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700000001

第1章 传统居家风水学

居家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居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中国传统易学文化的产生、发展而一起产生、发展,是中国先民出于优选生存环境的客观需求而发现、认识、创造的一种学问。

在中国的历史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对居家风水学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难以比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风水已不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风水同中国武术、中医、中餐、中国年一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已成为全球环境考察的一种勘测手段。

何为风水

风水是相地术的俗称,又叫相宅、堪舆。古人认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就是是勘天舆地,即勘察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对人的影响,同时选择地上适宜人生存居住的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也就是风水经典篇目《青囊经》上“天光下临,地德上载”和“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的论述。晋代郭璞著《葬书》将堪天舆地进一步具体化了,提出堪舆主要就是寻找生气,找出形止气蓄之地,标志性因素主要有两个,即“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从此堪天舆地之学就以得水藏风两个要素为代表,而简称为风水学、风水术了。

风水的渊源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规律没有理性上的认知,但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必须选择气候和水适合生存的地方居住。这是一种出于本能的适应性选择,在选择过程中古人在有意无意中孕育了风水学。

早期的风水活动相对简单,主要是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看活人的房子,另一方面是看死人墓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阴阳宅。《书召诰序》中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周成王为了巩固对东方殷故土的统治,要把都城从丰迁到洛邑,先要叫召公去看那儿的“风水”好不好。这一时期,相宅没有什么禁忌,也没有那么多的迷信色彩。

到了汉代,风水学就有了较大发展。司马迁《史记》中就有相关记载,汉武帝聚会占家,问某人可娶否,堪舆家说不可。此时的堪舆家精通天文地理,相地术也称为“形法”。在汉代还出现了《图宅术》、《堪舆金匮》、《宫室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这个时期,风水也有了它最初的名字“堪舆”,也有了以堪舆为职业的人。

风水学发展到魏晋时期,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一代风水大师。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

到了唐朝时,风水得到了极大地普及,从敦煌莫高窟文献中的《宅经》、《阴阳书》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区。这时也涌现了一批风水名家,如张说、司马头陀、杨筠松等。杨筠松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江西一带广授弟子,弟子盈门,反响极大,他对风水学起到了全面推广的作用。

明清两朝时,有关风水的书籍已经很多,人们对各类风水书集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努力研究,使得风水学在理论上已经很完善。风水师活动范围已扩展到城乡民宅的各个角落,风水活动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直到现在,风水学依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延伸阅读

风水宗师杨筠松

杨筠松(834-900),名益,字叔茂,号筠松,窦州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家,形势派风水学代表。杨筠松少年时期就聪慧过人,二十岁经科举进入朝廷当官,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务,即宫廷建筑及重要寺庙的规划布局,负责观察天象,主持皇族祭祀。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著有《青囊奥义》、《天玉经》、《玉尺经》、《画夹图》、《望龙经》。杨筠松徒弟众多,因多在江西,从而形成了“江西派”。他的徒弟曾文迪及再传弟子宋代的廖璃、蔡元定都是有名的形势派风水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