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节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900000013

第13章 除夕贴“福”祈祥

“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也有的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之意。

除夕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传说,民间贴“福”字之风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之后,姜太公的丑陋、粗俗的老婆也来讨要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倒贴“福”的传说

中国民间有倒贴“福”字的传统,传说起源于清代的恭亲王府。有一年除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丁目不识丁,竟将“福”字头朝下贴上。恭亲王的福晋十分气恼,要鞭罚这个家丁。但是大管家这个人十分能言善辩,只见他马上跪倒陈述:“奴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庆之兆。”恭亲王一听也觉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到有这种招式呢!”于是福晋转怒为喜,赏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从此,倒贴“福”开始流传至民间。

此外,据民间传说,倒贴“福”字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有一年除夕朱元璋打算用“福”字作为暗记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了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除夕之日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但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本已十分恼火,后来发现倒贴“福”字的人家,终于忍无可忍,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民间便将形成了“福”字倒贴的传统。

“福”字的艺术化

中国的“福”字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上,即已有不同结构的“福”字。此后随着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书法越来越多,越来越艺术化,后人集书的《百福图》、《千福图》则集中了“福”字的各种写法,让人美不胜收。“福”字不仅是人们祈求平安、吉祥的物品,而且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福“字艺术化的另一种形态是剪纸。古人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已无存世,但现代的精品却非常多。如“牡丹捧福”、“金鱼多福”等等,都非常具有艺术性。

除了写在纸上、剪于纸间的“福”字之外,“福”字也用在一些建筑上。旧时北方有的人家在影壁上书刻大型福字时,将其偏旁“示”变形成狗头,名叫“狗头福”,以取狗、勾谐音,寓意把福勾到家里。浙江绍兴一带民房,尤其是农村的住家,旧时人们特别喜欢在两侧山墙上角写上大大的“福”字,白墙黑字,远远望去格外醒目。有的则把整个山墙用烟煤和胶水涂成黑色,留出白色“福”字,显得更为突出。这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风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延伸阅读

康熙的“福”字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是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流传最少的,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据说康熙一生流传下来的就剩三个字:“无为”、“福”。至于这个“福”字,还有一段佳话。传说康熙大帝年幼丧母,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然而正当康熙盛世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于笔锋,创造了震烁古今的“福寿”联体字,然后征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块大青石上,并将这个“福”字碑送往祈年殿拜祭天神。为示孝心,之后孝庄皇太后身体奇迹般康复,于是康熙大帝就将“福”字碑请回宫中供奉在佛阁。乾隆继位后,又将“天下第一福”赐给自己的宠臣和,和命人运来几千块太湖石,在自己的府后花园砌成一条巨龙,这条龙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龙脉上,他将“天下第一福”藏在龙穴之中悉心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