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男性健康全书
10307200000117

第117章 追求内外和谐的境界

《黄帝内经》上说,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生命的充实与自在应该是外在追求与内在生发的平衡。我们通常认为,生命的终极追求往往是轻视外在追求,而侧重内在精神的充实与明澈。实际上,这不是我们常人的状态。我们承认外在的追求没有止境且永远不能达到生命的自在,内在的强大才是生命的终极归宿。但是我们同时也无法否认外在追求也是生命追求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只有先吃饭才能生存一样,因为物质决定精神嘛。所以生命的终极自在不能完全抛弃外在追求,生命的追求在于内外的和谐。

那么追求生命的归宿,我们只能在人间解放人,在尘世间来追求生命的自在,而无法借幻想脱离人间去实现。

对于生命的自在追求,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庄子一生摆脱了世间的种种困惑,游离于欲望、权力、名利之外,战国时期的自由环境使他的精神得以畅游,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他得以逃离世间的种种诱惑。他所醉心于享受的正是“吾与子所共适”的天人合一境界。早在二千多年前,庄子就实现了自我解脱达到了无我的大自在境地,这是后世芸芸众生取之不尽的无尽宝藏。

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庄子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是以严重弱化生命的外在追求为代价的。他所达到的对生命理解的透彻与净化,是靠着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极度寡欲和淡泊来实现的,而这在一般人却是很难做到的。或许,这恰恰说明了外在追求与内在闲适的一种冲突以及难以统一。

庄子式的境界实现需要庄子式的大彻大悟。他对世界认识是那样透彻,他面对欲望的罗网转过身去,是那样地毅然决然那样潇洒。很难想象这世上有几个人能做到。然而他做到了,所以他成了一种高度,让后世我辈只能仰视和想象。但是归根结底,生命追求的常态应该是内外的平衡,这才是我们常人所要追求的,这才更具有质感。庄子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大自在是精神方面对外在追求的一种超越。这是一种非常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这种超越是以牺牲了外在追求和一定程度内外失衡为前提的。同时,这种超越是过早的时间上的超越,也是过深层次的内在解脱上的彻底超越。庄子的这种过早过深的超越的大自在境界,在留给后世一种无法企及高度的同时,也是以过早弱化外在追求为代价,来深化内在世界为前提的。

那么,实现生命的大自在,庄子选择的是一种早熟的自在。因为他的透彻的智慧,他一开始就嗅到了危险的所在,看透了世间人情;因为他寡欲清刚,使他面对欲望的诱惑拒绝得那样干脆!这样一种早熟的自在要求早熟的智慧和与欲望过早脱离的勇气,而这,只属庄子所独有,我们常人无法去模仿。

我们常人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自然式的自在。在开始,贪婪地追求各种欲望,但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受到诸多这样那样的困扰。到最后,经受痛苦的折磨、智慧的点拨,终于明白人之一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诸事万物如行云流水,过眼云烟。这才看穿世界,心境自然。可以说这是先进入后退出的自在,是要经过考验和挣扎才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