时,妈妈就会说"行吧",就象变魔术一样,一下子"不行"就成了"行"。康尼教会了孩子在错误的方式上努力不懈。

2、康尼教会了孩子耍赖。她并不是故意的,但她却这么做了。她让麦考尔知道大喊大叫是有效的。"如果哭喊的声音足够大。我就能得到棒棒糖,耍赖的'奖赏'是棒棒糖,耍一次赖可以得到根棒棒糖,得到棒棒糖--我得手啦!"

3、康尼教会孩子她并不会执行她说的话,她吓唬孩子但并没有真的象说的那样打他。她告诉麦考尔安静下来不然就扇他的屁股,但事实上她怎么做的呢?她给他买了只棒棒糖。麦考尔也许会想:"这星期我们走到第7过道时买成了士力架巧克力,上个星期是在走到第8个过道时买成的,我可以做得更好啦!在听到妈妈照常说'安静下来!不然我就扇你!'是件好事(第一次听她说这话我还会害怕)可是2年前她就在说过这句话,直到今天她也没这么做过,下次等走到第5过道时我就开始闹妈妈,准成!"

麦考尔也教会了康尼几件事儿:儿子教会了妈妈怎样能获得平和与安静,从尴尬的境地中摆脱出来。买棒棒糖,除了棒棒糖能让儿子不哭不闹外,其它的方法都失败了,这事儿以前也有过,渐渐的成了一种方式和习惯。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唯一能让他安静下来的方法。

每天,有许多父母就是这样处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的、他们相信满足孩子的需要是阻止其耍赖的唯一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只要有一次你屈服于孩子的大吵大闹,你就会听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你该怎么做呢?拿康尼的例子来说,我们实施一个让孩子学乖的方案,康尼不是带孩子做长时间的购物,可以开始带儿子去附近的便利店做短时间的购物。在离开家之前,康尼可以对儿子说她希望麦考尔怎么做。母子俩要做什么,要买什么,康尼可以将要买的东西拉个单子拿给儿子看,在单子的底下,康尼可以写上一种给儿子的奖赏,比如一小块蛋糕,或者问孩子想要点什么。在去购物时,让孩子拿着购物单,这样可以给孩子一种购物时的主动权,让他有点事儿做。每购得一种东西就让麦考尔从购物单上把它划掉,如果麦考尔表现得出色,他就可以买一块蛋糕。

"麦考尔,我们一起去买东西,不过在商店里你要听话,可别跟我玩什么花招,你帮我拿着这张购物单。我们每挑好一件东西,你就把它从单子上划掉,如果你听我的话,不玩什么把戏,你就可以得到块蛋糕。我知道你能做到!"

我对康尼解释在她与儿子一起购物时,一定不要吝惜对孩子的鼓励:"孩子,你按照单子上所例的做得很好,谢谢!","麦考尔,你等得很有耐心,谢谢!","非常感谢你的帮助,宝贝!"经过两个星期几次反复的练习,这个方案终于成功了!

在康尼与儿子麦考尔都熟悉了购物规则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去超市购物。最初仍然以快速,少量购物为主,这是从便利店转到超市的过渡期。逐渐地,康尼可以延长购物的时间,麦考尔学会了合作,康尼也知道了该怎做。

有个孩子不听话的例子。布莱德是个十二岁的男孩子,好动而且充满好奇心。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孩子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一天里能有那么一、二次,布莱德会变得有些手舞足蹈,叮叮当当地,大喊大叫。他的爸爸里查德,开始还能平静地让儿子安静点。布莱德照常全然不理会爸爸的劝告。下一轮时,里查德提高了嗓门:"安静点,不然就滚到你的卧室里去!""好吧,爸爸"布莱德嘴里回答着,实质上并没有安静下来。最后,里查德生气了,开始吼起来:你再不老实会儿!我就出去拿鞭子!"这下,布莱德老实了,而且连续几个小时不再闹了。

让我们来看看里查德与儿子彼此之间学到了些什么?布莱德也许会说:"爸爸第一次叫我做什么时,我可以不必理睬他,第二次提高嗓门叫我时也没必要跟他那么认真,直到他说拿鞭子时,那才要当心哩,爸爸这回可是认真的!"

里查德或许认为儿子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想法只是对了一部分,其实另一部分问题也出在做为父亲他的身上;如果里查德承认这一点,对问题的分析就会变得开阔得多。"我从儿子那看到我的喊唬并不起作用,气愤和鞭才有结果。心平气和与和颜悦色不行嘛!我必须做些其他的事情,改变我处理问题的方式,怎么能不提到鞭子就让儿子变乖呢?"

里查德至此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儿子不听话的原因有一部分要归结到是当父亲的他做的不好,许多父母不愿承认这一点。许多父母不能面对他们自己也错了的思想,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与孩子的行为都需要改正。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在你采用惩罚的手段来处理孩子的错误行为后,得到的将是一种恶性循环。理查德几次吓唬儿子布莱德,布莱德并没有听从,直到里查德怒气冲冲,并拿出了鞭子,布莱德才安静下来,可就那么一会功夫!迟早迟晚布莱德还会再闹的,这期间可能是一、二个小时以后,可能是第二天。

总之,孩子还会犯错,为什么呢?因为布莱德提高了嗓门→里查德就吓唬起儿子来,可儿子并没有听话→里查德变得怒气冲冲→循环周而复始。

里查德需要坚持不懈,他应该在第一次让儿子安静下来时就贯彻始终。他需要对儿子的漠视采取些措施,比如拿走音响或取消其它的优惠方式。

下面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合作的例子。

哈默恩夫人与11岁的简之间有个协议。简每学习30分钟或读一个小时的书,她就可以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两个人把这个签议写了下来,哈默思夫人从此不需要与简再唠唠叨叨或与她争论,简很清楚她能看电视的条件。母女二人从这份协议中得到了什么呢?他们学会了合作,哈默恩夫人找到了让简安心学习的方法,简找到了可以看电视的办法。

这种方式中的协议又叫合同,孩子从中了解到父母对他的希望以及自己的期望。书面合同对教授孩子承担责任是种非常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讲,在第七章中你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有关合同的实质性问题。

上述的各种例子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互相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三个例子中,学习的原则是一样的。因为不断的努力总有回报。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会得到一种回报,获得我们的所需。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每个例子中行为与回报的关系。

麦考尔的行为是一种耍懒,麦考尔获得的回报是棒棒糖并且赢得了母亲的好感--给了他权力与掌握权;康尼呢,做了让步,给儿子买了棒棒糖,她得到的回报是儿子不再哭闹而是成了个安安静静的乘孩子。母子二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最初的问题又是什么呢?是做事的方式。小家伙麦考尔通过在公众场合下大哭大叫得到了棒棒糖,而康尼呢,则是通过自己的控制权制服了自己的儿子,要知道小家伙才四岁,如果康尼对一个四岁的孩子要求过多,那无怪乎象在要求一个14岁的孩子。

布莱德的行为是漠视爸爸里查德的要求,因此结果是他给爸爸的只是片刻的安静。而最初,里查德采取的方式只是恐吓却没有实施。一旦他变得怒气冲冲,孩子就知道爸爸要找条鞭子了,儿子立刻安静下来。鞭子起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其作用并不能持续多久。儿子并没有真心实意地安静下来,也没有学会应该如何与父母合作,他唯一学到的事儿就是,当父亲准备

拿板子时,他必须要安静点了。如果布莱德与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那么过不了多久他就又会吵闹起来;父亲呢,又会玩他那套恐吓的把戏,结果是这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简的行为是读书,做家庭作业,她已经学会了合作与自控。她得的回报是可以看更多的电视。哈默恩夫人的行为是给予女儿更多的看电视的时间,因为女儿在学习上表现良好。哈默恩夫人学会了与孩子商议并且计划着做事。她得到的回报是:女儿更多、更认真地学习与读书。不论妈妈还是女儿都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东西。她们做事的方式的建设性远远大于破坏性,产生了积极的正面的效果。

如何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引导

如果你的孩子接二连三地犯错,就意味着他没有学会采取正确的方式获得他的所需,仔细想想你孩子的需求,孩子通过他错误的行为方式是想期望得到什么呢?找出他们的需求不放。别去奖励孩子那些不应被接受的行为,教他重新做过,给予他一次可以得到自己所需的正确的更改机会。如果他想得到关注,那就告诉他怎样以良好的行为去获得。"比尔,我可不管你哭不哭,如果你让我读故事,你别嘤嘤地哭啦,坐到那儿坐几分钟,然后回来礼貌地让我读故事给你听"让孩子知道这是你能接受的行为方式,同时他也能获得自己的所需。

康尼拒绝了对麦考尔大哭大闹要求,教会了儿子怎样以正确的行为方式获得自己的所需。先要帮助妈妈购物,安安静静,有点耐心,然后,你会得到特别的关照,结果大家都很高兴。是母亲掌握了事态,而不是孩子。

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

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要教导和启发孩子主动地停止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在这一引导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建立起内心的约束。

1、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清晰、明确地将孩子的过错与补救联系起来,使孩子容易接受要他进行补救的建议。要在孩子中提倡坦白承认错误的精神,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2、说明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在采取补救方法的同时,你要费些时间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允许他们做的,而不说什么是禁止他们做的。因为许多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他越是想试试,孩子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所以你应该避免这种逆反心理现像的出现。

3、说明你不赞成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当你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需要他作出补救时,对孩子本身仍旧要表示好感,不要笼统地责怪孩子。你可以把批评限制在孩子的一定行为上,例如:"我不喜欢你在屋里大声尖叫,因为这样打搅了别人。"要避免孩子一不守规矩就是"坏"的想法,更不能使用诅咒或威胁的口吻,表示你不再爱他们了。这样会把问题搞复杂,孩子会与你产生对立情绪。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很关心,他感觉你是喜欢他的,那么,你对他将是最有影响的。

4、处理要及时。研究表明:一般,紧接着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要求孩子进行补救,是促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当孩子正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加以制止则更为有效。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母亲应该立即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不要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因为延误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5、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补救的办法来引导他。

6、要冷静而实事求是。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救时,应该避免喊叫、谩骂、侮辱、讽刺,以及过于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补救措施反感。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而不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为他犯了错误,父母就不爱他了。

如果你能冷静地处理孩子发生的问题,孩子即使有气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听取你的意见。你的态度应该像老师一样,愿意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受到教育。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必须不止一次地强化它。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耐心地、再三地强化它。特别是对那些学得较慢的孩子或情绪上易受到干扰的孩子,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帮助。

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行为

在幼儿一日的生活中,面对幼儿各种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不少家长经常束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轻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幼儿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父母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是帮助幼儿理解并实践有意义行为的过程,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师亲子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能力。以幼儿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假如家长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假如家长说:"谁都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对吧。"这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幼儿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父母对待幼儿的态度与方式直接影响他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制止或纠止幼儿的错误行为时,一定要让幼儿懂得哪种做法是不对的,那种做法是正确的。

一、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奠重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出现错误行为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让他们长时间地坐着或等一会再玩是艰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要求他们让人分享和给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家长要调整自己对幼儿的期望,不要强求幼儿表现出超过其发展水平的能力。其次是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基本的共同需要,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门经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再次是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气氛与环境影响幼儿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对在家里形成的压抑或消极情绪的宣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丹?加特来博士分析了儿童错误行为的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尝试水平,他是错误行为的最暖和的形式。在这一水平,幼儿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四周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家长在家里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一边犯错误,如拿不能玩的玩具,一边用眼睛偷看大人。这是家长必须严厉认真的做出反应,告诉他应该不能玩这种危险的玩具。家长虽不能过于严厉,但也不能放任,因为家长的任何笑意会让幼儿获得错误的信息,认为家长并不反对他玩不可以玩的玩具。第二种水平是社会习惯水平。幼儿学习或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在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学习到类似行为。例如,有的幼儿说脏话,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说脏话,因为他爸爸生气的时候常说这些话。这时父母不能因此而惩罚幼儿,而要告诉他应该用其它词或其他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愤怒。第三种水平是情感需要水平。幼儿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是家长应把注重力放在理解幼儿压力感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对压力做出正确的反应上,而不应把注重力放在幼儿说的脏话和做的错事上,去惩罚幼儿。

二、针对幼儿的错误行为,选择正确的教育形势。

家长在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情景与原因之后,应决定是进行个别引导还是集体教育。假如问题涉及一两个儿童的行为,适合采用个别引导的方法,且应尽可能私下里进行,以避免当众让幼儿出丑。但在实践中,许多父母把个别幼儿的错误公布于众,让跟孩子一起玩的其他同伴引以为戒,使被批评的幼儿感到羞耻。幼儿的这种感受会对其产生长时间的、甚至是终生的消极影响。

不伤害幼儿的自尊性是家长面对幼儿错误行为的首要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家长对幼儿错误的迁就。当幼儿经家长多次提醒仍无改进,或幼儿经常跟其他同伴之间发生冲突,幼儿心情烦躁,家长的语言不能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让个别幼儿暂时离开集体活动,或让他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幼儿冷静下来之后,家长和幼儿交谈已发生过的事情。通过谈话使幼儿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三、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家长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家长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幼儿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正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幼儿按大人的要求去做。

家长要有选择地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给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大人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强。幼儿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是在自己的思维水平上进行交流的,其交流的内容被相互理解,假如这时大人介入,以成人的思维水平提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引起幼儿的误解。

对待发生较平凡的、有典型意义的错误行为,家长可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熟悉,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逐渐培养幼儿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是家长处理幼儿错误行为以及冲突时必须体现的教育目标。

如何引导不爱说话的孩子

看到自己的孩子不爱说话,做父母的肯定会着急的,所以要想办法引导孩子,让孩子爱上交往,喜欢和别人说话。

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在外面碰到熟人,不会主动打招呼,也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沟通,有时弄得家长很难堪。在幼儿园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也发现他说话不积极。家长怎样做才能让他爱说话,多说话?

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中,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能力的发展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儿童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掌握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技能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必须能够辨认不同情境的特征,必须使自己的语言适合于不同的情境,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适宜而有效的行为;

2、如何进行交流通常没有严格的规则可以遵循,这与词汇以及语法的学习大不一样,儿童很难分辨如何以及何时表现不同的行为;

3、某一种交流情境所需要的有效的交流习惯,往往不同于其他情境,儿童根据不同情境做出言语上的调整也是有困难的。

当儿童在成长中遇到这些困难时,他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在交往中就会出现一些退缩行为,比如不想与人交谈,不愿开口讲话等等。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找到影响孩子交流的主要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通常,激发孩子言语交流主动性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给孩子营造轻松、无压力的交流环境。

轻松而无压力的环境是孩子喜欢说话的前提。孩子不愿意说话的时候不要逼迫孩子讲话,以免引起焦虑和紧张。孩子讲话时,父母不要急于纠正儿童的言语错误。有证据表明,经常被纠正言语的那些儿童往往比其他儿童的语言发展得慢。而且,经常被纠正言语的儿童会渐渐失去说话的兴趣和信心。

2、为孩子提供充分讲话的机会。

父母仅仅与孩子交谈是不够的,还要关注交谈的质量。父母和孩子交谈时,不要把孩子仅仅当成一个倾听者,要多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话,不要急着代替孩子把话说完,要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对孩子的话做出积极应答。在这一过程中让孩子逐渐体会到语言的作用,习惯于表达以及学会如何表达。

3、父亲要和孩子多交流。

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成员对儿童交流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和母亲相比,父亲更能促使儿童去调整和拓展交流技能,可以为儿童与不熟悉的人谈论家庭生活之外的话题提供支持。因此,父亲要多和孩子交谈,为孩子通往外部世界搭建"桥梁"。

4、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逐步扩大幼儿的眼界,会让幼儿在观察周围事物和人们的实际活动中,逐步增强他们的交流体验。在此过程中,让幼儿经常讲述发生在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加以鼓励,既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会激发幼儿言语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借助其他表达形式激发孩子言语表达的主动性。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除了语言之外,绘画也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经研究发现,语言和绘画的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当孩子不想用语言表达时,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的事情用画笔画出来。在此基础之上,请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图画,也是激发孩子表达欲望的一种好方法。

孩子说谎话怎么办

这是儿童某个年龄段心理发展和智力发育必然出现的一种反映。也是智力发育过程中易偏出正常轨迹的时刻。父母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和引导,将会导致孩子智力发育上的偏差。因为孩子对诚实的理解以及道德的认识,尚且不全面、不深刻,也不完善,所以有时难免出现说谎现象。

幼儿的谎言,往往是把内心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同起来。特别是小朋友在一起时的"吹牛"更是没有边,许多话都是无知的语言,不必介意。比如,"我爸爸带我去动物园见到一个蚂蚁比皮球还大"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想象。

孩子说谎了该怎么办?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

一、弄清楚孩子是否在说谎。

当怀疑孩子说谎时,父母首先应该仔细地调查了解,弄清楚孩子是否真的在说谎,说谎的原因是什么。小孩子说谎,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几句话就可以套出来。大一点的孩子说谎,往往能够骗倒父母,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喜欢听什么话,他们会制造谎言,说得天衣无缝,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通过仔细观察和进一步了解揭穿孩子的谎言,并用比较婉转的口气和迂回的方法教育孩子。

二、证实孩子说谎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育。

1、对无意、初犯或较轻的说谎行为,进行耐心说服教育。

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往往火上心头,责骂不解心头之恨还会动手打孩子,这是不理智的,应该克制怒气,分析一下孩子错误的性质,如果孩子是出自好奇心、顽皮、不当心而无意做了错事,切忌粗暴的体罚,而应该耐心指导教育。首先要对孩子说谎的行为表示生气和不满,表明自己对说谎行为深恶痛绝、非常地反感,然后教育孩子以后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再说谎。如果自己说谎了,就要立即承认错误。

2、对惯于说谎和有意说谎的顽固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

有些孩子已经习惯于说谎话,屡教不改,甚至有损人利己的行为,而且态度恶劣。对于这种孩子,除了严厉的批评教育以外,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来戒除孩子的恶习。例如孩子又因贪看电视而没有做功课并谎称做完了,父母发现后,就首先要求孩子补回,然后剥夺孩子三天看电视的权力,或者三日内不给出门玩耍。但是父母惩罚孩子时要注意,惩罚既要让孩子感到痛苦和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又不要使孩子的躯体受到严重损害和摧残,那种要求孩子下跪或打骂孩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收不到效果,反倒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旧错重犯时,如果他能主动诚实地告诉父母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么在父母的批评教育之后,一定要对孩子的诚实作出肯定,并适当减轻惩罚。

三、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

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安乐的环境对培养孩子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承诺了孩子的事情应该尽量办到,不要随便欺骗孩子。父母有意识地对别人说谎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以免变成孩子的榜样。如果父母错怪了孩子,就应该向孩子认错,教育孩子不要故意赌气,也不要说谎。而父母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孩子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人物而说谎,父母就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同时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告诉孩子说谎会带来各种可能后果,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孩子恶意说谎的行为就会逐渐戒除,不经意的说谎也会逐渐减少,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

目前,据调查孩子捏造撒谎的种类并不亚于成人,包括无恶意的谎话、社交性的谎话、残酷的谎话和善意的谎话、隐藏事实逃避处罚的隐瞒性谎话,以及蓄意说谎以获利或增加威信的明显谎话。如果这还不够复杂,说实话也不见得单纯。实话虽然诚实但也可能心怀恶意,如告诉某人实情,目的就是在于想让他惹上麻烦。事实与诚实的法则相当微妙,但孩子只能凭父母的耳提面命说谎不好来主导一切,孩子学会诚实确实不简单。孩子为何要说谎?

事实说明,无论你如何教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孩子愈大,谎话越多越高明,而且说谎得逞又逃过处罚,谎会越扯越多。第一次说谎心中的犹豫最强烈,还会自问该或不该,但恶例一开,原先再三思量的能力就丧失了。孩子并不懂提供错误的信息不见得就是撒谎,他们认为所有虚假的话无论是故意或无意说的,都不对。

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内心紧张而恐惧心理,害怕父母的训斥和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有的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而诱发其说谎。

父母的错误导致的说谎。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常爱哭爱闹着不去,有些父母总爱说,今天就去一次,明天就不去了。可事实并非如此。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说谎是很正常的,无形中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说谎。另外,父母对孩子及其他人说谎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孩子说谎,父母没有及时指出来并给予批评教育,对其他人类似的情况也不表示反对,没有提出自己正确的态度。孩子从父母的态度中看不到一个是非标准,只能接受父母的态度,认为说谎没有什么不对。

自卑导致说谎。

有些孩子因学习成绩方面的原因常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在同学中也不引起注目,孩子会有不如别人的自心理。所以,孩子们有意识说谎是带有恐惧心理和企求获得表扬的心理的原因。

说谎者分几类?

撒谎者分三类:专家们已确认,撒谎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一个总问题,而是一种解决总是问题的办法。根据这种理论,把撒谎者分为三类:

一是偶尔说谎者。这类孩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很诚实,但碰到个别情况也可能会不讲真话,有时甚至并无明确动机,只是不想让父母知道真相,却随口编出诺言。这类人是不经常说谎者,说谎时或撒谎后往往都显得表情不自然,嗓音不正常,甚至出现眨眼、摇头、颤抖、口吃等反常动作。他们的心理活动很易被人看穿,也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怀疑。按照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提供的一些特别标准,他们的诺言较容易被聪明对手戳穿。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人在其一生都无法避免偶尔撒谎。从广义上讲,从不撒谎者绝无仅有。

二是病态说谎者。比起第一类来,这一类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有比例要小得多。他们往往是从第一类中进化而来的如果偶尔说谎者说谎的频率越来越高,撒谎也越来越离奇,并且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那就可能发展成病态说谎者。这些人几乎每天都要编造诺言,可以说从心理上被淹没在诺言的海洋中。他们出于某种原因,从理论上对自己不甚满意。他们往往从小就喜欢自己的形象,于是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另一种较为满意的形象,最后可逐步升级至弄虚作假的地步。不过,这类人撒谎大多并没有什么很大、很明确的目的,而只是为掩饰自己、标榜自己、美化自己而信口开河。

三是社会病态说谎者。这类说谎者往往有明确目的,而且说谎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撒谎便会感觉难受。他们说起谎如一名出色的演员在台上演戏一样轻松自然,而且丝毫不会有内疚感。实际上他们已把撒谎当作一种让他们进入另一种虚假的天地的办法,当作获取自我解脱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同时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处境极度不满并渴望自己的命运在未来有较大变化。他们的说谎技巧也往往明显高过前两类撒谎者,陌生人与他们打交道时也容易上当受骗。在研究中发现,社会病态说谎者往往在孩子时期便养成了撒谎的习惯,如逃学后为了逃避惩罚而对家长和教师撒谎,一次得逞后又会二次、三次,渐渐便习惯成自然,最后终成恶习。由此,家长和小学教师们注意孩子人格的完善,帮助孩子从小就养成说真话的好习惯。不论是哪一类的说谎者,往往很少寻找外界的帮助,而总是当诺言引起灾难严重后果,才会良心发现,并意识到该寻找帮助以改正恶习。

如何对待孩子说谎?

发现孩子说谎,大多数父母会火冒三丈,打骂俱来,但这不是解决的办法。

孩子撒谎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害怕说出真话后家长批评,或者担心家长会因此伤心。当孩子说谎时,家长应该检查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在家长批评严厉或者要惩罚时,孩子最容易撒谎。在家长的反应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时,也容易导致孩子说谎。或者在父母眼里孩子总是不管怎么说你都是不诚实的,这时候孩子也会说谎。

一位父母误以为今天是孩子的生日,就这样告诉孩子,我们今天晚上给你过生日。后想起来记错了,是明天。孩子认为是父母说谎,然而,可能父母常常未察觉,孩子说谎的最初原因多在父母身上。比如,有的学生没有做完全作业,老师批评他,他却说昨晚我妈妈病了,我到医院去看她。或小朋友们比一比家里有没有车。类似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一般来说,孩子的说谎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无意地模仿成人;成人有意的教唆;为了逃避批评、打骂,而成人又没有发觉就等于奖励了说谎;为讨成人喜欢而说谎;将向往的事当做已发生的事说;由于对成人不信任,而有意编造诺言。

为了教孩子做一个真诚正直的人,父母应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应奖励孩子的真话,即使孩子有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肯定他的做人之道,并引导他不断地完善自己;不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方式对待孩子,避免孩子为保护自己而以谎言应付大人。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如果是因为父母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父母应检讨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并对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孩子认识适应社会。在当今多元化的环境中,要学会适应多样化的人际关系。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技巧,但决非谎言。所以,虽然谎言的标准也会随时代而变化,但待人处事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做人标准。家长不要做出极端的反应。因为,如果孩子害怕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那么他就不敢向父母讲真话。家长要向孩子说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错误。要让孩子懂得,有了错误,向大人讲明才是诚实的。一旦发现孩子说谎,不要训斥,可以在孩子面前有意识表扬朋友的孩子做错了事,诚实地讲了出来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原谅甚至表扬,以此来诱导。一般情况下,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往往都会主动地讲出来,你表扬他诚实的同时,告诉他以后怎样才能不再做错这样的事。

如何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一般有这样几种做法:

1、是恼怒训斥,体罚痛打。家长不问缘由不论场合,声色俱厉,严辞呵斥,甚至拳脚相加,让孩子饱受皮肉之苦。

2、是溺爱袒护,轻描淡写。家长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对,可是却以孩子还小,大了自会好为理由不做批评教育,只想息事宁人地告诉孩子"不要再这样"了事。

3、是不认真对待,甚至曲解夸赞。有些孩子恶作剧的对象是别人,因此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点子多","机智能干",而把它作为一件好事加以夸耀。

4、是探寻原因,批评引导。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既不护短,也不粗暴处理,而是探寻其行为的缘由,指出其作法的错误或不妥处,引导孩子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显然,前三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第四种。

处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从品德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恶作剧行为往往是孩子无意间偶然的灵机一动,并不是其品德意识直接而真实的反映。但不重视它,任其发展,也将养成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立足点。

2、要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恶作剧的后果,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恶作剧是一种非理智行为,其后果总是事与愿违。家长要向孩子讲明其危险,引导孩子认识这种行为不光对孩子自身有一定的危险,而且给他人也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教育孩子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3、要认真分析恶作剧的动机,注意区别对待。孩子恶作剧的动机有所不同,有的是对家长未满足其要求的报复,有的是出于对事物的好奇,也有的是认识上的局限,等等。因此,不可一概而论,而要区别对待,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引导的要引导,该教育的要教育。

4、发现孩子恶作剧时要及时处理,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同时要讲究场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乐于接受。

当孩子不听话时的对策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常常会以处理教训来控制孩子,这似乎是我们在教养孩子时最习惯的一件事,但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如长期使用将会使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上付出一定的代价。

如果成人经常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对家长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家长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很难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温和、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了"抗命"的态度。

处罚也是一样,不良或经常性的处罚会让孩子身心感到痛苦、不适或意志遭到压制,很难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不愿意积极与家长配合,改正缺点和错误。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探索出几种比较温和的方法,供幼儿父母参考,以此来抛砖引玉,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使我们的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是向孩子解释行为的规范。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如上街购物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今天上街是要给奶奶买礼物,其他东西一律不买。"家长在向孩子解释规则时,应该避免预先就认定孩子不听话。例如,"你要我说几百次,才会听话"。这会让孩子更加的任性和固执。

二是以周围的孩子或成人作榜样。

年龄小的孩子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孩子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除了在语言表达上家长可以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理解具体的做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孩子的模仿性或某一个人、一件事来纠正孩子或引导孩子。如,"宝贝你看,我们可以照那个叔叔那样做"、"你要像那个小孩一样安静",将具体的目标告诉孩子,引导孩子代替原来不好的行为。

三是奖励和赞许良好的行为。

孩子不听话时,常常是为了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常常用反抗(故意不听话)或大喊大叫等等其它方式,使家长满足孩子的愿望。

父母对孩子这种不良行为,首先态度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最好的方法是暂时让孩子单独一个人,直到这样胡闹的行为停止或是态度好转再去处理。

这是弱化不良行为的方法,利用不回应坏行为的方式,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态度。但家长要积极做的是,称赞、奖励好的行为,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与禁止。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用赞许的话来转移他的行为。如,可以说:"我记得你是一个热心的孩子,记得吗?上次你帮我做了。。。。。。"在奖励和赞许孩子时,最好让孩子能具体了解自己的行为,不要只是一味的称赞孩子:"你真是个乖宝贝",而是要选用一些具有美德的语句,譬如,"你很有礼貌"、"很热心"等等,使孩子的行为更具体化。

四是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严肃谈话。

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用"责骂"或"处罚"来处理,常常很容易把主观的气愤、激动、疲倦、厌烦的情绪渗入行为的处理中,致使孩子的身体感到痛苦不适(体罚),心理产生恐惧,意志遭到压制,因此很难接受家长长篇大论的说教,反省自己不良的行为,更难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了。

此时,如果我们家长与孩子进行"严肃的谈话",就会让孩子心领神会。例如,先暂时停止孩子的动作或行为,请孩子到一个角落,好好的跟孩子谈,可能会比大声责骂和处罚,更能启发孩子的良知,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

五是细心和耐性的纠正与教育。

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一些不同类型的错误,长期下来,造成了孩子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任性、胡闹、不听从吩咐是一种自然现象,长大就会变好或变听话,孩子的行为是累积的,长期下来就更加的不听话,甚至出现叛逆的情形。

孩子的行为是累积而来的,好的行为累积就变成好的习惯、好的道德,反之亦然。行为的养成和教育都是长期性的,所以不听话的行为也需要长时间的纠正与教育。

孩子对人不礼貌或有其他不听话的行为,父母不能"充耳不闻",要随时负起纠正的责任。如果我们缺乏这个耐心,实际上就是在姑息孩子更不礼貌、更不听话。

六是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孩子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荣誉感和自尊心。孩子很在意他人的观感,特别在乎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这种在意他人看法的心理,来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例如,孩子每天不肯按时上床,并且都要胡闹一番,有时通过老师的指导与要求,利用说话课,谈一谈孩子昨天晚上在家的情形,并且称赞准时上床的孩子,这样比父母千叮万嘱还有效果。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有好的行为或已纠正过的行为,老师把赞美的话写在联系簿上,回家后让父母再一次称赞孩子、肯定孩子。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更可以积极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有的孩子不肯吃蔬菜,可以请幼儿园的老师留意这件事,并且利用方法要求孩子,家长也要实行相同的规则,双方贯彻执行,一直到孩子习惯纠正为止。当然家、园双方要事先沟通好,规则也要相同。

七是针对不同的年龄和个性,使用不同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还有属于孩子自己本身的气质。例如,对于动作迟钝缓慢的孩子,要利用机会给他容易达到的成就,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需要示范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则需要激励。

引导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并不是把一个固定的公式硬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按照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需求,在他们的身上找到力量,从而创造孩子能够自觉听话的先决条件。

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十个"一分钟"

对于航天员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使卫星升空,对于勘探者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让钻井出油。作为父母,如果用活、用好了"一分钟",孩子的天空就会闪现出绚丽的彩虹。

一分钟接触--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求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

一分钟矫正--孩子有过错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促进孩子发展。

一分钟赞美--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父母向孩子示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

一分钟期盼--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

该你了,孩子

不管当妈妈的戴比让凯利做什么,凯利总是有点借口。"凯利,把垃圾倒了好吗?"凯利皱皱眉不情愿地说:"过一会吧,为什么非得现在倒呢?我们做事不能有点变化吗?"戴比不知道还该做点什么能让孩子帮自己的忙。她尽力象儿子解释为什么要按照她的要求去做而且竭力保持平静,结果到头来还是憋了一肚子气。

这样,凯利也变得很糟。他怒气冲冲敌视母亲,大声尖叫着,经过几分钟的争吵与辩论,戴比还是屈服了,她自己把垃圾倒了,凯利呢,又气鼓鼓了一会恢复了正常,凯利通过这样的吵闹能怎样呢?戴比的屈服又获得了什么?在继续读本书前,请写下你的回答。现在想想回报的问题吧,在下一章里,你能读到解决的办法。

小结

一个人只顾把孩子生育出来而没有不仅能喂养他的身体并且能把他的心灵练好的相当预计,这对于那个不幸的后代及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道德上的犯罪。--穆勒

我们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的决定获得我们的所需,有时我们想得到东西,有时我们又想把握我们的方式;我们尽量在避免采取那些既会让我们有所失又会让我们感觉难受的行为。

凯利的回报是将自己的观点坚持到底。他竭力不按母亲的话去做。戴比呢?她的回报是一场争辩,她最终得到了平静。

理解孩子能使你改变管教孩子的方式。想想孩子错误行为后的结果,他是不是赢了?是不是"成功地"让你生气并且不安?是不是也没有做你要求他做的事情?一旦你确定了孩子的"回报要求",你就得到了第一种管教孩子的新工具。然后确定一下你要求的"回报"。你想从中怎样?

?注重孩子的积极行动及态度

?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