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在孩子面前,请别说……
10324500000003

第3章 禁句等你爸爸回来收拾你

家庭生活中,父母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角色和责任是不相同的。一般由于妈妈比较善良温柔,孩子大都不怕妈妈。而爸爸由于工作等原因,总是有威严的外表和严厉的性格特征,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比较惧怕爸爸。在孩子犯错误,成绩考试不理想时,妈妈总不会亲自惩罚孩子,或者过多地责备孩子,而是拿爸爸当作杀手锏来吓唬孩子。说诸如:“看你再不听话,你爸爸回来我就告诉他”、“不好好学习,考试考得这么糟,等你爸爸回来,看他不收拾你”等。

欣怡的爸爸是个大忙人,由于工作关系,经常需要到外地跑,一个月不见回家两次。家里就只剩下欣怡和妈妈两个人。 爸爸是那种十分威严的人,欣怡既爱自己的爸爸,又怕他。

妈妈倒是无所谓,即使妈妈再生气,也不会对自己怎么样,顶多是多说两句。爸爸可不同,要是欣怡学习成绩好,在家里听话,爸爸就会给欣怡买好礼物,夸奖她;可要是欣怡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家里或者学习惹了事情,爸爸回来就一定会严厉惩罚她。

这天,又是爸爸出差没有回来。欣怡在客厅里写作业,楼下的同班同学毛毛找到她,要同她一起玩布娃娃,欣怡的学习的心思顿时一扫而光,贪玩劲头上来了,就不顾作业没有写完的事实,玩了起来。

妈妈见到欣怡放下作业玩布娃娃,便说:“怎么,你爸爸不在家,你就造反了?”

欣怡说:“好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我待会再写作业。”过了一会,妈妈见欣怡还在玩耍,又说:“别玩了,乖闺女,快点写作业去。”欣怡答应了一声,仍然没有动。

妈妈到厨房里打扫整理去了,等把家务弄好出来时,发现欣怡不玩布娃娃了,改成了看电视,桌子上的作业还是早上的那个进度。妈妈可是真生气了:“布娃娃不玩了,你又看电视?我要说多少遍你才听啊,快点写作业去。”

欣怡懒懒地对妈妈说:“好妈妈,就再让我看会吧,就一会,我一定去写作业。”

妈妈疾言厉色地对欣怡说:“你看我拿你没办法不是吗?你就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看你爸爸回来他怎么收拾你!”

妈妈气呼呼地进厨房做饭去了,欣怡朝妈妈的背影努了努嘴,继续看着电视。

妈妈这样说话,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爸爸,不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而且也会降低自身的权威,给孩子造成“妈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印象。如果孩子心里产生了妈妈不用怕,爸爸才需要畏惧的想法,久而久之,母亲在孩子面前威信扫地,就无法管理孩子了。

小文的爸爸外出打工,半年才回家一次。妈妈同小文、爷爷奶奶在家里。由于爷爷奶奶的疼爱,把小文宠坏了,学习也不用心。在小文不好好学习的时候,妈妈总会拿爸爸来吓唬小文:“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不听话,我就告诉你爸爸,看他回来不收拾你。”小文起初很担心,可妈妈说过许多次,爸爸都没见回来,他开始不害怕了,也不相信妈妈能把自己怎么样,于是在家里更加肆无忌惮。

这次,小文又没有按时交作业,妈妈生气地告诉小文:“爸爸明天就回来了,你等着挨收拾吧!”

可是等爸爸回家时,妈妈的气都消了。惩罚的势头早已过去,妈妈甚至完全忘了同爸爸说起小文不好好学习、不听话的事情。爸爸和小文由于长时间没有见面,父子二人见到后就亲热的不不得了。爸爸爱自己还来不及,哪里会舍得收拾自己呢?小文偷偷地高兴:自己又胜利了。结果,妈妈说话在小文心目中没有了分量,小文也从而变成一个“软的欺负硬的怕”的人。

于是,在爸爸走了后,小文又开始不听话,不好好学习了,妈妈又在说:“等你爸爸回来……”

实际上,不用心学习的孩子在听到母亲的警告后,不可能去静心悔过,而是一面陷入对爸爸的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猜想着爸爸回来后会给予自己什么样的惩罚,他通常会考虑对付爸爸的办法。此外,孩子会心存侥幸心理,想如果爸爸不知道、爸爸舍不得处罚自己,他便怨恨妈妈的“告密”行为。

久而久之,孩子甚至会变得善于伪装和做秀给爸爸看,爸爸在家时老老实实,爸爸一走就肆无忌惮。

专家支招:孩子不用心学习,不要等到爸爸(妈妈)回来才教育

1.孩子不用心学习,必须马上教育,不要等另一个家长回来

父母都有责任教育孩子,监督、引导他好好学习。当孩子在学习上犯错误的时候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家长要马上指出来,对他进行批评和教育、引导,这个时候,孩子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任何拖延和等待,都会给孩子造成错误认识:认为妈妈不足为惧,是个爱告密的人,而爸爸成了个讨厌的爱管人、爱处罚人的爸爸。

2.妈妈要做好双重角色,承担起爸爸的责任

爸爸不在家的时候,妈妈就要承担起全部的家庭教育担子。即要是妈妈,善良慈祥,和蔼可亲;又要是爸爸:严厉仁慈,让人尊重和崇拜。虽然这样做,有些不容易,可为了孩子能听话,能好好学习,在爸爸不在时,妈妈必须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能力来教育好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3.即使爸爸回来了,也不要对孩子过于粗暴

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后,爸爸回来后,妈妈和爸爸都要耐心细致地教育。管孩子严格一些可以,但是严格不等于粗暴,更不是等于孩子一有问题,爸爸就开打。打骂教育不一定能起到好的作用,但一定会伤害孩子的身心。爸爸回来后,说服教育孩子要有礼有据,耐心劝诱。让孩子怕爸爸在一个礼上,在孩子真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上,而不是爸爸的威严和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