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婚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300000050

第50章 精心布置迎宾朋——备喜棚

婚礼是人一生之中的大事,其间不仅要举行很多重要的仪式,更要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这就需要搭建喜棚。在搭建喜棚的过程中各地也都形成了多彩的喜棚文化。

喜棚是婚礼举行期间男家为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而搭建的临时性场所。喜堂则是新人举行婚礼仪式之场所。《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婚礼中独特的悲凉情怀。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没有遭受到变故,只是“青庐”、“黄昏”代表了南北朝独特的婚礼景象。与我们熟悉的场景不同,先秦时期的婚礼是及其简单的,也没有众多的宾客参加。到了汉魏时期,婚礼才开始渐渐热闹起来,来访的亲朋好友也就随之增多了,喜棚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设置喜棚的风俗

旧时婚俗,普通人家的喜棚设置地点一般都在院子里或者开阔的平地上,以轻便简单且易于拆卸的竹木等木材扎成框架,四周与顶盖用防水透气性较好的苫布或芦席遮盖。根据地理情况的不同,喜棚面数也有不同,一般为二到四面不等。喜棚顶上装配有预示吉祥、喜庆的大红色栏杆,中间装饰有五彩斑斓的精美花饰,外观美观大方,充满欢乐气氛。

富贵家庭因为来访人数众多,以及喜欢炫耀的心理,大多喜欢将喜棚搭建在院落之外的空地上。还有一些特别注重细节的家庭,将喜棚四周接上回廊,搭建成多层楼房状。在挂檐的后面安装玻璃制成的垂头及横楣,并描绘出精美绝伦的图案。为了更好地通风透气,喜棚顶部还会安装天井,中间雕刻有花饰,垂有流苏,采光性能良好,又能透气。更有些较大的喜棚,其内部还以“十”字形甬道相划分,两旁和四处搭建起木台,台上设有茶座。喜棚内外能够看到的柱体均用红布包裹,喜棚内部地面铺有红色毯子,四面悬挂着各种装饰屏风,彰显出婚礼的喜庆气氛和喜棚的富丽堂皇。

为了表达连中三元的美好寓意,喜棚的出入口之处都会悬挂各种颜色结扎而成的绣球。喜棚门外还会有木质的过道,过道探出的每个山间和突起处都有着红绣球或者红灯笼点缀。

有的喜棚系用树枝等扎成,故称“青棚”。居住在滇中、滇西地区的彝族,无论嫁女,还是娶亲,都会在院落中扎起青棚。青棚的地上铺有厚厚的松毛,象征吉祥,是供客人闲坐、喝茶和歌舞的地方。

喜堂趣话

喜棚为待客之处,而民间一般将举行拜天地仪式的地方设置在堂屋中,故有“喜堂”之称。喜堂布置最显眼处是北面正中墙上高悬写有大红双喜字的喜帷,两边挂有喜联,其下为天地桌。喜桌上铺有红绸帷子,两边各摆有一只大红喜烛在许多地方,天地桌上还立有祖宗牌位供有和合二仙像。有的地方或敬有两杯清茶,或敬有两盅喜酒。天地桌前放有拜垫,以便一对新人拜天地时所且。在江南一些地方,还喜欢用大红绸子扎成的双喜字高挂在喜堂正中,再以红绸子将喜堂中的柱子包裹起来,甚至连椅子、茶几等也都以红绸子为饰,茶壶,茶碗及一些日常所用家具都拴上红布条,显得满堂红光,一屋喜气。

延伸阅读

传统婚礼中布置事例

传统婚礼中,喜棚的具体布置大略如下,堂屋门前要有一幅对联,加横批。堂屋中间要高挂一个方形彩灯,彩灯上四面分别画有“凤和鸣”、“送子观音”、“合家欢”、“状元及第”等吉祥图案。香案上要摆放一对大红蜡烛,两边要放上座椅,墙上要贴上喜联。有些地方会在后面的“金墙”上面写“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写时一定要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字时也有一定的讲究:“天”字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字要宽,即“地”字尽量写得宽一些,不能过窄;“君”字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字不能闭目,即写繁体字“亲”字时,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字无别意,即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新房的外面门框两边要张贴对联,加上写着吉祥话的横批,如“百年好合”、“凤和鸣”等字样;门上还要张贴大红喜字;新房的正中还要挂上五彩灯笼;窗户上也要贴上剪纸的大红喜字,有的地方还会在窗户四角贴上剪纸的鸳鸯蝴蝶图案。其他的房间最好也张贴上剪纸或者大红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