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600000024

第24章 酒令的源起和发展

酒令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变成增加饮酒乐趣的游戏。酒令在不断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不断的被丰富,它反映出的趣味也逐渐分化为雅和俗两类。

酒令起源于西周,最初它并非助酒兴的游戏,而是一种礼制。后来,因为“礼崩乐坏”,酒令才逐渐变化成取乐的游戏。

酒令萌生于西周,而这个词却诞生于春秋初期,据汉初的《韩诗外传》载:

齐桓公置酒令日:“后者罚一经程(一种饮酒器)!”管仲后,当饮一经程,而弃其半日:“兴其弃身,不宁弃酒乎。”

这段话已经表明春秋初年,已经有了酒令的名称。到了战国初期,酒令由原来的节制饮酒转变为劝酒的性质,酒礼的内容也逐渐变革和发展。后来,酒令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一种手段。在晋朝的时候,权倾朝野富比天子的石崇在他的金谷别墅中宴客,他要求客人即席赋诗,而且规定“或不解者,罚酒三斗”,从这个时候开始,以诗为令进行罚酒的酒令就正式产生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民俗中发掘出来的别有风情的酒令——曲水流觞令。所谓“曲水流觞”,就是选择一个风雅静僻的地方,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水的弯曲的溪水边,一个人把置盛满酒的杯子放在上流的水中,使它顺流而下,酒杯停在那个人面前,他就即取而饮之,并且要作出诗来。魏晋时的文人雅士喜袭古风,他们喜好老庄清淡之说,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在山间谈玄论道。

到了南北朝时期,除了“流觞曲水”此种酒令外,逐渐演化出了吟诗应和的酒令。文人墨客十分喜爱这种酒令,它在当时也流行较盛。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吟诗迟出者受罚,已成风气。到了唐朝,“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胜饮篇》中有:

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有名,通吁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

唐代的酒令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当时较盛行为“藏钩”“射覆”等。“藏钩”也称“送钩”,它简便易行,即一个人把“钩”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对方猜度,如果对方猜错了,那么就要罚酒。进行“射覆”的时候,先要“分曹”即先分队,然后先让一方在器皿下暗藏一个东西,让另一方猜。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很喜欢这个酒令,他在诗中写道: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到了宋代,酒令由雅趋俗,俗中见雅,它比唐代酒令有了更广泛的基础。这时候最常见的酒令有掷骰、射覆、酒筹、酒牌、文字令,此外还有击鼓传花、手势令、旗幡令、小酒令等等。到了元代,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酒令从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上,逐渐的普及到民间和百姓之家。明清时代,酒令进入颠峰状态,其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代酒令所不能比的。这时候人物、花草虫鱼、经史典故、风俗习惯、时令节气、唐诗宋词等都被应用到了酒令中。这时候的酒令也向着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有关的著述也很多。明清两朝最流行的酒令,当推拧酒令儿,此酒令就是旋转不倒翁,先拧着它旋转,待停下后,不倒翁的脸朝着谁,就罚谁饮酒,明清时期行令气氛很宽松,行酒令只为劝酒,饮酒只是为了取乐。

延伸阅读

徐渭巧行酒令

明代大文学家徐渭和六位朋友喝酒,六友事先商量好捉弄他。甲友说:“喝酒要行酒令,我作令官。今天的酒令是,各人说一个典故,要和桌上的菜有关。”接着,他就出了一个酒令:“姜太公钓鱼。”说完,把鱼肉端走了。

乙友说:“时迁偷鸡。”说完,把鸡肉端走了。

丙友说:“张飞卖肉。”说完,把猪肉端走了。

丁友说:“苏武牧羊。”说完,把羊肉端走了。

戊友说:“朱元

盗牛。”说完,把牛肉走了。

己友说:“刘备种菜。”说完,把最后一盘青菜也端走了。

徐渭看看六人,不动声色,低声道:“秦始皇并六国。”伸手把六碗菜全部揽了过来。六人大笑,齐道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