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品读
10325000000027

第27章 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译文

凡是先占据战场而积蓄力量等待敌人到来的军队,就能安闲、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军队,就会疲劳、窘迫、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诱使敌人前来同我们作战;而不为敌人所诱使调动,被迫去投入战斗。

虚实篇 兵形像水,形人而我无形

虚实篇 兵形像水,形人而我无形

管仲

张良塑像

虚实篇 兵形像水,形人而我无形

刘秀

军争篇 以迂为直,争利争胜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孙子这闪烁着军事辩证法之光的兵家名言,道出一种采用间接路线实现军事目的的策略。

“攻其必救”目的在于调动敌人。在此所说的“必救”之处,是指敌人的要害之处,如后勤补给基地,敌后重要据点或敌方最敏感而又薄弱之地。如果攻击矛头所向是对方不疼不痒的所在,敌失之不会动摇全局,我得之无助于赢得主动,自然不能吸引敌人去救援。或者,我攻击矛头所向虽是敌方要害,但敌有强兵坚守,攻之难克,亦不会调动另一处敌人去加以救援;甚至反而削弱自己的兵力。总之,“攻其必救”,目的还在于歼其救者,变攻坚战为运动战,使敌人脱离坚固的阵地依托,易于被我军集中力量加以歼灭。

“攻其必救”,有时是为了达到解围目的。即解救某一地区的危急,而不把兵力直接指向此处之敌,却转而攻击敌人兵力空虚而又要害之地,以间接的方法排解受到威胁地区的危急。正如孙膑在实行“围魏救赵”的行动之前说的:“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撒,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在进攻作战中,“攻其必救”具体化为围城打援、攻城打援的战法,即攻其必救,歼其救者;以“围城”吸引援敌,歼灭援敌于途中。实现这一谋略,要从实际出发,掌握好一个“必”字,处理好攻城与打援的关系。特别在战役战斗的棋盘上,在敌人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的情况下,作战目的和用兵手段常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指挥员尤其需要胸怀全局,临机应变,恰当处置。

无论在古代的战场还是现代的商场,这种做法都尤其重要。在产品甚至竞争手段同质化的方便面行业,“五谷道场”不仅得以生存,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在其成功的幕后,究竟是什么策略、什么人、什么力量在推动?

2005年11月,就当方便面企业唯恐谈及“油炸类食品致癌”时,一则“拒绝油炸,留住健康”的广告,几乎一夜之间出现在电视、报纸、户外等媒体。随后,一场关于“油炸与非油炸”的争论急剧升温,从方便面企业到行业协会,所有矛头均指向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五谷道场。

但出乎意料的是,作为这场风波的主角,五谷道场始终没有回应来自各方的声讨。只是,在沉默了两个多月后,悄然将广告词改换成“非油炸更健康”,收起咄咄逼人的锋芒。

然而,老牌方便面企业更不愿看到的是,短短6个月后,五谷道场已经羽翼渐丰,其销售队伍一下子扩张到2000多人。事后,那些曾经声讨五谷道场的企业不得不承认,是他们亲手捧红了这个野心勃勃的竞争对手。

其实,很多企业私下里承认,如果换作是他们自己,也会选择同样的营销手段。只不过,五谷道场先行了一步,而且下手又准又狠。

五谷道场成功运用了“攻其所必救”的策略,他们选择攻击的点,是其他方便面企业一定会救的。毕竟,99%的方便面企业都属于油炸类,特别是在当时的舆论压力下,他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五谷道场“煽风点火”。不救,自己会愈加被动;救,却正中五谷道场的下怀。

事后,这一营销案例被业内评价为“以弱搏强”的经典战例,五谷道场也因此被列入2005年中国营销策划50强。不过,最实惠的还是省下一大笔宣传费用。虽然五谷道场的宣传资金累加到现在已投入近5000万元,但由于利用了讨巧的营销手段,使得前期的投入非常小。

战例

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等国的国君迫于压力,入朝魏国,赵成侯却在这一年先后与齐威王、宋桓侯、燕文公相会,引起魏惠王的不满。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又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战争,攻取了卫国的漆(今长垣北)和富邱,迫使卫国屈服称臣。为制服赵国,维护霸主尊严,魏国借口保护卫国,派大将庞涓带兵8万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353年,邯郸局势危急,赵国派遣使者先后向楚国和齐国求救。

赵成侯先派使者来到楚国,楚国君臣围绕是否救赵国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当时魏国的扩张,也引起楚国的敌视,因此楚相昭奚主张不救,让魏国和赵国自相残杀,待两败俱伤,再谋求渔翁之利。楚将景舍则认为,楚国不救赵国,魏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就会放手攻赵。赵国见楚国不救自己,必然向魏国投降,反过来和魏国联合攻打楚国,对楚国不利。因此,景舍主张以少量军队救赵,赵国自恃有楚国相救,必然不肯向魏国投降,魏国见赵国强硬而楚国又不足畏惧,一定不肯放过赵国。魏、赵两国相互消耗,而齐国和秦国响应楚国攻打魏国的话,则魏国可破。楚宣王采纳了景舍的意见,乘魏国出兵攻赵,后方空虚的时候,派遣景舍率领少量楚军北上,向魏国南部的地区进攻,做出救赵国的姿态。赵国使者识破楚国意图,回到赵国后建议赵王与魏王讲和,然而赵王犹豫不决。

向楚国求援不成,赵国又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得到报告说赵国危急,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是否出兵救赵国的问题。丞相邹忌主张不救,齐将段干纶(一说段干朋)则认为如果不救赵国,则既会失去对赵国和其他盟国的信用,又会因为魏国控制了赵国,变得更加强大而最终给齐国自身造成麻烦,因而主张救赵。段干纶同时又指出,以当时的战略形势来考虑,如果立即出兵开赴邯郸,赵国既不会遭到太大损失,魏军也不会消耗太多实力,对于齐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他主张实施使魏国与赵国相互削弱,而后“承魏之弊”的战略方针,即先派少量兵力南攻襄陵,以牵制和疲惫魏国,待魏、赵双方均师劳兵疲之际,再对魏国予以正面的攻击。段干纶的谋略显然有一石二鸟的用意。一是向赵国传递了援助和信守盟约的信号,做出维持两国友好关系和帮助赵国抗魏的姿态,坚定赵国抵抗魏国进攻的决心;二是让魏、赵两国继续互相消耗,导致赵国遭受重创、魏国实力削弱的结果,为齐国战胜魏国和日后控制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齐威王欣然采纳了段干纶的意见,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两个都邑的大夫率兵联合宋、卫两国军队南攻襄陵,主力则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襄陵介于宋国和卫国之间,地处魏都大梁东面,是魏国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人口多兵力强,不易攻取。而且齐军攻打襄陵,魏国另一城市市丘又是必经之路,魏军可以从市丘出兵截断齐军粮道。齐军攻打襄陵失败的事件迷惑了庞涓,给庞涓造成齐军指挥无能、不堪一击的印象,于是不以齐军为虑,继续加紧围攻邯郸。

魏、赵两军相持一年有余,邯郸形势危在旦夕,魏、赵两国均已非常疲惫,齐威王认为出兵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式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军主力救援赵国。田忌计划率军直奔邯郸,寻求同魏军主力决战,以解救赵国。孙膑不赞成以硬碰硬的战法,提出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批亢捣虚”就是撇开敌人的强点,攻击敌人的弱点,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感到形势不利而回师,自然也就解围了。孙膑分析认为,魏国大举攻赵,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只是一些老弱残兵。现在魏、赵两军相持已经一年有余,“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根据这一情况,他建议田忌迅速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引诱庞涓回救国都,而将齐军主力集结在魏军归途中的必经之地截击魏军。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意见。

经过苦战,魏军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后,在攻打赵国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3年的10月,终于攻下了邯郸。此时,孙膑认为与魏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便请田忌派出轻车锐卒直扑大梁而去,做出攻取魏都大梁的姿态。

远在赵国的庞涓不得不只留下少数兵力控制刚刚攻克的邯郸,放弃辎重,亲自率领主力轻装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料定魏军必然经过桂陵,率主力先期到达桂陵布置阵地,设置埋伏。魏军由于长期攻打赵国,兵力消耗较大,加上轻装兼程,给养不足,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进至桂陵地区,突然遭到齐军截击,仓促应战,招致惨重失败。

战国晚期玉瓶形饰

⊙原文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