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10308000000011

第11章 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

相比较孩子的学习、成长等方面,我们似乎更重视他的吃喝拉撒睡。我们都希望孙辈能吃得更好、长得更壮实。当然,这样的想法也没错,但这些却只是教育中的“育”。如果我们只“育”而不“教”,那么孩子的身体健康是有保障了,但他的精神健康却被忽略了。

案例再现

男孩自出生后,就一直跟着外婆生活。外婆对他的生活事无巨细照顾得十分周到,比如吃饭,她生怕男孩吃不好,每天都给他变着花样地做好吃的,只要他想吃什么,外婆一定会给他买来。平时,外婆关心更多的是他饿了没有,冷了没有,很少过问其他的事情。

男孩4岁时,和外婆一起被妈妈接回了自己家。这时妈妈发现男孩的诸多表现很让人头疼。比如,每天吃饭时,他一定是第一个坐在桌子前,而且会将所有爱吃的菜都摆在自己跟前,不准别人动筷子。

妈妈有时会训斥他说:“你怎么能那么自私呢?也不管外婆吃不吃。”男孩撇撇嘴说:“外婆每次都让我先吃,她会把好吃的都留给我。”外婆在一旁也忙搭腔说:“可别训我外孙了,小孩子吃得好才能长得壮。我没事,我也吃不多,吃点就行。”

妈妈对此很无奈,她发现自己的母亲对孩子太“宽容”了,而且老人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对其他方面,几乎没有一点教育意识。

感悟反思

身为祖父母,重视对孩子身体的发育没有错。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子女将孩子交给我们带,那我们自然是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不能亏待了他,如果孩子身体不好,动不动生病,我们也不好向子女交待。于是,就会像这位外婆一样,尽心尽力去养育孩子。

可孩子不只需要“养”,他更需要“教”。正是这位外婆不懂“教”,才使得孩子连最基本的做人品德都不具备。

所以,我们爱孩子也不能只“爱”他的身体,更要关心他其他方面的成长,比如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不过,一说到教育孩子,有的祖父母也许就会犯难:“我们会什么?我们教育了,子女又觉得不舒服,那还不如将教育的问题留给他们,我们只管照顾孩子吃好、喝好、玩好就够了。”这样的考虑是片面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同时,照样有东西可教,关键就看我们怎么教。

方法引导

只养不教与喂养动物无异,孩子不是动物,他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发挥出“教育”二字的真正作用。

第一,了解孩子都需要学些什么。

我们对教育的认知,与现今社会所需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恐怕有所不同,所以,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现在的孩子都需要学些什么。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育儿知识,了解诸如“儿童敏感期”等常识,以熟悉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去查找可应对的方法。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下周边的幼儿园或学校都向孩子讲授什么知识,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育范围。

第二,认识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

既然孩子与我们一起生活,那么我们平时的言行也会被他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也就是说,养育之中也会渗透出无形的教育。

比如,我们对物品轻拿轻放,那么孩子也将懂得爱护物品;我们用传统道德来约束自己,孩子也会模仿我们的样子知书达理。

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孩子与别人拉闲话,那么孩子也将变成“大嘴巴”;如果我们总是用“狼叼走你”来吓唬孩子,他也将学会用恐吓来制约他人。

孩子会跟着我们学好还是变坏,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即便是养育者,我们的角色也无比重要。因为我们会为他制造一种生活的气氛,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发扬好的,尽量回避坏的,这样,孩子在身体健康的同时,才能拥有积极的精神状态。

第三,将养育与教育穿插进行。

我们关心孩子的温饱冷暖是人之常情,这与我们教育他并不冲突。我们可以将养育与教育穿插来进行,做到养教双结合。

比如,在为孩子准备饭菜时,可以教他认识蔬菜,并教他学习择菜,给他讲讲粮食蔬菜都是如何生长的;平时吃饭时,也要给他讲讲“粒粒皆辛苦”的故事,并让他了解一些简单的餐桌礼仪;陪孩子一起玩耍时,则可以引导他去探索知识,并教他学习与人分享、与人共处之道,等等。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他尊老、敬老的品质。

其实,养育中的教育,效果反而更好,教育过程中给予孩子的关爱,也会使他在温暖中迅速成长。我们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养育者,也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第四,尽己所能去教育。

前面我们提到了一个疑问,“我们会什么?”的确,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有些祖父母会有种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感觉,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可能教孩子学会什么知识。

事实上,即便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们也一样有东西可教。比如,我们的生活经验、处世经验、做人原则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知识。平时,我们可以教孩子打理自己的仪容、仪表、收拾自己的房间,也可以教他一些生活小常识,给他讲讲过去艰苦生活的故事,教他诚实做人,教他肯于吃苦……这样的知识是孩子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我们的生活经验将成为一种实用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