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实证思路与案例选择
衡量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一般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或截面数据分析方法。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是对比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前后核心竞争力的状况,验证信息技术的作用效果。由于企业历史数据无法获得,本书放弃了时间序列分析法,而是选择了截面数据分析方法。为了保证实证研究的科学性,本书首先根据理查德·诺兰(Richard L。Nolan)的阶段理论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信息化阶段进行界定;进而选择三家处于信息技术应用不同阶段的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调查信息技术对三个公司绩效的影响,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
作者所在项目组成员于2005年4月至8月,分别对我国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北京市等地区的蔬菜出口企业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采用发放问卷、实地考察、电话访谈、个别口头询问等调查方法。除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获得的问卷外,调查小组成员还根据上述其他调查方法获取的相关信息如实整理成调查问卷。样本主要来自五个省市,有效样本共38份。
为了准确验证信息技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需要正确地理解和辨识案例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在信息技术潮流当中所达到的阶段和所处的位置,进而对比信息技术对不同阶段的蔬菜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影响。通过对蔬菜出口企业的调查发现:信息技术在我国蔬菜出口企业各经营环节中的应用状况呈现较大的差异。
本书从接受调查的企业中,选择了三家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差异较大的公司作为案例。现将三家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介绍如下:
甲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颇具实力,加之企业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程度。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之间使用光纤连接,使用统一的网络出口100M与INTERNET连接。网站、E-mail、网络应用程序服务器等设备均在集团自己的机房中统一管理。具体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1)网站建设:企业的网站是企业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在甲公司的网站主页上,不但可以看到集团简介、资质荣誉、产品介绍、新闻中心等一般信息,还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产品检测、生产管理、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为了满足海外读者的需要公司还建立了英语、日语网站,较好地发挥了网站的各种功能。
(2)ERP系统:在ERP实施的十几家下属子公司中,根据各个公司的不同需求以及实施前的管理水平,ERP实施状况也不尽相同。如食品加工企业中,对原料、辅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进销存管理、物料需求分析等已经实现。并且对相应原辅料、成品半成品的批次管理追踪,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物料管理以及固定资产方面也在ERP中进行了规范管理。在某些企业中,ERP系统已经实现了制程分析、制程管理,这样除了对企业管理层方面提供资源信息外,对工业工程方面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3)产品质量追踪系统:在国内加工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国外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甲公司决定建立一套产品质量追踪体系。该系统可实现以下目的:最终端的国外消费者在采购产品的时候,可以根据产品外包装上的条码,通过INTERNET浏览器,深入了解该产品原料的具体细节,包括种子的获得、种植基地、农药的施放时间以及工厂采购时间、加工过程、各种辅料的使用、产品检验及检验设备标准等一整套信息。这套系统包含信息比较丰富,不仅涉及了产品加工过程管理,还对原料提供环节也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这相当于对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同时还要在ERP系统中提取相关的制造加工环节的信息,最终还要加上相关的检验检测单据信息。
(4)自主研发软件系统:甲公司根据不同部门的需要而自主开发的项目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包括CS版以及BS网络版)、出口贸易管理系统、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供销公司网络办公系统、子公司网络办公系统以及产品质量追踪系统已全部投入使用。目前尚有数个新项目正在调研及开发中,很快又会有新系统投入使用。
(5)与国家商检局合作项目:国家商检局根据信息化建设方向,选择了与甲公司进行合作,作为全国3大试点之一(食品行业唯一)来实现电子报检、电子报关系统。目前众多出口企业使用的电子报关系统即是该系统的前身。未来开发的系统能够直接收集企业相关报关、报检数据,还可以同步获取政府对进出口产品的检验检疫要求,并按照要求对企业产品进行合格评定。该系统将原来的人工报送进行电子化、信息化,减少了报关报检的繁琐步骤,提高了报关报检效率,同时可以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处理,极大的降低了因为个人失误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乙公司的经营时间、现有规模等条件都与甲公司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如此,企业领导还是对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较大支持。乙公司已采购了部分网络硬件设施,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乙公司的主页上,可以了解公司概况、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产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还可以办理网上订购业务,同时为了方便外国客户,乙公司也建立了英语网页。
丙公司在当地出口企业中曾经小有名气,经营时间、现有规模等条件与乙公司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并不景气,营业额和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信息化建设方面,企业领导重视不足,投入不大。每个办公室平均有一台个人计算机用于日常文本处理工作,公司没有自己的网站。在百度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只在其他公司的网络平台上发布过简短产品信息。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甲公司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程度。大量部门和个人采用了信息技术,并尝试在新领域中引入信息技术参与管理。但是甲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并不是很长,示范效应大于对效率的追求,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基本处于信息技术传播阶段;丙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主要体现在事务性工作中,应该处于信息技术引入阶段;乙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甲、丙两公司之间,基本处于引入阶段向传播阶段的过渡时期。
3.4.3 实证结果
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可知,信息技术提升我国蔬菜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作用于采购、库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等五个环节,进而得出测算信息技术提升蔬菜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公式:
F=∑5r=1WrFr
其中:Wr为各环节指标权值;
Fr为各环节指标得分,需根据具体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状况打分获得。
计算可知,甲公司在采购、库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五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得分分别为12分、6分、5分、10分、15分,代入公式F=∑5r=1WrFr,可知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为:
F1=0.234×12+0.170×6+0.170×5+0.205×10+0.238×15=10.30
乙公司在采购、库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五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得分分别为5分、4分、5分、5分、15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为:
F2=0.234×5+0.170×4+0.170×5+0.205×5+0.238×15=7.295
丙公司在采购、库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五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得分分别为5分、4分、5分、5分、8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为:
F3=0.234×5+0.170×4+0.170×5+0.205×5+0.238×8=5.629
被调查企业的在采购、库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五个环节信息技术平均应用状况得分分别为3.41分、4.12分、5.21分、4.26分、10.56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为:
Fave=0.234×3.41分+0.170×4.12+0.170×5.21+0.205×4.26+0.238×10.56=5.77
即F1>;F2>;Fave>;F3
由上述计算可知,与被调查企业的平均水平比较,甲公司和乙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相对较好,信息技术对这两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也比较明显,而对丙公司的影响则不明显。被调查企业在采购、库存、运输、生产/加工四个环节信息技术平均应用状况较差,销售环节应用状况较好。
信息技术对甲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要明显大于乙公司,主要差别表现在采购和生产/加工环节。两者在销售领域都使用了多种信息技术,因此差别不明显,但对多数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企业,该环节的影响差异比较大。以下通过对比分析,将进一步探讨信息技术对我国蔬菜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甲公司绩效的影响
(1)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规范了集团的基础管理工作,使企业管理扁平化。通过对物流管理的理顺、集团供应部与各分厂供销科的合并、营销物流中心与车间保管员的岗位整合等重组活动,集团的物流二级管理扁平化为一级管理。
以前甲公司管理部门的信息是通过层层汇总报表的形式进行传递的,领导每天需处理一大批各部门上报的各种报表。大量应用信息技术后,各部门通过局域网发布信息、报表,各级部门可以按不同的权限查询相关的汇总报表和基础报表,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一致性和透明化。
企业信息直观可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依靠系统提供的各种直观分析报表,管理者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如根据IQC(进料检验及供货商评分系统Icomming Quality Control)每日的来货质量检查报表,系统能够自动分析评估每个供应商来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合格率等,采购部在评估供应商时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提高了管理透明度,减少了沟通时间。传统的管理方式,部门主管很难全面、清楚的了解整个部门各项具体工作的完成进度。实施ERP之后,甲公司的部门主管每天只要打开电脑就能了解到各项工作的进展和执行情况。如“进料检验状况查询”功能,能查到每次来货在初收、IQC检验、货品入库和更新库存等各个流程的完成情况。
加强了各部门以及各企业间的协同。ERP系统强调的是整体协调,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或者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是紧密相连的链条上的一环,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体都会受影响。现在甲公司各部门都会及时主动地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出现问题的部门。如原料规格不符时,生产部门和货仓就会在第一时间通知采购部,采购部会在半小时内解决问题。
(2)对企业效应的影响
管理规模经济性效应。实施ERP后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促进企业管理的集成化、一体化和规模化,扩大每个管理层次的规模,降低边际管理成本。如e-HR系统利用软件处理大量的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减少了很多重复劳动;在线的职务说明书不断完善,为每一岗位提供了系统的工作方法;招聘、培训、考核等均可在网上协同进行,免除了旅费等开支。
差异化经济性效应。甲公司MRP等计划、控制和通信的信息技术工具,使得市场销售和生产制造部门有效的相互配合,从而缩短生产提前期,迅速响应客户需求,为企业在非价格竞争方面占据优势提供可能性。
时效经济性效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信息流流通速度又缩短了物理流通环节,甲企业通过抢先利用机遇,降低流通成本,赢得了竞争优势。
决策效应。通过实施ERP后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甲公司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提高公司决策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信息流的控制为该公司改进经营和优化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素质效应。例如e-HR系统的建立为甲公司开展职业指导和培训提供了良好平台。由于食品企业员工受教育水平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日益提高。
合作效应。日益严峻的出口竞争要求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而对非核心业务通过供应链外包策略等与其它企业协作的形式完成。甲公司围绕蔬菜出口业务拥有多家子公司和合作伙伴,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好的满足了企业合作的需要。即使分布在不同地区,企业之间也可以以极低成本无障碍沟通。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大量信息技术的使用为甲公司带来如下直接效果:①客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访问甲公司网站获得相关信息;②甲公司能够对各种销售活动进行跟踪,对客户的需求动向和偏好进行分析;③甲公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成本、利润、生产率等信息,并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对产品、职能、网点等进行适时调整。
(3)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成本优势。信息技术有效的为甲公司降低了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可以剔除供应链流程中的多余步骤,使流程简单化、高效化;二是通过利用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企业资源规划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信息流的精确性,消除信息扭曲现象,减少因信息交换不充分带来的重复与浪费;三是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实现物流通畅,避免不必要的库存成本和损耗。
市场优势。信息技术为甲企业带来的范围效应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管理。企业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使企业总体管理成本分摊到各个管理环节和流程中,有力的扩大了企业的最优边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甲公司的销售市场已覆盖国内各地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不但实现企业内部的高效管理,还与大量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
差异化优势。由于完善的网络体系建设和较为广泛的市场范围,甲公司已经可以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异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多品种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于被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替代的“独特”的产品服务体系。
组织优势。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加之实施ERP系统后组织结构的改进,目前甲公司已经建立起比较明晰、健全的组织结构,而且在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及时流畅,战略变化可以迅速得到组织各部门的响应,没有出现战略前导性和结构滞后性的矛盾。
技术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甲公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优势。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让研发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最新动态并迅速做出反应。如2004年出现的“苏丹红”事件,对许多蔬菜出口企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而甲公司早在2003年就从日本市场了解到苏丹红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关对策,结果不但没有遭受不良影响还迅速扩大了出口份额。
(4)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调研过程中企业负责人介绍,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实施ERP系统后,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物流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设计能力均有较大的改进,尤其是战略管理和物流管理两个方面效果比较明显。由于企业地处农村地区,员工素质普遍不高,企业战略实施及物流成本问题曾一直困扰公司高层,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为企业解决了这些难题。下一步,公司将围绕“如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做大出口市场”这一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二、信息技术对乙公司绩效的影响
(1)对企业效率的影响
减少企业内部的事务性工作。各部门所有资料录入一次后即可利用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料统计分析功能,得到分析和计算结果,减少了重复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乙公司的采购部现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可望精简人员30%左右,而部门主管也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专注于部门内部管理和供应链控制。
与客户、供应商沟通及时便利。在乙公司的主页上,可以了解公司概况、公司生产基地、主要产品、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还可以办理网上订购业务,同时为了方便外国客户,乙公司也建立了英语网页。目前,乙公司的很多业务往来,尤其是国外业务联系大都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既节约时间又方便快捷。
(2)对企业效应的影响
时效经济性效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信息流通速度又缩短了物理流通环节,乙企业可以通过抢先利用机遇,降低流通成本,赢得了竞争优势。
合作效应。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好的开发了乙公司的潜在客户群,尤其是国外的进口商,满足了企业合作的需要。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借助信息技术,客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访问乙公司网站,获得相关信息并实行在线订货。
(3)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成本优势。信息技术为乙公司节省了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如在库存、财务等部门使用的单机版软件,为企业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和人力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采用无纸化办公,大量文件资料的存储、管理在计算机上进行,节省了办公费用。
市场优势。企业网站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为企业打开了一扇面向全球市场的虚拟窗口。乙公司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亚洲多个国家,并在互联网上与欧洲、中东等地的客户进行了洽谈。
(4)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与甲公司比较而言,乙公司属于成长良好的中小型公司,财务状况仍是公司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很难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尽管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可以对该公司的物流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信息技术对丙公司绩效的影响
在调研时企业管理人员证实,由于目前丙公司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很低,还没有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明显影响。
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
效率集团的物流二级管理扁平化为一级管理;
供应商来货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合格率由人工计算变为系统自动评估;
因原料规格产生的问题无需部门间扯皮,采购部会半小时内可以解决。
采购部在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可精简人员30%左右;
企业文字工作基本由电脑代替记录整理;
增加了网上销售途径,可直接与国外客户联系。
e-HR系统对2万多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降低规模扩张成本;
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信息及时掌握;
十二家分公司,几百个销售网点高效沟通、合作。
大量库存管理工作已减为两名熟悉电脑操作的工人负责;
扩大了企业的合作范围,产品已出口十多个国家;
通过网络可实现24小时在线订货。
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均不同程度降低;
销售市场已覆盖全国并出口到近二十个国家;
400多个品种,年产量15万吨,70%以上出口;
获得国内、日本、欧洲、美国多家权威机构食品安全认证。
库存、财务部门节省了大量工作时间和人力成本;
无纸化办公减少了办公费用;
网上宣传降低了营销成本;
已建立稳定的出口渠道,产品80%以上出口。
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能力提升较大;
物流管理能力提升较大;
组织设计能力提升较大;
市场营销能力效果一般。
战略管理能力变化不大;
物流管理能力提升较大;
组织设计能力变化不大;
市场营销能力提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