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婚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姻。古人认为,交换婚不仅可以维护家族血统的纯正,家族还可以通过世代换亲的手段获取政治利益。
交换婚是这样一种婚姻形态:即甲氏族的男子以其姊妹换取乙氏族的姊妹为妻;同理,乙氏族男子以其姊妹换取甲氏族的姊妹为妻。
《国语
晋四语》里记述:“昔少典于有
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表明,黄帝所属的姬氏族与与炎帝所属的姜氏族很可能在远古时代曾处于一个胞族中,此后又分裂为两族,同时代进行交换式的通婚,成为了互婚集团。姬姓是周朝的创立者,并奉后稷为祖先,后稷的母亲就是姜。从此以后,历代周王多立姜姓女子为王后,鲁、晋、卫、郑、蔡、曹等由姬姓衍生出的国家,也多以姜氏为夫人,而齐、吕、许、申、纪等由姜氏衍生出的国家,也多以姬姓为夫人。
交换婚出现的原因
对于有权势的贵族家庭来说,换婚这种婚姻形式能够更好地把具有同一政治背景的家族联系到一起,以便为自己获得政治利益,这样也维护了贵族血统的纯洁。例如,隋唐时期山东士族崔、卢、郑、王世代维持着环状的婚姻关系。《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让她嫁给张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出于考虑到这种交换婚产生的影响,如果崔家不把崔莺莺嫁给郑经,那么崔家的欢郎也就没有办法娶到卢家或者王家的女儿为妻了。处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崔母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大加阻挠,横加干涉也就不足为奇了。
“换亲”风俗在民间盛行的原因不仅仅是人们想借这种方式“亲上加亲”,更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对于家境都处于贫寒状态下的人家来说,“换婚”可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双方家庭都可以省掉一笔彩礼钱。
交换婚的表现形式
交换婚的婚俗发展到汉代,表现为两个家族的互婚,东汉自明帝、章帝后各朝都与当朝文臣世代通婚。这种交换婚还表现在家族之间的个体上,主要有姑舅表婚。姑舅表婚,指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依靠亲族感情和继承关系为依据。通常表现为:舅舅家娶外甥女作媳妇当作是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补偿。舅舅的儿子娶姑妈家的女儿有一种优先权。姑舅表婚按照传统的伦理观念,被认为是“亲上家亲”,但是,这种婚俗是比较落后的婚俗。它不仅仅导致了男女得不到真正的爱情而产生悲剧,也严重危害了子孙后代的健康和人类的繁衍。
除了以上贵族统治阶级世代联姻和姑舅表婚两种形式之外,我国民间还流行着交换婚的另一种形式——“换亲”,表现为两个男子交换姐妹,各自以对方的姐妹为妻。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棉花换纱”的说法,这就属于交换婚的一种类型。“棉花换纱”首要条件是你方嫁给我方一个女儿作媳妇,我方也同样嫁给你方一个女儿做媳妇。这种婚姻的出现,除了家境贫寒无法支付彩礼这种因素外,也有出于自家儿子身体条件差,有某些缺陷,无法结婚等因素的考虑。父母为了避免自己儿子取不到媳妇,就采取“姑娘换小子,两家都省事”的互惠互利方式解决孩子的婚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婚姻当事男女双方都是被动的,即使不愿意嫁到男方,在父母的强大压力和兄弟不能娶到妻子的家庭困境中,女性往往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权利和追求,违心的与男方联姻,这种婚姻很少能得到幸福。
延伸阅读
王羲之“东床坦腹”传佳话
成语“东床坦腹”出自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相传晋朝时,太傅想在相王导家选择一个王家子弟作自己的女婿,便派遣门客去王家考察。王相叫这个门客前去东厢房挑选,并说自己的儿子都在那里。回到太傅家,门客对他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很英俊,但是一听到信使来选婿,都觉得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着胸口吃东西,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太傅高兴地说道:“就选那袒腹东床的年轻人为女婿,我就喜欢这样的。”太傅把自己聪明伶俐的女儿嫁给了那个袒腹卧于东床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之。这则故事不仅赞扬了
太傅的慧眼识珠,也赞扬了王之处事坦然、不慕权贵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