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揭秘万物由来之谜
10318900000007

第7章 文字语言

谚语的由来

谚语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左传》就不时提到《夏谚》

和《周谚》。《文心雕龙。书记篇》中的“惟忧用志”一语,意为困难和挫折可使人发奋。这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谚语之一。

三国之后,有关三国的谚语就出现40多条。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意失剂州,骄傲失街亭”、“黄忠七十不服老”、“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有的谚语来自著名人物的诗词、文章和警句。绝大多数谚语的形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口头相传、世代相沿而成的。

标点符号的由来

古时候,写文章并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

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之处为“读”(音逗)。所用符号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都是读书断句标志。宋朝用“。”“,”来表示句读。

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在我国原有断句法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新式标点,初拟了十种标点符号。“五四”运动期间,标点符号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日趋完善。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列出了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14种标点符号,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有了统一的用法。

文字语言

谚语的由来

谚语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左传》就不时提到《夏谚》

和《周谚》。《文心雕龙。书记篇》中的“惟忧用志”一语,意为困难和挫折可使人发奋。这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最早的谚语之一。

三国之后,有关三国的谚语就出现40多条。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意失剂州,骄傲失街亭”、“黄忠七十不服老”、“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有的谚语来自著名人物的诗词、文章和警句。绝大多数谚语的形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口头相传、世代相沿而成的。

标点符号的由来

古时候,写文章并没有标点符号,因此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

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之处为“读”(音逗)。所用符号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都是读书断句标志。宋朝用“。”“,”来表示句读。

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在我国原有断句法的基础上,吸收外国新式标点,初拟了十种标点符号。“五四”运动期间,标点符号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日趋完善。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列出了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

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9月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14种标点符号,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有了统一的用法。

汉语拼音的由来

1605年,我国开始推行了的汉字拉丁化。当时,著名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用拉丁字母为四篇汉文注音,一直流传到现在。鸦片战争以后,用外文字母拼汉字的《圣经》字典在我国越来越多。

我国第一个为汉字注音的是近代著名语言学家章太炎。他以古汉语为依据,找出一些符号为汉字注音,这就是19l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的《注音字母》,1918年,中国教育部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后来的近40年的时间里,国内编写的字典,均采用《注音字母》注音。这是我国最早的汉语拼音。

1956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我国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的草案。195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这一方案(草案)的公布,是对1605年以来300多年间汉语拼音化运动的总结。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布文件,决定“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

目前仍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拼法科学、严谨,符合国际习惯。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拼音工具,绝不能用它来代替汉字。

零的由来

公元前2000年或1500年左右,古印度文献《吠陀》中已有“0”的应用。

“0”在印度最早还表示“空位”的意思。

曾在我国唐朝任太史职的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在他编纂的《开元占经》

一书中记载,印度至少在公元8世纪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点来表示“0”了。《开元占经》在介绍“天竺九执历经”时说:“九数至十,进入前位。每空位处,恒安一点。”

近来,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根据大量的考证研究,又得出关于“0”的由来的新结论。他认为,最早出现和使用“0”的地方是在中印文化区的交界处。

具体例证是发掘于柬埔寨的公元7世纪(683年)的碑文,碑文中使用点来表示速记的由来人类自古以来已经发明了多种速记方法。大多数的速记方法要用大量的符号。所以速记虽然比正常书写速度快,但难学难认,大多数速记方法都没能流传很久。

1588年,一位英国牧师蒂莫西。布赖特发明了一种速记方法。这是一种英语速记方法,名叫“克里克特里”。英国海军上将和著名日记作者塞缪尔。佩皮斯使用了一种秘密速记法,这可能与他的日记内容有关,因为里面有关于他的风流韵事的记录和其他不愿向人公开的内容。威廉。蒂芬在17世纪中叶采用了一种用笔画代替字母的速记法,速度比其他方法要快得多。1837年,艾萨克。皮特曼在蒂芬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速记方法。皮特曼速记法以语音系统为基础,是20世纪最主要的速记方法。

1888年,约翰。格雷格创造了一种速记方法,后来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速记方法。1948年,格雷格速记法被缩减到184个符号。一名训练有素的速记员若使用格雷格和皮特曼速记法比任何人说话的速度都要快。这两种速记法,在速记器和录音机发明以后仍然被广泛使用。

元素的由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物质是由离散的元素组成的。古代哲学家垦堵多克勒提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土、气、火、水。中世纪时期的炼金术士试图寻找第五种神秘元素,或者说,天地精华。他们相信星星、行星和其他天体是由天地精华组成,地上也有这种元素但很难提取。在科学革命“0”,比印度要早一个多世纪。

从数的发展历史我们知道,“0”的发明创造与位值制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在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采用了位值制(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六百又五十又九”的数字出现,明确使用了十进位)。而印度约在公元6世纪时才使用了位值制数字。有人估计,印度的位值制记数很可能来自中国,因为中印间的通商往来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128年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开始了。

速记的由来

人类自古以来已经发明了多种速记方法。大多数的速记方法要用大量的符号。所以速记虽然比正常书写速度快,但难学难认,大多数速记方法都没能流传很久。

1588年,一位英国牧师蒂莫西。布赖特发明了一种速记方法。这是一种英语速记方法,名叫“克里克特里”。英国海军上将和著名日记作者塞缪尔。佩皮斯使用了一种秘密速记法,这可能与他的日记内容有关,因为里面有关于他的风流韵事的记录和其他不愿向人公开的内容。威廉。蒂芬在17世纪中叶采用了一种用笔画代替字母的速记法,速度比其他方法要快得多。1837年,艾萨克。皮特曼在蒂芬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速记方法。皮特曼速记法以语音系统为基础,是20世纪最主要的速记方法。

1888年,约翰。格雷格创造了一种速记方法,后来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速记方法。1948年,格雷格速记法被缩减到184个符号。一名训练有素的速记员若使用格雷格和皮特曼速记法比任何人说话的速度都要快。这两种速记法,在速记器和录音机发明以后仍然被广泛使用。

元素的由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物质是由离散的元素组成的。古代哲学家垦堵多克勒提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土、气、火、水。中世纪时期的炼金术士试图寻找第五种神秘元素,或者说,天地精华。他们相信星星、行星和其他天体是由天地精华组成,地上也有这种元素但很难提取。在科学革命开始以前很久,炼金术士和冶金家在提炼这种精华元素时,就辨别出了13种元素,其中大多数是金属元素。

在中世纪末所知的13种元素是锑、砷、铋、碳、铜、金、铁、铅、汞、银、硫、锡、锌。炼金术士们希望有哪一种精华元素能使铅或其他的廉价金属或合金变成金。1557年,朱利叶斯。斯卡利杰发现了铂元素。此后的三个世纪,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发现。到19世纪70年代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20世纪,随着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改进,他发明的周期表被一一填满。20世纪中期,物理学家能够把一种元素通过原子裂变、合成和控制性核反应转变成另一种元素。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就是指1、2、3、4、5、6、7、8、9、0.实际上,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出来的,它源于印度。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呢?

公元7世纪,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经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主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非常繁荣。特别繁荣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和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来了。阿拉伯人便将这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自的阿拉伯文化。

在公元751年,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正是这个时候介绍给阿拉伯人的。

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数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在印度产生的数字被称做“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圆周率的由来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22/7为约率,取355/113为密率,其中355/113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 ,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

算术的由来

公元3世纪,亚历山大科学院的丢番图综合整理了当时人们在数字方面的经验知识,汇编成《算术》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200多个难题,成为一本系统的数学著作,但在罗马帝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这本书传入阿拉伯帝国,引起了阿拉伯人巨大的兴趣,并对此书进行了研究。

1202年,生于比萨的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发表《算经》一书,将阿拉伯笔算法引入西方。到了16世纪,经过阿拉伯人修正的丢番图的《算术》又传回西方。

这部著作于1621年印刷出版,1670年再版时,天才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

德。费尔马为该书做了评注。

这部著作的出版是西方数学发展的新起点。在以后的17、18世纪,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建立了古典算术。

在我国,算术发展得很早。秦汉时就有算术专著《九章算术》了,并且我国古人在勾股定理、π值计算方面都要领先于西方。

“代数”的由来

在“代数”一词问世之前,在中国,同一概念被文字标识为“阿尔热巴拉”——它是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拉丁文Algebra的汉语音译。

Algebra“原籍”巴格达。数学家花拉子模出了两本传世之作——一本叫“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22/7为约率,取355/113为密率,其中355/113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 ,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

算术的由来

公元3世纪,亚历山大科学院的丢番图综合整理了当时人们在数字方面的经验知识,汇编成《算术》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200多个难题,成为一本系统的数学著作,但在罗马帝国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这本书传入阿拉伯帝国,引起了阿拉伯人巨大的兴趣,并对此书进行了研究。

1202年,生于比萨的意大利数学家莱昂纳多发表《算经》一书,将阿拉伯笔算法引入西方。到了16世纪,经过阿拉伯人修正的丢番图的《算术》又传回西方。

这部著作于1621年印刷出版,1670年再版时,天才的法国数学家皮埃尔。

德。费尔马为该书做了评注。

这部著作的出版是西方数学发展的新起点。在以后的17、18世纪,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建立了古典算术。

在我国,算术发展得很早。秦汉时就有算术专著《九章算术》了,并且我国古人在勾股定理、π值计算方面都要领先于西方。

“代数”的由来

在“代数”一词问世之前,在中国,同一概念被文字标识为“阿尔热巴拉”——它是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对拉丁文Algebra的汉语音译。

Algebra“原籍”巴格达。数学家花拉子模出了两本传世之作——一本叫做《花拉子模算术》,另一本却书名怪异,叫做《阿尔热巴拉和阿尔穆卡巴拉》。后来,这两本以阿拉伯文写就的书传至西欧,经翻译,成了被西欧诸国普遍采用的数学教科书。

其中第二本,当时的西欧学术界觉得全称太拗口,便把该书名演化成Algebra,作为特定学科名称,在西方,它被沿用至今。

清初,来华传教士将它音译为酷似满语的阿尔热巴拉。从此,这个古怪名词在中国存在了近两百年,直至李善兰走进历史。

1859年,李善兰跟伟烈亚士再度合作,翻译英国数学家迪。摩根的新著《Elements of Algebra》。Elements意为“原理”,但Algebra呢?李善兰没有因循守旧,他破天荒第一次把Algebra这一甚至在欧洲也沿用了近千年的音译词意译为“代数”!

李善兰非比寻常的创意源自一个浅显朴素的认识:Algebra的特征乃是以符号“代”替“数”字。

《九九乘法歌诀》的由来

《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现在学生学的“小九九”口诀,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大约到13、14世纪的时候才倒过来像现在这样“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英语中12个月名称的由来

公历一年有12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12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的英语原来只有10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天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英语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February——2月

每年2月初,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这一天,人们常用一种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妇女,以求怀孕生子。这一天,人们还要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

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April——4月

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5月

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June——6月

罗马神话中的裘诺,是众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来命名6月。

英语6月June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Junius可能是个代拉丁家族中一个显赫贵族的姓氏。

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和2月,原来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类推。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历。

January——1月

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天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英语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February——2月

每年2月初,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这一天,人们常用一种牛、草制成的名叫Februa的鞭子,抽打不育的妇女,以求怀孕生子。这一天,人们还要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

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April——4月

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5月

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June——6月

罗马神话中的裘诺,是众神之王,又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ius来命名6月。

英语6月June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也有学者认为,Junius可能是个代拉丁家族中一个显赫贵族的姓氏。

July——7月

罗马统治者朱里斯。凯撒大帝被刺死后,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安东尼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7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即朱里斯)命名。这一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通过。英语7月July由此演变而来。

August——8月

朱里斯。凯撒死后,由他的甥孙屋大维续任罗马皇帝。为了和凯撒齐名,他也想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他的生日在9月,但他选定8月,因为他登基后,罗马元老院在8月授予他Augustus(奥古斯都)的尊号。于是,他决定用这个尊号来命名8月。原来8月比7月少一天,为了和凯撒平起平坐,他又决定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从此,2月便少了一天。英语8月August便由这位皇帝的拉丁语尊号演变而来。

September——9月

老历法的7月,正是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的9月,拉丁文Septem是“7”

月的意思。虽然历法改革了,但人们仍袭用旧名称来称呼9月。英语9月September,便由此演变而来。

October——10月

英语10月,来自拉丁文Octo,即“8”的意思。它和上面讲的9月一样,历法改了,称呼仍然沿用未变。

November——11月

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和凯撒都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月份,罗马市民和元老院要求当时的罗马皇帝梯比里乌斯用其名命名11月。但梯比里乌斯没有同意,他明智地对大家说,如果罗马每个皇帝都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月份,那么出现了第13个皇帝怎么办?于是,11月仍然保留着旧称Novem,即拉丁文“9”的意思。

December——12月

罗马皇帝琉西乌斯要把一年中最后一个月用他的情妇Amagonius的名字来命名,但遭到元老院的反对。于是,12月仍然沿用旧名Decem,即拉丁文“10”

的意思。

英文26个字母的由来

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其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一带。“腓尼基”是希腊人对这一地区的称谓,意思是“紫色之国”,因该地盛产紫色染料而得名。罗马人则称之为“布匿”。

公元前20世纪初,在腓尼基产生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但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在古代,腓尼基以工商业和航海业闻名于世。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其活动范围已达到今天的塞浦路斯、西西里岛、撒丁岛、法国、西班牙和北部非洲,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公元前8世纪以后,亚述、新巴比伦等国相继侵入腓尼基。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终于被波斯帝国兼并。

大约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无元音)。这是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据考证,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在古埃及,“A”是表示“牛头”的图画;“B”是表示“家”或“院子”的图画;“C”和“G”是表示“曲尺”的图画;“D”是表示“门扇”的图画;“E”是表示一个“举起双手叫喊的人”的图画;“F”、“V”、“Y”是表示“棍棒”或“支棒”的图画;“H”是表示“一节麻丝卷”的图画;“I”是表示“展开的手”

的图画;“K”是表示“手掌”的图画;“L”是表示“鞭子”的图画;“M”

是表示“水”的图画;“N”是表示“蛇”的图画;“O”是表示“眼睛”的图画;“P”是表示“嘴巴”的图画;“Q”是表示“绳圈”的图画;“R”是表示“人头”的图画;“S”和“X”是表示“丘陵地”或“鱼”的图画;“T”是表示“竖十字型”的图画;“Z”是表示“撬”或“箭”的图画。

公元前2世纪时,拉丁字母已包括了这23个字母。后来,为了雕刻和手写英文26个字母的由来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

腓尼基是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其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一带。“腓尼基”是希腊人对这一地区的称谓,意思是“紫色之国”,因该地盛产紫色染料而得名。罗马人则称之为“布匿”。

公元前20世纪初,在腓尼基产生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但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在古代,腓尼基以工商业和航海业闻名于世。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其活动范围已达到今天的塞浦路斯、西西里岛、撒丁岛、法国、西班牙和北部非洲,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公元前8世纪以后,亚述、新巴比伦等国相继侵入腓尼基。公元前6世纪,腓尼基终于被波斯帝国兼并。

大约公元前13世纪,腓尼基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无元音)。这是腓尼基人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腓尼基字母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据考证,腓尼基字母主要是依据古埃及的图画文字制定的。在古埃及,“A”是表示“牛头”的图画;“B”是表示“家”或“院子”的图画;“C”和“G”是表示“曲尺”的图画;“D”是表示“门扇”的图画;“E”是表示一个“举起双手叫喊的人”的图画;“F”、“V”、“Y”是表示“棍棒”或“支棒”的图画;“H”是表示“一节麻丝卷”的图画;“I”是表示“展开的手”

的图画;“K”是表示“手掌”的图画;“L”是表示“鞭子”的图画;“M”

是表示“水”的图画;“N”是表示“蛇”的图画;“O”是表示“眼睛”的图画;“P”是表示“嘴巴”的图画;“Q”是表示“绳圈”的图画;“R”是表示“人头”的图画;“S”和“X”是表示“丘陵地”或“鱼”的图画;“T”是表示“竖十字型”的图画;“Z”是表示“撬”或“箭”的图画。

公元前2世纪时,拉丁字母已包括了这23个字母。后来,为了雕刻和手写的方便,也为了使元音的“V”和辅音的“V”相区别,便把原来的“V”的下方改成圆形而定为元音“U”;又把两个“V”连起来变出了一个做辅音用的“W”,这个“W”的出现已是11世纪的事了。后来人们又把“I”稍稍变化而另创出一个辅音字母“J”。这样,原来的23个字母再加上“U”、“W”、“J”

三个字母,就构成了26个字母的字母表了。中世纪时,拉丁字母基本定型,后世西方文字(当然也包括英文)都是由它演变而来。

办公用品

书的由来

几千年以前,巴比伦人和叙利亚人就用钉子在泥板上刻字。这种刻有字的砖头就是早期的书。

古埃及时代的书已经接近现代书的概念。他们用一种草做成纸,用笔在纸上写字,然后把写过字的纸卷在一块骨头或木棒上,这就是一卷书。埃及人用烟墨水在草纸上写诗歌、故事、各种记载,甚至绘画。因为一卷草纸太长,既不便阅读,又不便携带,于是有人就写成单张,如果张数多,便用绳子串起来,这样,书才有了现代书的粗略形式。

我们所熟悉的书本是从中世纪才开始有的。在5世纪中叶,羊皮纸和牛皮纸又取代了草纸。用一块块羊皮或牛皮纸切割成相等的大小,用皮夹子将一边夹住,另一边写文字,这就是书的最初形式。

从中世纪开始,书本的样子才比较接近现在印刷的书本:采用四张牛皮纸分别折叠,使每张变成两页,每两页夹成一叠,四张就有八页,如此称为“一部”。

这一部部的牛皮纸再送到抄写人手里抄写。抄写完毕后,便送去装订,最后剩下装饰与保存。

中世纪大多数的书都是《圣经》、传道书以及其他与宗教有关的书籍,其次是有关法律、医药与自然历史的书,当然后来也出现些记事和叙述式的书本。当时的书大都是用拉丁文写的。

我国古代“图书”并称,是因为书中往往有图。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有一精美的佛说法图。宋代印刷术盛行,出现了与今天类似的图书。

纸的由来

古今中外,人们一致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原料,这样造出的纸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但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了蔡伦之前就有纸张使用的例证。例如,在班固的《汉书》中,就记载了公元前12年用纸包药事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以现存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西汉就已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这大约比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提前170年左右。

由此看出,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纸张,当时的纸张质量较差,不能用于书写,到了西汉后期,纸张的质量才有提高。而蔡伦正是在此造纸术的基础上,对原材料、工艺进行了改进,制造出了质量很高的纸,特别是蔡伦扩大了造纸的原料,而且为以后广用各种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

圆珠笔的由来

据说圆珠笔的发明者是美国人约翰。劳德。他为了在皮革表面画记号,便苦心钻研,终于在1888年设计并制造了笔端带圆珠的笔(当时的笔尚无储油装置)。后来匈牙利的一个记者莱兹。比洛吸取了约翰。劳德的经验,也创造出一种圆珠笔。1916年法国人利斯勃又设计一种圆珠笔,在结构上已大大接近于近我国古代“图书”并称,是因为书中往往有图。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有一精美的佛说法图。宋代印刷术盛行,出现了与今天类似的图书。

纸的由来

古今中外,人们一致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原料,这样造出的纸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但也有一些文献记载了蔡伦之前就有纸张使用的例证。例如,在班固的《汉书》中,就记载了公元前12年用纸包药事例。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和敦煌甜水井汉悬泉邮驿遗址出土的西汉纸,以现存实物证实了远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西汉就已出现了纸张的使用。这大约比蔡伦发明造纸术要提前170年左右。

由此看出,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纸张,当时的纸张质量较差,不能用于书写,到了西汉后期,纸张的质量才有提高。而蔡伦正是在此造纸术的基础上,对原材料、工艺进行了改进,制造出了质量很高的纸,特别是蔡伦扩大了造纸的原料,而且为以后广用各种植物纤维造纸提供了条件。

圆珠笔的由来

据说圆珠笔的发明者是美国人约翰。劳德。他为了在皮革表面画记号,便苦心钻研,终于在1888年设计并制造了笔端带圆珠的笔(当时的笔尚无储油装置)。后来匈牙利的一个记者莱兹。比洛吸取了约翰。劳德的经验,也创造出一种圆珠笔。1916年法国人利斯勃又设计一种圆珠笔,在结构上已大大接近于近年来的产品。美国冒险家密乐顿。雷诺1944年在芝加哥将其已研制的笔加以改头换面,进行大量生产、出售,牟取暴利,还把其生产的圆珠笔故弄玄虚地命名为“原子笔”,以招徕顾客。

直角器的由来

大约从16世纪欧洲航海家已开始使用一种更廉价的仪器测量天体之间的角度了,但直角器发明的时间、地点和发明人我们还不知道,可有一条是清楚的,那就是到1600年,这种仪器已经很常见了。

直角器是一种T型木制仪器。航海家把仪器放到眼前,眼睛先把横木对准地平线观测,然后沿轴转动直角器,直到太阳或星星对准端点。横木的长边上的刻度即标志角度。因为沿横木观测需要眼睛直对着太阳,于是16世纪时航海家把观测点换到了反面,这就是六分仪的前身。从反面观测可以让观测者背对太阳,观测时手握水平边并使它指向地平线,垂直边的影子就移到了水平边的端点:直角器可能使很多水手瞎了一只眼,这就是许多民间传说和艺术作品中海盗和水手常常一只眼睛戴眼罩的原因。

钢笔的由来

西方钢笔在19世纪的传入和使用,使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国毛笔逐渐“退居二线”,从而引发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革命,产生了现代硬笔书法。可长期以来中国人却不知道硬笔本是中国古有之物,部分硬笔的形制和功能离现代钢笔只差一步之遥。

在上世纪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中,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国西部发现过10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的硬笔。在这之中,最称奇的是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中发现的芦苇管笔和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张义堡西夏遗址中发现的竹管笔。

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极为相似,都以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两种笔的笔舌正中都有一条缝隙,呈双瓣合尖状,与今日钢笔笔舌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硬笔中国史书中有“古笔多以竹”的记载,敦煌高望燧遗址发现的这枚汉代竹锥笔,就是此类。该笔形状扁平,一头平齐,一头削尖,从笔尖上残留的漆痕看,显然已经用于写字,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竹梃蘸漆而书”的历史事实。

西方最早的钢笔(自来水笔)是由英国人犀飞利于19世纪初发明的。1908年,英国人狄克奥休又设计出了把墨水贮入笔杆的新型自来水笔(同年美国人沃特曼也发明了类似的笔),这种笔因携带和使用方便,大受世人喜爱。钢笔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是20世纪派克笔的问世。1932年,美国派克公司研究人员发明了真空吸水结构的自来水笔,这种笔因操作简单,使用时间长,很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由于史料缺乏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性不够,人们对中国古代硬笔的认识和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部分多年前发现的硬笔至今还深锁在各地博物馆中,长期不为人知。

另外,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很难完全梳理清楚,需要进一步论证。但从笔舌形制和原理的共同性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关系密切,至少它是远祖。

书法家协会学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李正宇说:“笔舌形制及原理与现代钢笔笔舌大体相同,已开近现代钢笔笔舌制作工艺的先河。”笔舌正中劈缝,增加了笔尖的柔软性,减弱了僵硬度,降低了划破纸张的几率,同时为墨汁缓缓下渗开辟了通道,书写起来较为流利。

从考古记载看,当时在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和甘肃武威张义堡西夏遗址各出土了3支相同的笔,表明这种笔并非孤物;从年代上看,这两个遗址出土的笔分别在公元3世纪和公元12世纪,这比现代钢笔的最早发明时间早了1600年和700年。可惜的是,这两种笔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才被中国学者所认识到。其实,这还不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硬笔。1991年,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尔湖东南岸汉代高望燧遗址中,一名矿工发现了一枚汉代觚、二枚铜箭镞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1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一直用“状似竹签,用途不明”来解释这件竹器,殊不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竹锥笔,时间已有近两千年。

中国史书中有“古笔多以竹”的记载,敦煌高望燧遗址发现的这枚汉代竹锥笔,就是此类。该笔形状扁平,一头平齐,一头削尖,从笔尖上残留的漆痕看,显然已经用于写字,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竹梃蘸漆而书”的历史事实。

西方最早的钢笔(自来水笔)是由英国人犀飞利于19世纪初发明的。1908年,英国人狄克奥休又设计出了把墨水贮入笔杆的新型自来水笔(同年美国人沃特曼也发明了类似的笔),这种笔因携带和使用方便,大受世人喜爱。钢笔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是20世纪派克笔的问世。1932年,美国派克公司研究人员发明了真空吸水结构的自来水笔,这种笔因操作简单,使用时间长,很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由于史料缺乏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性不够,人们对中国古代硬笔的认识和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部分多年前发现的硬笔至今还深锁在各地博物馆中,长期不为人知。

另外,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很难完全梳理清楚,需要进一步论证。但从笔舌形制和原理的共同性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关系密切,至少它是远祖。

铅笔的由来

早在500年之前,人们在英国的坎布兰发现了石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那时候起,已经有人在制造原始的铅笔了。

德国的诺曼堡有一个声名显赫的家族,于1766年开始用碎石墨制作铅笔,但没能够获得成功。1795年,一个名叫康德的人把碎石墨和黏土掺和,挤压成条,再烘焙干燥,做成了铅笔。这种方法乃是现代铅笔造法的始祖。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铅笔不用铅做,而是用石墨做?石墨和铅一样,当它在纸上划过时,会留下一道印痕。由于这个缘故,人们称它为“黑铅”,这就是铅笔得名的原因。

制作铅笔的时候,先把粉状石墨与黏土、水混合。如果黏土成分多,铅笔就硬。反之,石墨成分多,铅笔就显得软。当混合物达到一定的稠度时,就把它送入成型模具中挤压,结果得到一条细而光滑的长条。工人们把这个长条拉直,切成一定的长度,经过干燥后,就放进大炉子中烘焙。

铅笔的笔杆一般选用红杉或松木。先把做好的笔杆从中劈开,当中开好槽,再放入做好了的铅笔芯,最后把分成两半的笔杆粘起来。然后,按一定的规格把一条长铅笔锯开,用成型机打磨铅笔的表面即可。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制造出了350多种不同用途的铅笔。在超市或文具店里,人们既能买到硬度为19度的黑铅笔,又能买到72种不同色彩的彩色铅笔。

字典的由来

古代,很早就有“训诂”之类的文辞注解,更有《说文解字》之类的书籍,但是真正叫成“字典”的,并非很远的古代,是从清康熙年间才开始的。

康熙皇帝曾责令下属编纂一本包括所有汉字的书。编成之后,康熙非常高兴。他说,这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赞扬此书可当做常备的经典法则。字之典常,被人们缩减之后,造出“字典”一词。康熙很喜欢这名字,就将这部收入了四万多字的书,命名为《康熙字典》了。

康熙是位功勋卓著的大帝。他主持朝政,严惩贪污,平乱拓边,扩展版事后他立即传旨,责令翰林院组成庞大的编纂班子,用十年工夫,编成了空前巨著《康熙字典》。

自来水笔的由来

1880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不少营业员正在纷纷拉顾客谈生意,一位名叫花特曼的营业员费尽了口舌,才击败了几位同行的竞争,谈妥了一笔大生意。

签订合同时,华特曼递给顾客一支精美的羽毛笔和一瓶墨水,请顾客签名,不料,那位顾客刚蘸了墨水要签名,由于用力过猛,羽毛笔里漏了一滩墨水,把一份合同弄脏了。

“请稍等一下,”华特曼对顾客说道,而后急忙回身再去拿一份新的合同。

正在这时,站在华特曼身旁的一位竞争对手立即乘虚而入,抢在华特曼到来之前,同顾客签了这个合同,从而抢走了这笔大生意。

这件事给华特曼的刺激实在太大了。“我一定要设计一支理想的能够自己控制下水的笔!”他下定了决心。

根据植物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理,华特曼首先把来自笔囊的墨水用一条极细的通道加以控制,使自动流下的墨水成为涓涓之流,而后,他给笔尖加了一个小小的笔舌,笔舌的作用是拦储多余的墨水,供给笔尖使用。一旦因气压、震动而从笔囊中流出大量墨水时,这笔舌上的纵横沟线就起到了“拦洪蓄水”的作用;一旦笔囊没水,这笔舌又会把它拦蓄的墨水继续提供给笔尖。

经过不懈努力,华特曼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的钢笔。由于当时这种钢笔中的墨水能自己控制,因此,被人称为“自来水笔”。

图,可谓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可为什么还有暇责人编字典呢?这源自一个对他教训极深的文字故事。

康熙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他主张满族官员必须学好汉文汉语,否则不可治国,他自己也积极带头学习。但是有一次,他的属下招安了一个江湖豪侠叫石铸,康熙亲自召见这位侠客。在当着文武百官念名字的时候,皇上的汉文出了纰漏,他不识石铸的“铸”字,拆开了念成“金寿”。石铸跪在堂下说“臣石铸叩拜圣上”时,康熙才知道“铸”的读音。

事后他立即传旨,责令翰林院组成庞大的编纂班子,用十年工夫,编成了空前巨著《康熙字典》。

自来水笔的由来

1880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不少营业员正在纷纷拉顾客谈生意,一位名叫花特曼的营业员费尽了口舌,才击败了几位同行的竞争,谈妥了一笔大生意。

签订合同时,华特曼递给顾客一支精美的羽毛笔和一瓶墨水,请顾客签名,不料,那位顾客刚蘸了墨水要签名,由于用力过猛,羽毛笔里漏了一滩墨水,把一份合同弄脏了。

“请稍等一下,”华特曼对顾客说道,而后急忙回身再去拿一份新的合同。

正在这时,站在华特曼身旁的一位竞争对手立即乘虚而入,抢在华特曼到来之前,同顾客签了这个合同,从而抢走了这笔大生意。

这件事给华特曼的刺激实在太大了。“我一定要设计一支理想的能够自己控制下水的笔!”他下定了决心。

根据植物的毛细管输送液体的原理,华特曼首先把来自笔囊的墨水用一条极细的通道加以控制,使自动流下的墨水成为涓涓之流,而后,他给笔尖加了一个小小的笔舌,笔舌的作用是拦储多余的墨水,供给笔尖使用。一旦因气压、震动而从笔囊中流出大量墨水时,这笔舌上的纵横沟线就起到了“拦洪蓄水”的作用;一旦笔囊没水,这笔舌又会把它拦蓄的墨水继续提供给笔尖。

经过不懈努力,华特曼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新的钢笔。由于当时这种钢笔中的墨水能自己控制,因此,被人称为“自来水笔”。

墨汁的由来

据说在周朝时期,有一位擅长诗画的人,名叫刑夷。一天,刑夷在河里洗手时,看见河面上漂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他怀着好奇心捞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尚未燃尽的松炭,便又随手丢进了河里。刑夷突然发现,自己一双刚刚洗干净的手染上了一道黑黑的颜色。“松炭既能染色,是否可以用来写字呢?”

刑夷不禁思忖道。他赶紧追到下游,重新把那块松炭捞了起来。

刑夷把松炭带回家,用砖头将它捣碎,研成粉末。

“你干什么呀?快吃饭吧!”妻子王氏说着,把一碗麦粥端到刑夷面前。

刑夷朝麦粥望了一眼,灵机一动,捧起黑粉末,“哗”地撒在麦粥碗中。

“啊呀,你疯啦!”王氏惊讶地说。

刑夷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拿起筷子,朝碗里蘸了几下,朝墙上划了几下,墙上出现了一道道黑色的痕迹。

“哈哈,我找到写诗作画的材料啦!”刑夷高兴地叫了起来。从此,刑夷便用松炭粉末调成的液体写诗作画。这种液体就是我国最原始的墨汁。

地图册的由来

1570年世界上第一部地图册才出版,由亚伯拉罕。奥特留斯编纂。亚伯拉罕。奥特留斯是佛兰德斯地理学家,墨卡托投影的发明者基哈德斯。墨卡托的同事。

奥特留斯生于荷兰,年轻时就成了地图商。他把地图裱到亚麻布上,着色,然后在市场上出售。由于生意红火,他到了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一边收购当地制作的地图,一边出售自己带来的地图。他把买来的地图带回到安特卫普(比利时一省份)。应一位同伴商人埃及迪乌斯。胡福曼的要求,奥特留斯把30幅地图编纂到一起,以约长28英寸、宽24英寸的同一规格印刷出来。

在此以前地图很难查阅,大幅的地图需要卷起来,小幅地图虽然平整,但字迹太小,不容易阅读。胡福曼抱怨旧的地图尺寸参差不齐,奥特留斯就用对开本地图册解决了这个问题,结果印制出了第一本现代地图册,一版只印了一册。

后来,奥特留斯打定把地图编成书的主意。他收集了53幅地图印制一部新的地图册,于1570年开始在电利斯多弗。普兰丁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些地图是墨卡托提供的。奥特留斯的地图集被重印了多次,到1612年已经被重印了达40次。由于采用铜版印刷,地图的精确度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这种技术在荷兰达到高峰。奥特留斯不只是一味地重印地图册,而是把每版地图册都赠送给原地图制作者一本。

与此同时墨卡托也在编纂一部三册卷的地图册,其中包括了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内容最新的地图册,并在他1594年逝世以前出版了两卷。墨卡托的儿子卢姆德在1595年以《地图册:或关于宇宙起源和已创造的宇宙的哲学思考》

为书名出版了这部二卷本的地图册。这部书第一次在标题中使用了“地图册”

一词,这一术语也和“地图”结为一体。卢姆德。墨卡托的地图册很快就出了3l版。后来的地图册缩小了尺寸,18世纪已有袖珍版的地图册出版。

后来,奥特留斯打定把地图编成书的主意。他收集了53幅地图印制一部新的地图册,于1570年开始在电利斯多弗。普兰丁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些地图是墨卡托提供的。奥特留斯的地图集被重印了多次,到1612年已经被重印了达40次。由于采用铜版印刷,地图的精确度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这种技术在荷兰达到高峰。奥特留斯不只是一味地重印地图册,而是把每版地图册都赠送给原地图制作者一本。

与此同时墨卡托也在编纂一部三册卷的地图册,其中包括了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内容最新的地图册,并在他1594年逝世以前出版了两卷。墨卡托的儿子卢姆德在1595年以《地图册:或关于宇宙起源和已创造的宇宙的哲学思考》

为书名出版了这部二卷本的地图册。这部书第一次在标题中使用了“地图册”

一词,这一术语也和“地图”结为一体。卢姆德。墨卡托的地图册很快就出了3l版。后来的地图册缩小了尺寸,18世纪已有袖珍版的地图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