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婚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311300000022

第22章 反抗礼教求爱侣——私奔

“私奔”是对旧式婚姻礼制的反抗,它不顾父母的意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的产物,更是对封建传统礼俗的挑战。

私奔是指未婚少女与自己情投意合的对象结合,但是不通过父母的同意和媒聘程序;或者已婚之妇与自己选中的对象结合。“私奔”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在聘娶婚刚刚逐步完善的春秋时期,婚姻礼俗的转型还未完成,因此私奔现象十分常见。《国语周语上》记载:“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说明了当时虽然已经施行了婚姻需媒的婚姻礼仪习俗,但是仍然有很多女子不习惯受到这样的束缚,选择最简单的直接投奔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婚姻幸福。《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从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说的是鲁国的孟僖子接纳了私奔前来的泉丘女和其随从,还发誓如果有了儿子,绝对不抛弃丘泉女。

秦汉以来,私奔的现象一直存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西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去临邛访友。当地富豪卓王孙仰慕司马相如的才学,便邀请他来家做客。当时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刚刚死去了丈夫,新寡居住在娘家。卓文君长得貌美如花,擅长音律。司马相如便“以琴心挑之”,借琴声表达了爱意,卓文君被悠扬的琴声吸引到窗外偷看,被司马相如的俊秀容貌和才华横溢所打动,也动了爱慕之心。二人背着卓王孙定下了终身,以私奔的方式违抗父母之命,缔结婚姻,成为夫妇。

私奔行为产生的原因

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男女有别,不能随便相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管制下,婚姻的当事人没有自主权,有情人难成眷属,男女双方为了实现自己对美好婚姻的向往,往往跨越礼制樊篱冲破一切阻力,自愿结为夫妻。下层民间社会中产生的私奔行为更多一些。出身贫寒的男女从小一起参加劳动,礼教观念也十分淡薄,自由恋爱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一方的父母出来干涉,那么就会逼迫儿女出现私奔的举动。另外,封建奴隶制也是催生私奔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女性从小被卖到富家为奴,她们的命运也往往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婢女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难免会有私奔的事情发生。

私奔行为的影响

在严格的封建礼教管束下,男女私奔不仅要受到父母的反对,也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种婚后的夫妻往往得不到承认也很容易激怒人情世俗。私奔是对婚姻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公然对抗,大胆的私奔行为也与封建统治阶级提出并倡导的贞节观相对立,所以很少在正史之中被记载。另外,那些原本就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踏上私奔这条路,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社会保障,如果男方负心或者有其他变故发生,她们的命运就会更加悲惨。封建社会中私奔承受的压力和阻力是难以想象的,因此获得圆满结局的情况也很少。私奔的成功也与私奔者的社会地位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圆满结局不能不说和他们的地位有一定关系。所以,绝大部分的男婚女嫁,还是依照“父母之命”,并在“媒妁之言”的辅助下完成的。私奔行为只能说是我国古代婚俗中的支流而非主流。

延伸阅读

红拂女和李靖的私奔爱情故事

李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大将,军事家,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战功卓著。隋末,李靖尚未成名,任马邑郡。红拂是越国公杨素家的一位深得他宠爱的歌女,聪明美丽。一天,布衣李靖去拜见隋帝的司空杨素,向他纵论天下大事。站在一旁的红拂因其胆略才识而倾心于他,当晚红拂女扮男装前往李靖的住处,当着他的面坦诉心声。李靖被这位女子的才情和美貌所吸引,遂订下了白首之盟。两人连夜逃离,投奔太原李世民处。后来李靖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元勋,红拂则凭借着自己慧眼识才的智慧帮助丈夫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