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63

第63章 诗词中的浪漫七夕

历代文人墨客,根据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截取与自己心境相同的一点写进诗文,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文人墨客,都在吟咏七夕牛郎会织女,可以看出,在中国,七夕是男女相会的美丽浪漫的情人节。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了牛女二星的诗歌:“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上有条银河,像镜子一样发出光亮。三只角的织女星,一天来回移动七次。虽然来回移动七次,却织不出好花样的布锦。看牵牛星闪闪发光,却不能用来驾车。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汉代时,牛女二星已经完全人格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有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写出了织女不向玉帝屈服,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经受折磨时的痛苦。作者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间别离之感。而唐代诗人元缜则是借《决绝词》表达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无比羡慕:“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

而最为脍炙人口的绝唱,当推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词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中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即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又何必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呢?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明人沈际飞评曰:“(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谓情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这种不俗的爱情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同类作品。

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古代妇女形成了乞巧之俗,她们都要在这天晚上向织造云锦的巧手织女“乞巧”,请求织女赐给她们智慧和灵巧。诗人们也用诗歌记录了当时的乞巧景象。如权德舆《七夕》:“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林杰《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千万条”等句。而在宫廷中,节日气氛更加热烈,要以织锦装成高达百尺的“楼殿”,上容数十名宫嫔,称“乞巧楼”。王建《宫词》里就有“每年宫里穿针线,敕赐诸亲乞巧楼”之句,描绘了宫女们手中各持宫中特制的九孔针,以五色丝线对月穿针的情形。

古人过七夕,也很重视意境。如清代姚燮在舟中度七夕,诗云:“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诗人在如此美妙的意境中过七夕,自然多了几分情趣,多了几分飘逸。

延伸阅读

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

秦观,字少游,诗词名家,元丰年间进士。他的妻子苏小妹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之妹,人极聪慧。

传说当年秦观娶苏小妹为妻时,苏小妹出了三个难题,答对了方准他入洞房。前两题是猜诗谜和赋诗,秦观略不凝思,一挥而就。

到了第三题,苏小妹出了个对联的上联。秦观自五六岁便会对句,岂会被难倒。但仔细看上联写着“闭门推出窗前月”,便有点傻眼。此联看似平常,实则出得很巧妙。秦观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已交三更,仍对不上,更加着急。却说苏此时尚未曾睡,望见秦观在庭院团团步,口里只管念“闭门推出窗前月”。苏急切思之,亦未有好对。忽见秦观走到一个盛满水的花缸前,他灵机一动,心中有了数,远远往缸中投进一块瓦片,水溅到秦观脸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动。秦观当下晓悟,提笔写下“投石冲开水底天”,终于破了第三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