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盐城市盐城公园内的烈士陵园中,最上首有一对圆形的墓冢,这两座墓中安葬的一位是盐城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革命教育家、全国著名烈士赵敬之;一位是被誉为“一代抗日英雄名将”、“断头将军”的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第四纵队司令陈中柱将军。
为什么这两位不同政党的人物的墓紧挨着,一般大小,又合用一块广场呢?这当中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陈中柱和赵敬之是同乡同窗,是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1924年,他们读中学时就品学兼优,正直爱国,在国民党老党员陈为轩先生的培养教育下,兄弟俩同时参加了国民党。1927年初,他们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在家乡发动革命,扩大北伐军的影响。1927年7月,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陈中柱考入国民党江苏省警官学校。1928年8月,赵敬之从南通省立七中毕业后,考入了由中共地下党主办的上海劳动大学。1930年,他成为中共党员。从此,两位同乡、同窗、同甘共苦的兄弟,在历史的十字街头,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一个继续为国民党员,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骨干;一个是中共地下党员,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即使这样,他们之间的往来仍然不断,也未影响俩人的情谊。陈中柱并没有因为身份不同而轻视义弟,相反却经常向义弟提供帮助;赵敬之也没有因为义兄是自己的“政敌”而疏远他、厌弃他,反而借助义兄的关系开展工作。1933年赵敬之受党的派遣,在陈中柱的关照下,考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政训班学习。
“九·一八”事变,在日寇的侵华行径面前,兄弟二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联袂请缨,共赴华北抗日前线,杀敌保国。他们互相支援,浴血奋战。在台儿庄西面的大洞山战役中,赵敬之听到大洞山处义兄被围,冒死连夜赶赴大洞山,没见到义兄的面他悲痛欲绝,几不欲生。在盐城西乡洪桥,兄弟俩又见面了。经过这场血与火的离别而再次相见,俩人分外亲热。赵敬之经地下党组织的同意,帮助扩充了陈中柱队伍的实力、装备,使其成为一支有力的抗日武装。
1939年,赵敬之和几个地下党员创办了“盐城县第一中学学生补习团”,直接为新四军培养和输送骨干。一次,因学生行动不慎泄露了秘密,被国民党县党部发现,赵敬之被捕。在酷刑下,赵敬之坚贞不屈,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
赵夫人携幼女哭诉,找到陈中柱,陈中柱气得浓眉怒竖,向抓赵敬之的人说明赵是他的义弟,输送的青年是来投奔他的部队的。县党部顾虑到陈中柱是中统头目,不敢得罪,只好将赵敬之释放,并礼送到泰州。
获释后,赵敬之住进陈中柱家中治伤、休养,兄弟俩经常促膝谈心,赵敬之还根据陈毅的指示,帮助陈中柱整肃了政训处,清除了日伪分子,成立了政治工作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鼓舞士兵的斗志。陈中柱挽留义弟帮他带兵。并委以重任。但因为赵敬之接到了陈毅的秘密通知,他谢绝了义兄的一片盛情,借口回乡看望老母,返回盐城。
1940年,在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浪潮中,有人拉陈中柱同流合污,陈中柱拒绝了,于是他便成为日伪军的眼中钉,处境十分险恶。他率四纵队孤军奋战百余日,弹尽粮绝。在这种情况下,陈中柱想起陈毅的嘱咐,率部向新四军驻地靠拢,准备起义。就在他转战到兴化水网地带时,突遭日伪军五路截击、包围。陈中柱一面激战一面派人与新四军联系。陈毅得知陈中柱的情况,当即派赵敬之率一个加强营火速出击,援助陈中柱突围。1941年6月7日,当新四军增援部队强渡到第六道河时,遇到了冲出包围的陈部残兵,才得知陈司令已经壮烈殉国了。
日军为了邀功,残暴地将陈中柱的头割下来送到泰州的日军步将那里,陈夫人闻讯后带着幼女毫无畏惧地闯入日军司令部,索取丈夫的首级。日军司令深为她的果敢行为震惊,捧交了陈中柱的首级。陈夫人将丈夫尸体缝合好,安葬在泰州城下。
1947年夏天,党派赵敬之建立苏皖边区第五行政区高级专科学校。8月2日下午,在赵敬之穿越串场河敌人封锁线时,被国民党便衣队发现,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纵身跳入河中向对岸游去。敌人以排枪向他射击,击中了他的头部,赵敬之壮烈牺牲在串场河中。
40个春秋过去了,1986年10月,盐城市政府将赵敬之烈士的陵墓从串场河畔迁入盐城公园的烈士陵园,同时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
这时,已旅居国外的陈夫人得知丈夫义弟迁灵的消息,马上飞越重洋,回到祖国,向赵敬之的陵墓敬献了鲜花,然后向政府提出申请:追认陈中柱将军为烈士;为纪念丈夫及其义弟的生死之交,将陈将军的陵墓也迁到烈士陵园中,让兄弟俩永远相伴。1986年,政府批准了陈夫人的请求,两位生死结盟的兄弟,两位为民族献身的英杰,两个中华民族的忠魂,相陪相伴,同被人们祭奠,共为人民敬仰。
朋友有难应该伸出友谊之手来帮助他,这样友谊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