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探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利用竞争战略分析框架所作的论述最有代表性。波特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增大了价值链的信息密度,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内容;改变了产业结构,酝酿着新的业务;日益成为企业营造降低成本、扩大差异和改变竞争范围这些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J。亚尼斯,本可斯和迈克尔。E。曲西提(Yanis Benkers and Michael tricy)出信息技术主要在以下两方面支持企业的竞争力:第一,议价能力;第二,较高的效率。而前者又有三种实现途径,分别是搜寻成本、产品的独特性、转移成本;后者由两个因素决定,分别是企业内的经营效率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效率。
谢康(1999)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企业信息化竞争优势形成机制并构建了机制模型。他认为信息技术的外溢效应和企业可变内在竞争要素的互动影响改变了企业内在竞争要素的结构和形式,构成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将这些外溢效用作为竞争要素加以综合利用,逐渐融合成有别于其他与之竞争企业的差异性或者特征模式;这种模式被消费者接受而改变了企业外在竞争要素的构成和形式,最终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这类竞争优势可以分为成本型、差异型、目标集聚型和无边界扩张型四种形式。
陈巍(2002)认为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或者说可能性,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及其结合所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可能性表现在可能产生的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两大类效应上,并逐一分析了经济性效应与非经济性效应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现有研究中经常见到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互混用的现象,这种概念与逻辑上的含混容易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2)现有研究没有建立一个清晰的表达信息技术与企业经营效率、效应、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论框架;(3)由于时间的推移,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的研究已经不适应企业目前的状况。因此,本书将以现有研究为基础,结合农业企业的特征,构建信息技术提升我国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逻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