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婚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300000061

第61章 同饮交心酒,自此结永好——合卺

“合卺”是婚礼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仪式,俗称“交杯酒”,此习俗表示夫妻自此结为永好。

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婚礼上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程序,即新婚夫妇喝合卺酒,俗称“交杯酒”、“合欢酒”、“交心酒”。合卺,虽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自古以来却是婚礼程序中重要的一项。

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栓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通常都会有闹房者围观,气氛相当活跃。换杯饮,是新郎左手执杯递给新娘的左手,新娘右手执杯递给新郎的右手,夫妻同时各饮半杯,然后交换酒杯再饮。牵线饮,是用一根红线,两头各系一铜钱,分别放在两个酒杯内,夫妻同时端起酒一饮而尽,或者交杯再饮,但铜钱不能扯出酒杯。为了凑趣,红线越短越有意思。饮交心酒时即可闹房,让新郎新娘互相布菜,甚至互相喂菜等。在山东威海,饮过交杯酒后,新娘要吃一碗海蛎子、一碗老板鱼,意思是“立子”和“相伴到老”。

《礼记

昏义》说:“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同尊卑以亲之也。”对于合卺的含义,郑玄和阮谌在合著的《三礼图》中解释道:“合卺,台卺破匏力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由此可知,“合卺”并非交杯,而是指破匏为二,合之则为一体,故名“合卺”。这种风俗的含义在于以此来象征夫妇原为互不相关的个体,是婚姻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在合卺礼时使用匏爵的原因,清代的张梦元在《原起汇抄》卷十五当中解释道:“婚礼合卺同用匏,谓之‘交杯’,今作卺。用卺有二义,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饮,喻夫妇当同甘共苦也;匏,八音之一,笙芋用之,喻音韵调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

通过这些历史典籍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合卺之礼的一些意义:首先,“匏”的味道是苦的,并不能食用。用苦匏装酒就会令酒变苦,新婚夫妇共同喝下苦酒,暗含着夫妻婚后同甘共苦之意。其次,两个杯子合为一体,代表了夫妻二人和谐相处,默契生活。这种习俗意在表明,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应该相敬如宾,互相关爱,平等相对。

到了宋代,“合卺”已经被“喝交杯酒”取代了,当时合卺所用的器具也换成了普通的酒杯,不再用“匏”作为用具。《尘史》曰:“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就是把两个有足的酒杯,用彩丝线连接起来,新郎新娘互相交换饮之。

各具特色的“合卺”习俗

在苏州一带,交杯酒还带有宋代风俗特点。饮交杯酒时,要用红线将两只酒杯连在一起,新郎新娘各饮半杯,然后交换并一齐饮尽。之后,将酒杯抛于床下,一仰一合为吉利,寓意夫妻同甘共苦,百年好合。

自古以来在河南、山西一带,交杯酒又称“交欢酒”、“交心酒”、“团圆酒”等。在结婚当日晚上,新婚夫妇由嫂子、表兄弟等人陪着吃一顿饭。席面上有酒有菜有汤有馍。开席时,新郎新娘端起各自的酒杯,饮一半相互交换后将酒喝尽。一对新人喝交杯酒时,作陪者往往在一旁高喊些祝福的话。

现在的交杯酒与团圆饭即是由合卺仪式演变而来的。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这种古老的交杯酒习俗已经逐渐变得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每当一对新人在喝交杯酒时,围观的人们就会围观起哄取笑新婚夫妇。交杯酒不仅有吉祥祝福的意义还烘托了婚礼的热闹喜庆气氛。当喝交杯酒仪式举行时,实际上即已揭开了闹洞房的序幕。

延伸阅读

“匏器”和“匏爵”,是我国古代对葫芦的称呼,在我国古代泛指一个球体的葫芦,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从中间开成两半做水瓢,民间将俗称瓢葫芦。“器”,即用葫芦制成的品具。古代宫廷和民间都盛行。古代帝王祭天,就以为爵,称为爵,后世相承,用为郊的礼器。《宋史乐志七》云:“酌以爵,洽我百礼。”《元史祭志二》云:“自第一等以下,皆用爵先涤讫,置于上。”明代邹德在《郊赋》中云:“馈食申之以盎齐,又亚以爵之。” 以葫芦制成的酒器叫,在民间很盛行。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有“驾一叶之扁舟,举以相属”之句,不过,这些都是直接利用葫芦壳,没有经过加工,算不上真正的器。真正的器,据说是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用模具控制葫芦形状而制成的器。

器以酒器居多,也用于制作养的笼子或装饰品。清初在丰泽园内大量种植,数量可观,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器较为盛行。《清稗类钞》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装饰技法较多,镶口用象牙、,种类有杯、盘、碗、壶、瓶、笔筒、鼻烟、笼等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