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揭秘万物由来之谜
10318900000017

第17章 邮政邮件

“SOS”的由来

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柏林召开。考虑到航海业的迅速发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会议提出要确定专门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有人建议用“5SSDDD”作为遇难信号,但会议没有做出决定。

会后不久,英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宣布,用“CQD”作为船舶遇难信号,其实这只是在当时欧洲铁路无线电通讯的一般呼号“CQ”后边加一个字母“D”而已。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决定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代替“CQD”。德国专家建议用“SOE”作遇难信号,但E字在莫尔斯电码中是一个点,不便区分,后改为“SOS”,于是整个信号是“……——……”。它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易于拍发和阅读。

书信的由来

没有文字时就有“书信”了,用的是采取结绳、刻符等方式。据考古发现,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已有刻画符号。我国的苗人,也用过刻符。

方亨咸《苗俗纪闻》说:“俗无文契,凡称贷交易,刻木为信,未尝有渝者。木即常木,或一刻,或数刻,以多寡远近不同,刻而为二,各执一,如约时合之,若符节也。”

到先秦及秦汉,出现了手书、家书、尺犊(书信在一尺长的木牍上书写,故曰“尺犊”)、手札、信函。但是这种手书、家书一开始多半是用生绢书写,故称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即为古人读信的写照。

今天的信,在古代称为书。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写到了长城卒与家里妻子的通信,其中有“作书与内舍”、“报书往边地”的字句。“作书”,即写信;“报书”,即回信。直到明清时代,“书”才改叫“信”了。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中写道:“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信鸽的由来

信鸽源于我国。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五、六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邮筒的由来

据说在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所率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沉入大海,船员也下落不明。迪亚士返航前,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距遇险地不远的一个海岛的树枝上。一年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途经此地,意外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为纪念遇难同胞,他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也被广为流传。此后,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一方法被人们确定下来,并相沿至今。

邮票的由来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司均收费1便士。这就是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征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但均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图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镑。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王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邮戳的由来

邮戳,一般总认为比邮票产生得迟。事实上,邮戳诞生的日子,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英国黑便士邮票还早179年。

世界上第一个有日期的邮戳,是英国亨利。比绍普1661年创制和使用的。他设计的邮戳是一个小圆戳,分为上下二格:上格写月,下格写日,整个邮戳表示几月几日收或寄。这个邮戳,最先用于收寄伦敦的信件。17世纪末,爱丁堡和都柏林也开始使用。18世纪,扩大到英国殖民地魁答等地,开始普遍使用。

我国1872年开始使用的邮戳称“海关小圆戳”。中国人民邮政第一枚纪念邮戳,是1946年10月在旅大地区首次使用的。全国解放初期,邮戳的外围呈钉齿形状。从1957年元旦起,邮电部才颁发了现在使用的日戳,在全国统一使用。

信封的由来

据传,古代的奴隶主为了使书信传递保守秘密,就把奴隶的头发剃光,在头皮上写好信,待奴隶头发长满后,再由奴隶亲自带到对方,对方接到“信”

再把头发剃光,就看到信了。

到了14世纪,人们写信已经用纸了,但还没有信封。后来英国一家文具店老板根据出售的信纸,苦心琢磨,设计出第一个信封。人们将写好的书信、公文用信封来封装,既方便,又保密,一直沿用至今。

集邮的由来

邮票自它问世的那一刻起,就表现出特有的“双重价值”,即:邮票本身表示邮资所固有的价值和它所含有的欣赏、艺术价值。

邮票是表示邮资的有价凭证,邮局出售后贴用在寄递的邮件上,把它盖销,使之不能再用。然而,邮票并不因为把它盖销与否而改变它所具有的欣赏、艺术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欣赏价值更为突出,它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也越高。

那么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是谁?集邮这个词儿又是何时诞生的?

1840年5月1日,英国“黑便士”邮票诞生的那一天,大英博物馆的约翰。

格雷博士专门到邮局买了“黑便士”邮票,作为纪念品把它珍藏起来。以后每当发行新邮票他必定收藏。若干年后他出版了一本早期邮票目录(1863年)和第一本集邮贴册名录。

由于邮票从它一诞生起就有它特殊的艺术价值,在“黑便士”邮票发行不久,英国就有位妇女开始收集盖销了的邮票,用它来美化她的梳妆室;伦敦的一家权威报纸,还特地为她收集邮票而大登征集广告。当时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贴在地图上,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许多家长鼓励子女收集邮票。邮票逐渐显露出它的“双重价值”来了。

集邮这个词,则是法国巴黎人乔治。埃尔潘创造的,用以替代在19世纪60年代曾使用的不科学的词“邮票迷”。

邮票诞生后,世界各国发行了大量邮票,内容十分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到自然风貌、乡土民情,无不反映在邮票上,难怪有人把邮票喻为“形象的百科全书”、“微型大辞海”。

随着集邮的发展,邮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史料性、娱乐性在人类文化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同时邮票也成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易。

100多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邮票收藏家和集邮家,如费拉里、塔普林、布赖富斯3位收藏家被公认是19世纪收集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邮票拥有者。现今任何一位邮票收藏家都不可能超过他们。目前世界上邮票收藏家有斯珀里(195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275万美元)、利利(1968年卖出收藏品售价在300万美元以上)。

1869年成立的伦敦皇家集邮协会,是现今仍然存在的最古老的集邮协会。

1870年,在德国德莱斯顿举行了第一次邮票展览。1926年6月18日各国集邮爱好者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1982年8月我国《中华集邮联合会》也已被接纳为该会会员。

明信片的由来

明信片的问世,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据史籍记载,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国画家在硬卡纸上画了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准备寄给他的朋友作为结婚纪念品。但是他到邮局邮寄时,邮局出售的信封没有一个能将画片装下。画家正为难时,一位邮局职员建议画家将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写在画片背面寄出,果然,这没有信封的“画片”如同信函一样寄到了朋友手里。就这样,世界上第一张自制的“明信片”就诞生了。从这一点来说,明信片是艺术家和邮政职员的共同发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有人提议,为了写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种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们意见不一,此提议未被采纳。

1869年,奥地利一位博士发表文章建议,应该开发明信片,并将其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奥地利邮政部采纳了他的建议。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发行,因此奥地利成为世界上发行明信片最早的国家。

我国最早发行明信片是在1896年,在上角印有“大清邮政蟠龙”和万年青图案。

电话的由来

大多数人都知道实用电话是由美国科学家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但在贝尔之前,却有一个不为人们熟知的青年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这个青年就是荷兰人莱斯。

莱斯是一个聪敏好学的人,他大学毕业后,在德国法兰克福综合大学里当助教。有一次,他在查找资料时,偶尔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一份学术报告。这份报告吸引了爱动脑筋的莱斯。他专心地看着报告,心里默默地念着:“声音是一种空气振动。如果能够把声音变换成强弱变化的电流,那就有可能把声音传送到很远很远……”他反复地看着这段话,心里暗暗地思索着。

他受这份学术报告的启发,决心研究传送声音的装置。他用了几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870年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他用电话机给周围的人作通话表演,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

为了使电话机得到科学界的公认,莱斯带着电话机参加了一次科学家的集会。会上,他又作了通话表演。当时德国科学界被少数人垄断着,对新的发明创造并不积极扶植和支持,莱斯的发明不但没有得到公认,还遭到了讽刺和嫉妒。

事隔七年,美国科学家贝尔,也是根据空气振动发声这个原理,研制成了实用的电话。

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式的电话。电话不但可以传递声音,还可以把双方的脸孔显现在电话上,这种电话叫可视电话;还有对方没有人,但可以自动记录收到的每一句话的记录电话。西德、英国已经试验成功一种不用导线而用红外线连接话筒的电话,使用这种电话,不受电线牵制,通话人可以拿着话筒在室内各处走动中通话。

邮政编码的由来

邮政编码源于英国。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邮政编码,并于1959年在诺威治邮区试行,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西德于1961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的国家。紧接着,美、英、法、澳、瑞士等国陆续在全国推行。1965年后,随着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邮政编码的优越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国也相继实行了邮政编码。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

我国于1974年开始研制我国的邮政编码,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拟定出“全国邮政编码试行方案”,于1978年在辽宁、上海、江苏等省市进行试点,198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在全国宣传推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推行工作全面停止。直到1986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决定重新在全国推行邮政编码。我国目前采用的邮政编码为“四级六码”制。即每组编码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这六位数字分别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邮区、县(市)邮电局和投递局(区)四级。六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邮电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

邮政储蓄的由来

邮政储蓄过去叫邮政储金,起源于英国。我国在清朝末年,就有开办邮政储金之议,但至1908年才派人去奥地利学习并进行筹备。1918年政府颁布了《邮政储金条例》。次年6月,又公布《邮政总局经理邮政储金章程》;并在邮政总局设储金课,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全国11个大城市试行。到1920年,全国邮政储金机构已发展到334所。1930年国民党政府又设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直隶属于交通部,将邮政总局所管的储汇业务移归办理,设营业处对外营业,专办全国范围的储金和汇兑业务,并授权指挥与监督邮局办理同上业务。五年后,又改称为邮政储金汇业局,隶属于交通部邮政总局,职权和主要业务同原来一样。

目前世界上已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政部门开办此项业务。由于邮电部门点多、面广,开办这项业务可以给群众带来很多方便,利息又和银行一样,因而深受群众欢迎。

首日封的由来

首日封是指新邮票发行的当天。贴用新发行的邮票并用当天的日戳或用特制的纪念邮戳盖销邮票的信封。

首日封始于何时呢?据说在1923年9月美国发行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时,商人乔治。林设计制作了专门的信封,并在左下角印上文字,售出后博得了集邮爱好者的欢迎。随着首日封设计印刷越来越精美,收集之风也逐渐盛行。

美国不仅是首日封的发祥地,而且还有50多万首日封的收集者,是经销几十个国家首日封的万国首日封公司和世界上唯一的首日封博物馆。

1957年11月7日,我国发行了第一套首日封,名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

邮票打孔机的由来

1948年,英国发明家亨利。阿察尔独自来到一家小酒吧间,挑了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下来,买了一点酒,不慌不忙地喝着。

阿察尔为了完成一项新发明,在实验室一连奋战了近20天,发明成功了,人也精疲力竭了。他来酒吧间正是为了换个环境,让紧张的大脑松弛一下。

喝着喝着,阿察尔旁边又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外地人,仿佛有什么急事,简单而匆忙地喝完酒,便趴在桌子上写起信来。信封好后,他掏出一大张新邮票,准备裁下一枚贴上,但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都没有找到小刀。

他有些着急了。

当时印制的邮票,一般几十枚为一整张。邮政人员或者寄信人若要贴邮票,必须用小刀裁开。这样的确很不方便,有的人为了省事,就用手撕开,结果撕得很不齐,有时还会撕破画面,这枚邮票就作废了。

这位外地客人没带小刀,便十分客气地问阿察尔:“先生,请问您有小刀吗?能否借我用一下?”“哦,对不起,我也没带小刀。”阿察尔欠了欠身回答道。

这位客人看了一下旁边桌上的人,欲问又止,最后没有再开口。他将要用的那枚邮票周围折了印,准备撕下来,但又怕撕坏了,只好停下了手。看来他正在想办法。这时,只见他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在这枚邮票与其他邮票的连接处刺了几行整齐的小孔,然后将这枚邮票干净利落地扯了下来,并小心翼翼地贴在信封上。这样弄下来的邮票,四周有一圈波浪线似的齿纹,反而显得别致而美观。这位客人收起信,带着微笑走了。

善于观察的阿察尔,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从内心佩服这位会动脑筋的外地客人。他想:几十枚邮票印在一起,用起来很不方便,既增加了邮政人员“中国邮政”铭记的由来1992年,我国就开始把邮资凭证上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改为“中国邮政”,并增加英文铭记“CHINA”;同时邮票上的纪、特志号改为按年度编顺序号。这项调整是新中国成立后,邮票发行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影响深远。

根据万国邮联的规定和国际上的惯例,邮票上要用本国文字印本国国名或其简称,并加“邮政”字样,一些不是以拉丁字母为文字的国家还加印世界上惯用的英文国名。所以这次调整邮票票面文字,在中国国名之后加“邮政”,即“中国邮政”。“中国邮政”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的简称,同“中国民航”、“中国海关”、“中国税务”等是一样的。简称“中国邮政”与我国政府一贯坚持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立场是一致的。此项工作只是邮政业务管理范畴,是邮票票面上的技术处理和重新规定的问题。历史沿革说明,调整邮票票面文字、志号是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华人民邮政”到“中国人民邮政”,邮票志号经历了从纪特到“文”字、编号、JT四次大调整。

1950年初,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次邮政会议曾明确提出:我国国名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为区别旧中国的“中华邮政”,经大会决议统称“中国人民邮政”。1950年3月1日邮政总局为开国纪念邮票铭记用“中华人民邮政”还是用“中国人民邮政”事项请示邮电部。

邮电部经请示政务院核定,以用“中国人民邮政”为宜,自此我国邮票上开始使用“中国人民邮政”字样。此前曾发行3套印有“中华人民邮政”的邮票。

上述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是从发行开国纪念邮票开始的。

在邮票志号方面,从1949年至1967年以“纪”和“特”为邮票票种标志,发行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从1967年至1970年,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发行无志号邮票,又称“文”字邮票。从1970年至1974年发行不分类别、套别,而采用统一编号形式的邮票,简称编号邮票。从1974年至1991年所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取两词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J”和“T”字为邮票票种标志。

以上事实说明,邮票票面文字、志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情况都有所调整,只是1992年这次调整更全面、更慎重,影响更大。

这次铭记调整国家很重视,有的文字最后确定是国家最高层领导决定的。

邮电部领导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充分使用行政资源,正确果断进行决策,是这次邮票调整取得成功的关键。邮电部有关部门多次开会研究,并以邮电部正式公文向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港台办公室、外交部等多部门征求意见,几次组织邀请相关部委人员座谈,他们也确实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有的文字最后确定是国家最高层领导决定的。

各方面为什么如此重视对邮票铭记的调整呢?这只能从邮政及邮票的重要性来说明。当今世界邮政虽在管理体制上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特征仍然保持:国家经营或通过控股经营,官办民享,官民皆用;实行统一的均一资费;

由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资费。邮票不仅是邮政资费的凭证、有价证券,它更是“国家的名片”,是国与国信息交换的标识,代表国家面孔;邮票也是知识载体、宣传工具,具有艺术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世界上最受人们欢迎、雅俗共赏的收藏品。

“中国人民邮政”中“人民”两字要还是不要,曾有过激烈争论。

邮票是方寸之地,其上主要表现内容是图案,加上中文标识、拉丁字母这些文字必须精炼,否则票面太拥挤,影响主图,对这个原则大家在这次铭记调整中认识较好统一。关键问题是“中国人民邮政”中,“人民”两字要还是不要,争论激烈。

“中国邮政”是个非常规范的名称。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如再出现人民两字显然内容重复。但人民邮政、人民邮电是伴随着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大家对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起初强烈表示“人民”两字不可去掉。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邮电”,又一直是新中国邮电事业的指导方“CHINA”在世界上比“ZHONGGUO”更通用。

这次铭记调整在用拉丁字母标明国家名称时,是用“CHINA”还是用“ZHONGGUO”也争论激烈,意见分歧严重。特别是中国汉语文字专家,强烈表示采用“ZHONGGUO”,并以日本为例,日本邮票国名标识为“NIPPON”,是本国语言的拉丁字母拼音,而不是选择世界通用的“JAPAN”。虽然世界上多数国家并非像日本一样,但这确是一种标国名的选择。最后经中央和国务院的协调,决定标识采用“CHINA”。“china”在英文词汇里是瓷器的意思,但长期以来在国际交往中,已公认“China”代表中国。名称是为便于经济、文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采用“ZHONGGUO”对交流相对不利。这样就统一了多数人的认识,采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名称。

邮票票面的调整,实质上是邮票发行工作的规范化或标准化,而以行政规定形式颁布,则关系到今后发行的每枚邮票。新的邮票铭记、志号调整贯彻执行后,邮票发行工作者、邮票生产者及广大的集邮爱好者都有积极反响,邮票的图稿设计、制版印刷提高了效率。国外经营中国邮票者和收藏中国邮票者都反映新的邮票铭记、志号较过去更容易识别。

中国邮政绿色标志的由来

汉朝,我国邮政以红色为主要标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海关试办邮政,并试想由官方经营邮政事业。但一开始就受到英国的干预,故当时按英国人的规定:邮差、船夫要身着马褂,并在马褂的胸前缀上大清邮政4个红字,马褂的铜扣上亦有大清邮政标志。在马褂的左右两肩各缀圆圈,圈里分别用英文、中文标上信差、船夫第几号字样。1905年法国人接替英国人管理邮政,把过去沿用的红色改为黄、绿两色,并以绿色为主要色调,黄色作为点缀。全国解放后,在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决定采用绿色作为我国邮政专用色彩。

第一封航空邮件的由来

邮件分为平信、快信,其中航空邮件就属于后者,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邮件交付给远方的收信人。航空邮件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既快速,又方便。

世界上运送第一封航空信是源自美国的一次飞行大赛。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910年6月13日,美国《纽约时报》和费城《大众记事报》合办了一次飞行大赛,飞行总里程为175英里。在众多的参赛者中,有一名叫汉弥登的年轻飞行员,驾驶着一架螺旋桨推进式双翼机,准备从纽约港内的总督岛起飞。汉弥登身穿皮夹克,腰间缠着几条充了气的自行车内胎,以防万一迫降在海里。重要的是,他带着一封纽约市市长寄送给宾州州长的表示敬意的信,而这就是历史上第一封航空信。汉弥登也因此被记入了邮政事业发展的史册。

现在,由于航空业的飞速发展,航空信件不仅快捷,而且价格也降下来了,成为人们彼此沟通的便捷工具。

交通广角

自行车的由来

现在,自行车像潮水一样,遍及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但很少有人知道,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天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安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游,一路上受尽人们的讥笑。他决心用事实来回答这种讥笑。一次比赛,他骑车4小时通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个摩托车的由来1876年,德国人奥托发明以汽油为燃料的四冲程引擎,但效率很低,无法实际应用。青年技术员戴姆勒决意研制一种小型高效率的内燃机。他于1883年获得成功,并于同年12月16日获得德意志帝国第28022号专利。

1885年8月29日,戴姆勒把经过改进的汽油引擎装到木制的两轮车上,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他获得了摩托车的发明专利权。这辆摩托车左右还有两个辅助小轮,使用264直立式单一汽缸,四冲程的引擎,能生产l/2马力,每千米转动438次,并装有两档变速器。

同年11月,他的长子鲍尔。戴姆勒驾驶着这辆摩托车以12千米/小时的速度试驶了3千米,获得成功。

20世纪,摩托车在全世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进入20世纪下半叶之后,由于摩托车难以克服的危险性远远超过了其他现代交道工具,因此,世界摩托车的产量正在逐年递减,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

帆船的由来

古代人就懂得用风推动船,但古代大部分的海上贸易都是用划船运输,如大型划船、对排桨船、三对排桨船以及拜占庭大快船等。所有这些船只,靠的都是奴隶或者志愿者做主要动力。挪威人的方形大帆船靠人力做动力,把船驶出远海,到达了冰岛和格陵兰岛,并于1000年到达了北美洲。严格地说不用桨做动力的帆船是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

无桨帆船的时代开始于12世纪,并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的蒸汽时代,前后大约700年时间。发生在1100到1460年间的几次大的技术改进,使帆船成为运输的主要工具。大约1200年,可能是在荷兰,水手们决定在船尾装一个导向的桨而不只是把桨装在船两侧。舵手从前立在船的右侧面朝前方,舵手所在的一侧就叫做舵舷,而船的左舷没有桨,就用这一侧停靠码头,因此叫做“码头舷”。装上固定的舵以后,水手就能比以前更准确地逆风行驶。利用三角帆和从阿拉伯人手里得到的指南针,欧洲水手们到达了更远的海洋。在指南针和标有港口的可靠地图问世以前,水手们很少航行到离海岸线太远的地方。水手们常常在船舷上垂下一根线测量水深,以确定他们所在的位置。而地图、指南针、星盘和直角器发明以后,远洋航行逐步成为了可能。

13世纪,各种不同特点的帆船被综合起来,这大概与1096年到1291年十字军东征年间各民族大会战的影响有关。帆船制造者开始把挪威人的单帆船、大帆船、固定舵、厚木板船体、地中海外板平接船的技术融合到了一起。制造外板平接船要先造船的骨架,再在外层包上木板。用这种方法制造出的轻快帆船,上面装有三角帆,13世纪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很常见。15世纪的大帆船采用轻快帆船技术,装有两三只桅杆。船头有方形大帆,船尾有三角帆。

因为有斜挂大三角帆,轻快帆船可以与逆风成55度夹角航行。葡萄牙人使用的老式方形帆船,只能与逆风成67度夹角航行。结果是快速帆船每航行5英里要来回抢风三次才能沿逆风方向航行。如果把这些时间和距离的1/3省掉,本来一年的航行就要减少几个月的时间。

快速帆船的制造以及固定舵、三角帆、航行仪器、罗盘的使用,使欧洲人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的领导下,开始了沿着非洲海岸绕过好望角的探险活动。15世纪,探险家终于横过大西洋到达了“新大陆”。航海探险所做的地理发现对欧洲、非洲和美洲大陆经济的影响巨大。

船首和船尾的高架结构或叫“船楼”,它为船与船短兵相接时提供了理想的作战位置。后来,“船楼”被分别称为“船首楼”和“船尾楼”。西班牙造船工人在15世纪制造出了大型帆船,这种帆船后来成了16、17世纪远洋航行的主要船只。大型帆船速度快,武器装备更先进,也更适于航海。

后来的改进帆船包括17、18世纪的“东印度人号”,是一种运输、作战两用船,还有19世纪制造的造型优美的快速帆船。18世纪专门为海战设计的帆船,都是在船舷上凿有成排的炮眼,并根据所装备的火炮数量划分级别。小型战舰,火炮数量不超过百门,适合单独作战,称作护卫舰。轻巡洋舰等有两根19世纪,城市生活日趋拥挤,为了加速城市交通,出现了电车线路(或者叫做电车轨道)和地下铁路。伦敦早在1843年就出现了建筑地下铁路线路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得到批准和开工修筑花了20年的时间。1863年,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落成,这是一条由焦炭开动的蒸汽铁路,在封顶的壕沟里运行。1870年,伦敦又开通了塔桥地铁,也使用焦炭作动力。这些早期地铁一经问世,立刻获得成功。但是,20世纪的地铁以电动机为动力,远比蒸汽机作动力的地铁成功得多,因为蒸汽机还有难以解决的通风问题。

从1890年开始直到1907年,英国继续大量建筑地下铁路,并且开始安装电力地铁,这种地铁经常埋至深达城下100英尺。一直到1968年,伦敦不断增加新线路,伦敦地铁系统被称为“地下铁路”或“地下通道”。电力线路比蒸汽系统更有优势,因而被广泛用于地铁系统中,不仅仅因为它更易通风,而且它无须添加燃料,运行时只需电力而力。大部分地铁系统使用的电力是来自高压电铁路。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896年开通了地铁成为欧洲大陆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巴黎地铁开通于1900年,而纽约第一条地铁线路刚开通于1904年。很快,柏林、格拉斯哥、马德里、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布拉格、莫斯科和墨西哥城还有其他几个城市也纷纷建造了高效的地铁线路。20世纪70年代早期,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开通了新线路。在所有的地铁系统中,莫斯科地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因为其中装饰了各种大理石、枝形吊灯、马赛克镶嵌画和壁画。

汽车的由来

据记载,早在公元1600年时,荷兰一位叫西蒙。斯蒂佛的人,把木轮装到一只小帆船上,凭借风力驱动这种“船车”行进。1649年,德国钟表匠汉斯。赫丘根据达。芬奇在15世纪留下的设计图,试制成一辆依靠发条驱动的四轮车,结果还是以不适用而告吹。严格地讲,这些都不能算汽车的“影子”,但它们对后来的汽车研制都有启迪作用。

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问世是在1769年。这辆车的发明者是法国路易十四时的炮兵大尉约瑟夫。丘尼约。他将小型蒸汽机装在一辆木制的三轮车上,用它来牵引大炮。虽然没有拖动大炮,但可以载4个人,每小时行驶4公里。

1784~1791年间,俄国发明家古利宾,对丘尼约制造的汽车进行了改进,给汽车增设防金属飞轮、齿轮、变速箱和滚动轴承等,使车速大增。

1806年,荷兰物理学家海金斯等人,在研究瓦特蒸汽机和中国火炮的特点之后,提出了利用爆炸原理推动活塞产生动能的设想。于是勃郎于1826年在英国首先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内燃引擎汽车。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汽车的马力不断增加,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火车的由来

火车头即“机车”的俗称。蒸汽机车用煤作燃料燃烧产生水蒸气推动列车运行,是1814年由英国人斯蒂芬森设计制造出来的,1825年正式上铁轨运行。

我国铁路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电气化)-电动车组等四代动力机车,其中蒸汽机车有噪声大、污染严重、耗能大、速度慢等缺点。

在长达100多年的蒸汽机车时代,机车以煤为燃料,其炉膛里燃烧的熊熊大火、轰隆隆的巨响、喷吐的白色蒸汽,为铁路赢来了“火车”的大名。

汽船的由来

1695年,法国的帕潘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了船上。到了1787年,美国人费奇也制造了一艘用蒸汽机在船的两侧划水的船。还有英国人辛明顿,他在1803年也造出一艘同样的划水船。但一般说来,轮船的发明人当属美国发明家富尔顿。他本人有多项发明,轮船只是其中之一。其实,富尔顿发明的“克莱蒙脱号”轮船是以费奇的设计图为蓝本,所用的蒸汽机也是瓦特式的。而另一个美国人史蒂文斯发明的“费尼克斯”号要比“克莱蒙脱”号好许多,而且蒸汽机也是史蒂文斯自己制造的,但由于下水时间晚了几天,这项发明的荣誉就为富尔顿所获。

1807年8月17日,罗伯特。富尔顿制造的蒸汽船克拉蒙特号航行在纽约港外。在长40.5米的船体的两侧,有两个轮子迅速地划着水,从烟囱里冒出浓浓的黑烟,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溯赫德森河而上。站在岸上的数千名观众大为吃惊,呆呆地看着。其中,也有直到前一天还认为富尔顿是发了疯的人。

克拉蒙特号用了32个小时,抵达了距纽约240公里的上游的奥尔巴尼。这次试航的成功,使人们深深地认识到,汽船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揭开了汽船时代的序幕。

许多人认为,克拉蒙特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因而相信,建造这艘船的富尔顿是汽船的发明人。然而,这是错误的。在1807年以前,建造以蒸汽为动力的船舶,并使之在水上航行的人,英、法、美三国加起来有近10人。

克拉蒙特号只不过是集先驱者经验的大成,因此,船体大,性能好。同先驱者们的工作还没有为世人所承认的时代相比,到克拉蒙特号出现时,经济已很繁荣,人们易于认识汽船的优越性。再加上富尔顿的出色宣传,因此取得了那样大的成功。

那么,汽船的真正发明人是谁呢?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是,可能性最大的应该是美国的约翰。菲奇。

菲奇没有受过学校教育,曾当过钟表匠和测量员,在各地流浪,以后,他在特拉华河边的沃辛斯塔定居下来,开始研究汽船。他费尽心血,于1787年夏天建成了一艘独木舟式的靠划水前进的船只。这艘船的两侧前后各装有三只一组的长桨,用蒸汽机使它交替划动。

菲奇又经过反复改良,建造了新的大型汽船,并征集了投资者,在特拉华河上开辟了定期航线。1790年夏天,这艘船往返于费城和巴林顿之间,载运了相当多的乘客。它比克拉蒙特号取得成功早17年,船的速度平均每小时12公里,比克拉蒙特号快。但是,这条定期航线后来因出现很大的赤字而停航,投资者对汽船的前景感到绝望,撤回了资金。菲奇在贫困中虽然仍在继续研究,但无成果,最后服安眠药自杀了。

出租车的由来

1907年春,美国富家子弟亚伦同他的女友去纽约百老汇看歌剧。散场后,他去叫马车,问车夫要多少钱,车夫竟要多出平时10倍的车钱。亚伦与车夫争执起来,结果被车夫打倒在地。

亚伦伤好后,为报复马车夫,就设想利用汽车来挤垮马车。他请了一个修理钟表的朋友设计了一个计程仪表,并且给出租车起名为“TAXICAR”,意思是“计程车”。1907年10月1日,这种装有计程车仪表的出租车首次出现在纽约的街头,并很快风行全球。

电车的由来

1835年,英国工程师瓦特金首先制出了电动机,即马达。而在这之前4年,法国人皮克希就已制成了发电机。说来也怪,两机用途各不相同,而部件几乎完全相同。将电动机的转子通电,转子就可以转动了,电能转化成了机械能,反之,如果使转子转动,转子就产生电流,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这时就成了发电机。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买电动机作发电机用,只不过要稍添点附加装置而已。发电机与电动机的这种特征,使无数电迷如痴如醉。美国的德劳布特就是电迷中的一个小机灵。他动手做了个小马达,一有空就通电让它转,他趴在桌子上眨巴着一双大眼睛试验。德劳布特把马达装在轻便马车上,果然车子动了起来。不过,由于电力不足,车子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样飞跑,而是走得比人还慢,就更谈不上出车祸了。初步的成功使德劳布特高兴极了。高兴之余,又由担心车子快转为怨它走得慢了。经再三改进,德劳布特于1837年制作成了第一部电车模型,车速也稍有提高。

又过了40多年,西门子公司才研究出较有实用价值的电车,但仍谈不上普及。

1884年,美国工程师亨利发明了架空线,电车开始由有轨向无轨转变。后来经过不少人的改革,才出现了现在这种电车。由此可见,有些发明创造是几代科技人员智慧的结晶。

飞机的由来

自从蒙特哥菲尔兄弟的热气球成功升空以后,氢气球和飞艇也都陆续升上了天空。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气球和飞艇成了人们谈论的焦点和宠儿,其间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一架名为“挪威号”的飞艇于1925年5月成功开辟了北极航线。

然而,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和不断发生的飞行事故,航空先驱者们清楚地意识到:这些轻于空气的航空器无论是在安全性、操纵性还是发展前途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们的飞行速度低,不易操纵和控制,而且对载人来说也不安全。因此,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和滑翔机)的研究上。

说到飞机和滑翔机就不得不提到两个天才的设计家:意大利的列奥纳多。

达。芬奇和英国的乔治。凯利。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他是第一个运用科学知识对飞行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并曾设计出了降落伞和直升机的雏形。而乔治。凯利男爵(1773——1857)则被公认为飞机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航空之父”。

他为重于空气的航空器创立了必要的飞行原理,而在这之前,航空是“一门在公众眼中接近于荒谬可笑的科学”。在乔治。凯利23岁的时候,制造了一个直升机模型。大约在1801年,乔治。凯利研究了鸟的推动力,并于1804年在旋转臂上试验了一架滑翔机模型。在随后的时间里,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曾多次制造了改进型的滑翔机原型机。在乔治。凯利的众多追随者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工程师威廉。塞缪尔。亨森,他于1843年提出的飞机设计方案“空中蒸汽车”几乎具备了成功的载人动力飞行所需要的一切要素。他设计的飞机草图非常简单而且合理,令人觉得建造飞行器这一幻想离现实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由于在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亨森也只有停下他的探索工作。

在滑翔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德国的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他于1889年出版了一部航空经典著作——《作为航空基础的鸟类飞行》。他仔细地分析了鸟翼的形状和结构,从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的数据,并应用于人的飞行。

更为可贵的是,李林塔尔在1891至1896年的六年时间里,亲自进行了2000多次滑翔飞行试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飞行数据。1896年8月9日,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所驾驶的滑翔机不幸从空中坠落下来。他的临终遗言是:“要想学会飞行,就要做出牺牲。”

经过无数先驱者的不懈努力,自由飞行的梦想和我们越来越接近了。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俩是美国俄亥俄州一名牧师的儿子,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对飞行十分感兴趣。1895年他们开了一间自行车修理和制造作坊,并开始研究和制造飞机。莱特兄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虚心好学,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阅读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文献。为了读李林塔尔的著作,他们自学了德文。1899年,哥哥威尔伯。莱特向史密森学会索取了大量的有关航空的书籍和文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兄弟俩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他们的滑翔飞行试验。

从1900年至1902年,莱特兄弟先后制造了三架滑翔机,进行了上千次的飞行试验,每次都详细地记录了不同情况下的升力、阻力、速度等数据,并对操纵进行了反复的改进。1901年9月,莱特兄弟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型风洞,用来精确测量气流吹到薄板上所产生的升力,并自己设计制造出了测量升力和阻力的仪器。

兄弟俩于1902年设计出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但在当时却没有一个公司愿意冒险制造航空发动机和螺旋桨,于是莱特兄弟又只有自己动手了。他们首先设计出图纸,然后在自行车技师泰勒的帮助下,花了六个星期的时间制造出了一台12马力的活塞式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有四个汽缸,採用水冷方式,其总重(包括附件、水和燃料)约为91公斤。至于螺旋桨,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数据资料或是计算公式可以供莱特兄弟参考,他们只得从头开始,研究理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制造出了一种效率比较高的螺旋桨。

经过几年的努力,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飞鸟”(flyer)一号终于出现在人们的面前。1903年12月17日,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上,“飞鸟”一号像一只白色的巨鸟昂然挺立,显得十分轻盈。它的机身骨架和机翼都是用又轻又牢的枞木和桉木制成的,螺旋桨也是枞木的,弯曲的机翼上蒙着薄薄的但十分结实的棉布。飞机的长度为6.5米,翼展12.3米,整架飞机的重量为280公斤,飞机完全靠螺旋桨的推动力起飞。这天“飞鸟”一号总共进行了四次飞行。第一次试飞是由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的,飞机摇摇晃晃在空中飞行了12秒钟,在36米远的地方降落下来。而后来得到世界公认的第一次自由飞行则是由哥哥威尔伯。莱特驾驶的第四次飞行,飞机在空中用59秒的时间飞行了260米。

莱特兄弟在第一架飞机成功以后,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怀疑与挑剔。保守的学究们不相信“自行车工人”能造出飞机,在很长时间里,“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的荣誉被不公平的安在斯密森学会的主席兰利的头高速公路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战争的需要,1921年在柏林率先开始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不过,这条高速公路只有10公里长,且并不标准。直到1933年,德国建造了一条从柏林至汉堡之间的标准得多的高速公路。1937年美国也修建了加州第一条高速公路。而迄今为止,建成高速公路最多的是美国。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上海沪嘉公路,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加的高速公路都在1000公里以上。

汽车牌照的由来

最初的汽车是没有牌照的。直到1901年,在柏林才出现了第一辆有牌照的汽车。它的主人是当时的大商业家鲁道夫。赫兹格,车牌上有“IA1”字样。在一次晚宴上,有记者问鲁道夫车牌上的符号是什么意思,他说:“‘IA’是我未婚妻姓名前面的字母,现在她已是我的夫人了。至于用‘1’这个数字,是表示我对她的一片忠诚,也就是,她是我第一个、同时也是唯一的心上人。”

原来,汽车的牌照最初只是鲁道夫对妻子忠贞爱情的表白罢了。

中国的第一号汽车牌照是光绪年间传到上海的。到1912年,上海共有汽车140辆,当时英国人把持的工部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第一号牌照要价特别高。

宁波巨商周湘云为领得第一号牌照,被敲去了一大笔钱,又面对持有第一号驾驶执照人的威逼、抢劫,周湘云终于把第一号牌照上在自己的汽车上,并锁入汽车房里。

人行横道线的由来

我们看到的在拐弯、丁字、十字等路口的路面上,画着一道一道的白线,就是人行横道线。因为它洁白、醒目,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又称为斑马线。这是为了维护交通安全、保障人身安全和人们的家庭幸福而画的交通标志。它告诉你,当你要横穿马路时,必须从人行横道上走过。

那么,你知道第一条人行横道线的由来吗?早在古罗马时代,意大利庞贝市的一些街道上,人、马、车混行,交通经常堵塞,事故经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把人行道加高,使人与马、车分离。后来,又在接近马路口的地方,横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叫做跳石,作为指示人通过的标志。行人可以踩着跳石穿过马路,而跳石刚好在马车的两个轮子中间,马车可以安全通过。

19世纪出现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及其危险性都超过了马车,所以,跳石已与此不相适应了。经过多次试验,于19世纪50年代初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首先出现了当今这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这就是第一条人行横道线的由来。从它出现到现在,指示车辆、行人在街道上有秩序的行进和停止,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护人身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国道编号的由来

国道,就是国家干线公路的简称。目前我国共有70条国道,并根据其地理走向分为3类。

第一类是以北京为中心做扇面辐射的公路,共12条,约1.4万公里;第二类是中国版图之内南北走向的公路,共28条,约3.9万公里;第三类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共30条,约5.3万公里。

为区分这3类国道,每条公路干线常采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作为编号来表示。编号3位数中的第一位数字表示国道类别:1××代表第一类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性国道;2××代表第二类南北走向的国道;3××代表第三类东西走向的国道。

编号3位数中的第二、三位数字表示国道的排列顺序,“1××”的102国道到达主要城市:北京—山海关—锦州—沈阳—四平—长春—哈尔滨,全长1337公里。

103国道到达主要城市:北京—塘沽—天津新港,全长162公里。

104国道到达主要城市:北京—廊坊—沧州—吴桥—济南—曲阜—徐州—

滁州—南京—宜兴—杭州—绍兴—乐清—温州—苍南—宁德—福州,全长2420公里。

105国道到达主要城市:北京—廊坊—沧州—吴桥—济宁—商丘—阜阳—

黄梅—九江—庐山—南昌—樟树—吉安—赣州—广州—中山—珠海,全长2717公里。

106国道到达主要城市:北京—霸州—衡水—濮阳—淮阳—麻城—新洲—

黄冈—大冶—通城—浏阳—茶陵—韶关—广州,全长2466公里。

中国铁路路徽的由来

路徽是铁路的标记,各国铁路都有自己的路徽。1950年1月我国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公布了中国人民铁道路徽图案式样,规定全国铁路职工佩带的证章、帽徽、纽扣、机车、车辆标识、建筑物及会场装饰和一切铁路公用物品标记,都应该按照规定制作路徽。

那么,路徽代表什么意义呢?简单说来,整个路徽的图案代表机车的正面,外圈是人字的象形,代表人民,工是铁轨的横断面,代表铁道。整个意义表示人民铁道。

谈到路徽的来历,要从建国前1949年5月谈起。当时的军委铁道部曾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路徽式样,应征的人很多,共收到图案3200多种。为了郑重选择,在1949年6月4日至7日,将全部应征作品加以编号,在铁道部举行展览会,征求职工意见。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平市文委的领导同志,以及闻名的美术家都曾参观过。铁道部还专门成立了路徽图式审查委员会,经过反复审查后,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财经委员会批准,才确定了现在所选定的式样。选第一名陈玉昶同志设计的图案,经铁道部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