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600000017

第17章 晶莹剔透的玉制酒器

玉器最早出现于舜帝时代,在唐宋时期形成一个高潮,玉制酒器也成为酒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玉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在中国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舜帝祀宗庙时,就使用了玉器,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玉酒器了。商周时期以新疆玉材制成的玉器,逐步主导了中国玉酒器。《周礼》中提到了不少玉酒器,如“玉瓒”等。现今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酒器,有玉盏、玉耳杯等。

玉酒器的传承

秦汉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器具是东汉夔凤玉卮。卮是一种酒器,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羽赐樊哙酒,用的便是卮。《汉书高帝纪》中写到:

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

东汉应劭在他的著作写:

卮,饮酒礼器也。

东汉夔凤玉卮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制成,局部有褐色和紫红色浸蚀。卮身呈圆筒形,配圆形隆顶盖,卮身通体以勾连云纹为锦地,锦地上隐起变形的夔凤纹三组。唐代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的就是这种酒杯,工艺精湛的夜光杯因诗得名,流芳后世。直到今天,祁连山下的甘肃酒泉仍然生产夜光杯,并成为河西走廊的品牌纪念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趣的酒文化现象。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等诗句,都是赞美酒和玉酒器的千古名句。

到了宋代,制玉技术更加精湛,玉酒器也相当精美。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笼》中提到“宋人制玉,发古之巧,形后之拙,无奈宋人焉。”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清河郡王张俊向高宗进奉的42件玉器中,就有玉枝梗瓜杯、玉瓜杯等玉酒器。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玉器工艺的鼎盛时期,玉酒器自然也雄踞这三个朝代。现今存放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玉翁亭内的“渎山大玉海”,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玉制大酒瓮。

玉与其他材质结合的酒器

单纯的玉质酒器是酒器的一大源流,还有几种材质被综合运用后制作成的酒器,如金托玉爵。这个酒器由金托、玉爵组成,金托呈浅盘状,中央凸起一树墩形爵座,顶设三孔,玉爵之三足刚好插入其中。金托盘的口沿上刻有云朵纹,并且等距离嵌有红、蓝宝石各六枚,托盘底部为沙地,浮雕花纹,主饰为二龙戏珠,龙首之间为火焰宝珠和云朵,龙尾之间是海水江崖,镶嵌有红蓝宝石各四枚。玉爵用新疆和田玉制成,形状似商周时期的青铜爵。爵把被雕成爬龙状,龙屈身弓背,后爪蹬爵腹,前爪攀爵口,龙腹与爵身之间的空隙可容插入一手指。爵流和爵尾的外壁各雕一正面龙,龙的前爪上各托一字,流部的是万,尾部的是寿,寓意万寿无疆,两龙之间刻有四合如意云纹,三条爵足的根部各刻一如意云纹,爵座的外表錾刻怪石险峰,其上点缀红、蓝宝石各三枚。

至于石酒器,更是稀罕少见。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以奇为美,以奇石制成酒器,往往是文人墨客的专利品。开元年年间,唐代“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登岘山时,发现窦奇石,形如洼陷,用以制成酒尊,一时被文人们传为美谈,流传甚广。

延伸阅读

渎山大玉海

山大玉海为传世品,旧称玉瓮,是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收藏的一件元代巨型酒器,系用一整块黑质白章的大玉石精雕细琢而成。口长182厘米、宽135厘米、腹深55厘米、重6500千克,口呈椭圆形,周身雕刻波涛汹涌的大海,浪涛翻滚,涡激流,气势磅

。在海涛之中,又有龙、猪、马、鹿、犀、螺等神异化动物游戏其间,海龙下身隐于水中,上身探出水面,张牙舞爪,戏弄面前瑞云承托的宝珠。猪、马、犀、鹿等动物遍体生鳞,使人联想到神话里龙宫中的兽形神怪和虾兵蟹将。可以说,这是一幅活生生的龙宫世界的景象。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器不仅形体巨大,气度不凡,而且雕工极精,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匠心独运,技艺高超。更为可贵的是,大玉海的腹内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诗三首及序文,概括了这件巨型酒器的形状、花纹和来历。序文说:“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曾置万岁山广寒殿内,后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人作菜瓮……命以千金易之,仍置承光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