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考古发现探秘(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2100000006

第6章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又称《吴孙子兵法》,曾为中外人士举为兵书之鼻祖,相传为春秋吴将孙武所撰。在中国古代,它是军事家必读的经典兵法著作,在宋代官定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中被列首位。凡从军行武者,必熟读《孙子》,考试合格,才能被授武职。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中对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孙子兵法》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孙子》传入西方,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说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后,得见此书,击节而叹,悔未早读,否则或能免遭失败。今日的日本、西方企业家,甚至有用《孙子》经营工商企业者,亦每每获奏奇功。然而《孙子》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却有一番争论。

《史记》的记载是真实的吗

战国《商君书》、《韩非子》等都提到过“孙吴之书”,指的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并未说明作者即是孙武。汉代司马迁《史记孙武列传》才正式记录了孙武的事迹,肯定地说《孙子》十三篇为孙武所著,说孙武以此十三篇兵法进谒吴王,协助其整军经武,富国强兵,西伐强楚,北威齐晋,争霸中原。《史记》之说一出,千年之间,无人怀疑。然而自宋代开始,疑问出现了:《孙子》真是孙武撰著的吗?历史上是否真有孙武其人?首创此说的有宋人陈振孙、叶适,清人姚际恒亦赞同其说,定《孙子》为伪书。但是,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陈振孙、叶适的怀疑论,如明代宋濂的《诸子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的撰者等,这些意见认为:太史公是严肃认真的史家,其记事立言,翔实可靠,本传中所叙孙武、孙膑事明明白白。《汉书艺文志》载古兵法有《膑孙子》(孙膑)和《吴孙子》(孙武),区别清楚,本为两人,实无可疑。

孙武与其门徒合撰说

还有一种意见,主张《孙子》是由孙武与其门徒们共同撰著的。这种意见认为,《孙子》的主要思想体系肯定是属于孙武的,其成书过程大体是这样:当孙武、伍子胥佐助阖闾成就事业后,伍子胥被排挤,孙武遂见机引退总结战争经验,整理成系统的军事理论,然后讲学授徒,传授军事学术。其门徒耳受笔录,世代相传,最后在春秋战国期间逐渐地形成了这部丰富的、有比较完整的体系的兵法著作。其间文字虽会有所增删,但未改变孙武核心思想。因此《孙子》被视为孙武所撰,也未为不可。

总之,要彻底解开《孙子》作者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和研究。

延伸阅读

《孙子兵法》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是出兵前在庙堂上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制订作战计划。《作战》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虚实》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