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婚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300000039

第39章 起源于及笄礼的婚俗——新娘上头

婚礼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迎娶之前,新娘必须要按照婚礼着装习俗精心化妆打扮。

“上头”也叫“梳头”、“上笄”,即旧时女子出阁之前的化妆打扮,它最早源于先秦时代女子的成人礼——笄礼。“笄”是古代用来固定头发的首饰,后来也被称为“簪”。不同的发式蕴含了不同的含义,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以不同的发式彰显出自己的特色和思想。

古代少女的及笄礼

古代女子从小到大,发式不同,其象征意义也不同。史书记载,少女时代,女子发式可以分乱、披散,大多数都会以发辫、鬟的发式为主;而到成人时,要行及笄礼,以笄系发,将脑后头发盘起,梳成“髻”,表示长大成人。女子笄礼和婚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礼记内则》云:“女子十五许嫁,笄而字。”意思是说,到了十五岁以后,女子就可以定下婚约了。到了及笄之年,女子们便在深闺中等待男家的迎娶,母亲或者女性亲戚如伯母、婶娘等会亲自动手主持这一仪式,为了纪念这个隆重的时刻,家族还要请来宾客们为之祝福。

如果到了二十还未找到合适的人家,也必须完成及笄礼,这时母亲只能找来其他的妇人前来帮忙,自己不能动手为女儿梳发,也不会邀请宾客前来祝贺。在及笄仪式过后,发型还要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可见古代的大龄未婚女子是何等的尴尬。

及笄礼演化成新婚“上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朝代对及笄礼的年龄要求有了不同变化。女子的及笄礼也不一定非要局限在十五岁,一般都是在婚约敲定以后执行,最晚也要在婚礼之前完成。由于及笄礼的年龄跟随嫁娶同步,而许嫁和婚龄各个时期却不同,这也导致了及笄礼的不统一,发展到后来,也就出现了取消及笄礼的现象。这个风俗习惯逐渐地也就演化成了结婚之前女方备嫁的一种婚姻习俗。

新娘临嫁之前的“上头”仪式也是十分隆重的,除了要准备梳妆必须的梳子、簪子及各种头饰之外,还要准备很多寓意吉祥的物品,如预示着婚姻美满,子孙兴旺发达的“子孙尺”,预示着光明的“光明镜”等。新娘的“上头”仪式一般都由母亲亲自主持和动手,如果新娘没有母亲,就要找来子孙齐全,身体健康,家庭美满的“全福”女性来主持“上头”仪式。仪式举行时,执梳人一边给新娘梳发还要一边说着祝福新娘的吉祥话。

新娘出阁房的发式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新娘一般总是用精美的发簪把头发梳理成盘髻状。盘髻有低髻和高髻之分。低髻发式是指编辫下垂,或在脑后、前额及两侧盘髻而悬;高髻发式是用网络套、银簪一类的物品把头发束于头顶,插上珠花、发簪等装饰使发髻高高耸立。无论是低髻还是高髻,都要用笄固定发髻梳好,有些新娘还会在前额梳有整齐的短发,称“刘海儿”。如垂丝于前排,使新娘更显美艳妩媚,光鲜动人。

延伸阅读

刘海的来历

相传,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识破了一个策划谋反的集团的阴谋。涉案人员名单里面,有武则天非常宠爱的的御前女官上官婉儿。武则天很生气,立即召来婉儿,下旨处以刑,即在脸上刺印。武则天行刑前对婉儿怒斥道:“昔日你祖父上官仪叛乱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孤苦无依,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你怎能恩将仇报,意欲谋杀于我!”上官婉儿巧言辩解,武则天听后深知错怪了婉儿,可皇帝乃是金口玉言,处罚照旧执行。处罚改为朱砂在额前刺梅。聪明的婉儿便从额前顶梳下一缕青丝,恰好遮住那个朱砂记,还美其名曰“刘海”。后来,们看了,觉得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