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美容专家指点
10319700000028

第28章 药浴

所谓药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煎汤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药蒸气、沐浴全身或重洗患部的健身防病方法。

药浴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就已在民间和宫廷使用。据载在周朝时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佩兰煎汤洁身。人们利用各种香料浴身,熏体的方法更为多样化。宋朝期间,香汤浴传人民间,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浴”,且养成一定的习俗。龚廷贤《寿世保久·出汗良法》记载:“严冬伤寒,不得汗出,宜葱姜各半斤,煎汤一斛,倾大盆中,用小板一块,横加盆上,令患者坐卧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围定,露其口鼻,外可进发汗药”。这是用中药蒸气疗法用于内科病证。《老老恒言,盥洗》说:“枸杞煎汤具浴,令人不病不老”。说明药浴具有防病、治病、抗老延年的作用。

药浴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对人体的影响和水的温热作用来防病治病,是物理治疗与中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药物水煎液中的有效成分可通过沐浴,熏洗皮肤或粘膜起作用,也可以透过皮肤或粘膜或呼吸道进入人体起作用,能产生舒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

1.常用的药浴形式

(1)浸浴:基本上与矿泉浴的方法相同,包括全身浸浴、半身浴、坐浴、局部浸浴等,但以坐浴与局部浸浴为主。使用时先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加清水8~10倍,浸泡15~20分钟,煮沸后再煮20分钟,将药液倒入浴水内,即可浸浴。1剂药可煎熬2~3次使用。

(2)熏蒸:是通过温热与药气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使毛窍疏通,腠理开发,气血活畅,使郁者得疏,滞者得行,而达到温经散寒、祛风解表、活血通络、化瘀消肿、宣水除湿之功效。其具体运用,有蒸全身者,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发散解表,或慢性虚弱性病证,旨在提高全身的功能,有蒸病患病部者,如四肢的瘫筋骨劳损、肿疡,前后阴疮痒等。

(3)烫敷:将药物分别放入2个纱布袋中上笼屉或蒸锅内蒸透,乘热交替放在局部烫贴,或加上按摩,效果更好。此种疗法,从《内经》、《金匮》、《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起,一直沿用至今,几乎无病不用熨敷之法。

2.常用药浴方剂

(1)菖蒲药浴:因为菖蒲浓郁芳香,重染皮肤后给人清香舒适的感觉,可使皮肤变得光滑,对皮肤有一定保护作用。

(2)香药澡豆方(《太平圣惠方》):“大豆五升,赤小豆四合,苜蓿五两,零陵香五两,冬瓜仁六分,小香二两,麝香半两(细研),茅香三两,猪胰五具(细切)”。上九味,捣细罗为散,与猪胰相合,捣均匀。用时取少量与水相合,洗手部及全身。有香身护肤、润燥作用。

(3)贯防浴液(《千金方》):用贯众叶、防风叶适量煎汤制成沐浴液,趁温热进行沐浴。本浴液发汗解表,祛风止痛解毒,能预防和治疗感冒。

(4)丝瓜叶煎汤浴液(《江南民间方》):用鲜丝瓜叶50g煎成沐浴液沐浴全身,可治疗和预防痱子。本浴液具有清菌消炎,清热解毒的功效。

(5)醋浴液(《西北地区民间方》):在沐浴液中加入米醋进行沐浴,可杀菌,并有振备精神作用,适用于皮肤病。

(6)皮肤病洗药1号(《北京中医学院经验方》):蛇床子60g,苦参15g,川椒10g,枯矾10g(后入),煎水去渣,浸浴患处,每日1次。本浴液祛风除湿,杀虫止痒,适用于一切无感染的皮肤病,如湿疗、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7)侧柏叶浴液:药用侧柏叶、冬青、北五加、麻黄、小自蒿,诸药煎汁,制成洗浴药液进行洗浴,一般1个疗程为7~14天,次数为15~30次。

(8)槐根坐浴液:用槐根适量,煎水熏洗、坐浴,每日1次。本坐浴液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痔疮病人。

(9)杨氏药浴方(《浙江中医杂志》):生草乌、干姜各20g,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参各15g,络石藤、鸡血藤各50g,煎水、烫浴患部,本浴液温经散寒,驱风活血,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瘫、痿、痹证之偏风寒、湿瘀者。

(10)化坚汤(《山东中医杂志》):威灵仙45g,乌梅30g,姜黄15g,刘寄奴30g,苏木30g,皂角刺20g,三棱20g,透骨草15g,伸筋草15g,食醋50g,煎水。汤浴患部。本浴液活血祛瘀,温经散寒,适用于外伤日久,引起的气滞血瘀诸证。

(11)艾叶浴:用新鲜艾叶、甘菊花各50~100g,取其煎汤加入浴水中进行洗浴。本浴液对湿疗等皮肤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12)罗布麻叶沐浴液:罗布麻叶、稀莶草、牡蛎、夜交藤、吴茱萸各适量,上述诸药煎汁去渣制成沐浴液,病人趁热沐浴,药汤液可以重复使用2~3次。本浴液平肝潜阳,安神镇静,适用于高血压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