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麦克唐纳社会主义新评
10331300000015

第15章 五、关于“红信”事件

如果说保守党在坎贝尔事件中的政治手腕是为了把麦克唐纳政府赶下台的话,那么“红信”阴谋则是保守党以更加卑鄙的手法破坏大选,阻止工党重新执政的疯狂表演。保守党这一阴谋应该作为它的奇耻大辱记在史册上。但是,迄今为止的历史,一直在谴责麦克唐纳向苏联发出的外交抗议照会,甚至怀疑麦克唐纳利用这一事件破坏英苏关系。这无疑是颠倒了事实真相。事实是,麦克唐纳为签订英苏条约付出了丢掉一届政府的代价。这是应当搞清楚的。

1.“红信”阴谋

1924年10月256,英国《每日邮报》突然以头版头条的偌大版面,骇人听闻地登出了一条重大“新闻”:“社会主义分子的内战阴谋。莫斯科致我国赤色分子的命令。昨日破获的大阴谋。莫斯科向英国共产党发出的秘密指示信。”这封“密信”有当时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的“签名”,签署的时间是1924年9月15日。《每日邮报》断言:这封信在几周前已送到了麦克唐纳和韩德逊手中。这封信的内容也编造得十分近乎苏联领导人的口吻。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已经发动了凶猛的进攻”,以反对英苏条约的批准,反对“两国关系的团结局面”,英国无产阶级应当“在批准条约的未来斗争中表现出最大的能动性”;工党中同情英苏条约的一派有必要向工党政府施加日益増加的压力,两国关系的解决“有助于使国际的和英国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化”,并且能够“使我们在英国和殖民地扩展和发展列宁主义的主张”;英共在陆海军中的工作很薄弱,英共应在军事单位中建立自己的基层组织,“英共的军事组织部门所缺少的那种军事专家,正是未来英国红军的指挥官”,他们应组成这样一个团体,“它在积极斗争爆发的时刻,就是党的军事组织的神经组织”;如果“和平毁灭资本主义”不可能则应加强陆海军的宣传工作,为武装起义、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创造条件。这封信及其内容的刺激性,在英国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现在已经查明:长期以来作为历史之谜的“红信”,是一件赝品。它是由一伙流亡在英国的白俄分子编造的,在保守党中央局和智襄机构一些重要的成员指使下,强加给工党外交部的。但在当时,这封信的真伪是无法辨别的。信中的语言和观点完全符合第三国际和苏联人的一贯风格。

2.保守党顽固派的用心

从这封信的特点来分析,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把煽动暴乱与批准英苏条约结合起来。这泄露了保守党的天机,他们妄图以造谣手段否决麦克唐纳政府努力完成的英苏条约。第二,把工党与英共混同一体,把他们都打成“赤色分子”,以引起公众的反对。《每日邮报》并非不知道当时界限很清楚的“社会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这两个概念,“红信”明明是发给英共的,即发给“共产主义者”的,但它偏偏在报道的大标题上写上“社会主义分子的内战阴谋”,并且把工党执政暗喻为“和平推翻资本主义”,又把这一手段说成是暴力革命的左右手。这与其说是攻击英共,不如说攻击和歪曲工党的形象。保守党这样做,是妄图把红色油彩涂在工党脸上,以吓唬民众,使他们在大选中:不支持工党。第三,保守党把英苏条约看作英苏无产阶级革命化的进程,表明了他们对英苏条约的仇恨。这种伪造的内容,是保守党前不久在坎贝尔案中提出的反对英苏条约提案的翻版。第四,保守党利用了坎贝尔事件,制造恐慌。坎贝尔事件的中心点是英共号召陆海军队在罢工事件中不要向工人开枪,这被许多人认为是煽动军队叛乱。而这封信随即编造了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开展宣传、准备暴动等内容。这显然是保守党人利用人们本已潜在的恐惧,以及对麦克唐纳政府撤诉的不满,拆工党的台。所以,“红信”完全是针对工党而作的。《每日邮报》参与了这一阴谋。不然,它怎么能在发表“红信”时知道“红信”已在几周前送抵麦克唐纳手中?它在文章中特别指出这一点又作何解释呢?不然,它又为什么不辞劳苦地在发表“红信”当天,把“红信”复制本送往各家报纸呢?不然,它为什么瞅准工党大臣都不在伦敦的时机(工党大臣都赴选区竞选演说〉,要挟外交部要在10月25日发表呢?它的“红信”原件又是怎么搞到手的呢?这是些不答自明的问题。可以认定,这是保守党精心策划、由《每日邮报》出马的大阴谋,是至今尚未彻底揭露的特大丑闻。其目的就是打击工党,其核心是否定英苏条约。

3.麦克唐纳对“红信”事件的处理无可指责

苏联一些人抓住了麦克唐纳在“红信”事件中向苏联发出的抗议照会,否定他对苏关系正常化的态度。这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抗议照会的产生和内容。“红信”是10月10日送到外交部,10月14日发出,15日寄到曼彻斯特,16日麦克唐纳看到。虽然当时一般人都不否认这封信的可靠性,然而麦克唐纳凭直感已发现了这封信的许多疑点,他在日记中追述了当时的心情:“我并不把它当作一件真实的文件,但我出于对这类文件的慎重处理,要求:如果这封信是真的,那要认真査明,同时可以起草一份致赖柯夫斯基的照会。”外交部起草的抗议照会草稿10月21日寄往阿伯拉文,麦克唐纳24日才看到草稿。“我修改了它,并把修改稿寄回,希望这个照会草稿和査证那个文件确实性的证据再次一并寄回。但是,那天夜间,那封信就发表出来了。”外交部鉴于《每日邮报》已将“红信”发表,没有再请麦克唐纳审阅定稿,便将抗议照会及其他文件一起发表。麦克唐纳并不埋怨外交部的行动草率,他认为:“他们很正直地相信这个文件(指“红信”)是真的,他们是根据这一点采取行动的。”但他是不明白窜件的内幕的。当他在南威尔士得知“红信”发表的消息时,他“觉得像一个人被缝在麻袋里丢进了大海。”他从外地竞选回来,10月30日到伦敦,马上去找外交部负责人克鲁(E。Crowe),问他:“在采取这样一个政治性的重大决定前,是否想过应通知我,让我知道。”克鲁承认没想到这一点,他中午听说《每日邮报》发表了“红信”,下午六点钟就把抗议照会发表了。可以看出,麦克唐纳对于外交部在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之前发表抗议照会,是不满意的。他不埋怨外交部具体负责人员,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威信。无论如何,他认为“克鲁要负主要责任”。

麦克唐纳对“红信”事件的基本态度有两点:第一,怀疑“红信”的真实性第二,不愿伤害英苏关系。

对于红信的真实性,他从一开始就有怀疑,并且疑心愈来愈重,甚至接近了识破阴谋的边缘。他指出:“他们是怎么搞到信的复制件的?……我还得知:保守党总部大员们在许多天里广泛散布说,我将会气得火冒三丈,并说季诺维也夫的名字将和我的名字联在一起。又一个佛克斯!一起新的火药阴谋!”“这封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编造出来。外交部官员们至本周末还认为信是真的,……我至今还未发现什么证据。”“我不愿讲出结论——整个事情也许是一场政治阴谋。”“由于它成了一个政治手段并且和英俄条约混在一起,我必须弄清:他们没向我提供证明信的确凿性的证据,而且没有经我最后同意就发出了抗议照会。”可以做这样的结论:爱克唐纳始终怀疑“红信”的真实性,因而只是作了向苏联发出抗议照会的准备,但并不主张在看到真凭实据前发出抗议照会。这个态度是无可非议的。

麦克唐纳不忍心因“红信”事件破坏英苏关系。他对苏联的态度,一是积极推进韩交正常化,二是“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但不与之接近”,“在意识形态方面不与莫斯科往来”。这种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积极推进英苏和平共处关系的主张也是难能可贵的。他特别不愿意伤及自已亲手缔结的英苏正常邦交关。这一点也正是保守党十分痛恨的地方。当然,如果“季诺维也夫的信”是真的,那属于干涉英国内政,工党的抗议是理所应当的。在弄清真伪之前,由外交部准备一个抗议照会也是很自然的事,无可厚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麦克唐纳对外交部的抗议照会所作的原则性修改,令人不难看出其维护英苏关系的良苦用心。抗议照会是由外交部北方局负责人格里高里(J。D.Gregory)签署的。这个草稿又由麦克唐纳作了修改,重写了其中第五段,调子显然比原稿的第三段缓和得多。第三段认为共产国际是在苏维埃政府的控制下,第五段则仅仅宣称它也许是在苏维埃政府控制下。第三段暗示两国关系会破裂,第五段则没有这种喑示。麦克唐纳要用自己写的第五段的原则取代外交部写的第三段的原则。

这个修改稿寄出后,要求外交部在发表前要向麦克唐纳请示。结果没有请示就发出并且当天见了报。尽管麦克唐纳一直等在电话机旁,但外交部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可见他不愿发抗议书,更不愿发出激烈的抗议书。他不愿损害英苏正常邦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