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的传统婚俗,联姻的过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中牵引。在父母控制婚姻决定权的时代里,男女二人能够缔结婚姻,全靠媒人从中介绍、说和、周旋。媒人在我国的婚俗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聘娶婚形式中,媒人的牵线搭桥与“父母之命”相同,都属于男女正式缔结婚姻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古老的婚俗延续至今,并且还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着。
关于媒人的含义和来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很久以前,渭河两岸的人们很少往来,更谈不上缔结婚姻关系了。一年,渭北的一个年轻人去渭南办事,看上了渭南的一个女子。一个老婆婆知道他的心思后从中说和,使他们成为了夫妻。一年多以后,这个女子生了个胖娃娃。这个从中说和的老婆婆不久也去世了。为了纪念这个老婆婆,夫妇俩决定用米粉塑个像纪念她。他们为了避免别人的取笑,只在夜间供奉,白天藏在柜子里。过几天,这个人像发霉了,他们就称她是“霉婆”。后来这件事情传开后,渭河两岸的年轻人如果想找对岸的为伴侣,都要找“霉婆”从中牵线搭桥。做“霉婆”的人觉得“霉”字不好,就将它改作“媒”。
媒人产生的原因
媒人是伴随着一夫一妻制的聘娶婚而出现的。在聘娶婚中,婚姻决定权从当事者男女双方手中转移到了父母手中。手中握有儿女婚姻决定权的父母以为儿女负责和家族利益为出发点,希望有个人来协助他们操办儿女的婚事,媒妁也就应运而生了。《诗经》里记载:“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首诗表明,春秋之前,媒人已经出现并且在男女的婚姻缔结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了。
合婚之媒的作用
首先,随着正统儒家礼教观念的加强,未婚男女之间的交往也被严格限制了。有些家族中的女子甚至被隔离在了家中,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样,外界也就很难知晓深闺中女子的品德和容貌。以合婚为职业的媒婆,她们经常出入各家各户,对各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家长们如果想要为自己的儿女找到条件合适的配偶,求助于媒婆是个很好的选择。
其次,聘娶婚的实现,必须要遵循一套严格、繁缛的程序贯穿着议婚、订婚到完婚。在这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也就需要一个中介在男女双方中间起到串联作用。《诗经笺》道:“媒者,能通二姓之言,定人家室之道。”这样看来,婚姻缔结过程中如果没有了媒人的参与也就不合乎礼仪规范了。
最后,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很多朝代都将媒妁作用写进了法律。中国古代讲求“礼”与“法”的结合,合法的必有合礼之处。从《周礼地官
媒氏》的相关记载可以知道,先秦时代就有官媒、私媒之分。官媒为当时缔结婚姻提供法律保障。从唐朝起,媒妁的这种作用被正式载入法律,《唐律疏议》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还规定“诸嫁违律,……媒人各减首罪二等。”可见,媒人在唐代已经成为了婚姻受法律保护的条件,也为其职责负有法律责任。之后的宋、元、明、清历代都对媒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了规定,有了媒人参与的婚姻,法律地位会更加稳固。媒人逐渐成为了合法婚姻缔结不可缺少的条件。
延伸阅读
媒妁之外的传情方式
除了媒
之言,男女青年在自由恋爱的过程中也运用了很多特殊的方式交流感情。一是以物为媒。以物为媒介,从古到今都是男女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二是以花为媒。鲜花象征着美好,表达着爱情的热烈和纯洁。哈尼族男女之间传达爱慕之情的媒介就是花朵,如果一位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便会采来一束山茶花或者月季花托人送给姑娘。倘若姑娘也对小伙有意,就会回赠相同的鲜花。
三是以歌为媒。以情歌为媒介传达信息,是我国各族青年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之间传达爱恋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是以好友为媒。人是群体动物,人的发展和生存不能离开群体,以要好的朋友为媒介传达爱意,也是一种传情方式。
五是以集体活动为媒。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中的男女青年恋爱中的“行歌坐月”“跳月”“赶”“串寨”等流传久远的集体活动,都可以起到为男女青年牵线搭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