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妥协 善于取舍
10304900000054

第54章 得失不必挂心上,乐观豁达就逍遥

§§第六章 在得与失中把准方向

人们常说要“舍得”,但实际状况是,往往因为放不下你的所得、应得和未得,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舍”。其实,在得与失之间人们也需要做出妥协:放下该放下的,才能得到该得到的。

人生于天地间,则立于世,行于世。立身处世,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为权势利禄所羁,不为功名毁誉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方可做到旷达。能持性而往,能临危不惧,能以本色面世,不费尽心机,不为无所谓的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岂不快哉!

陶渊明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29岁时,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动辞职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又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而宁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一种十分清淡贫穷的日子。

辞官回家以后,陶渊明仿佛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的花园,心情豁然开朗。他立即写了一首辞赋,题目叫《归去来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从此以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过着一种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后来,成了晋朝一位杰出的诗人。

有旷达之性,方可逍遥于世,轻松做人,从容处世,这是陶渊明所诠释给我们的人生哲学。而我们往往以自我和他者两相对峙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而迷失于个人得失的深渊里。

我们在此打个比方吧。两条船并排过河,如果一只船是空的,两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会发脾气。如果那空船上有一个人,那船要撞过来时,这船就会让开,船上的人还大声呼喊,要那船上的人注意。如果那船上的人不听,这船上的人就会发出警告。再三之后,就会恶语相加。有人和没人的区别就这样大,原因在于我们往往以自我和他者两相对峙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从而迷失于个人得失的深渊里。把意气、地位、物质这些身外之物抛开,不就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嘛!

我们每天都和别人打交道,有君子有小人。即使朋友中,有的人为名利所驱,往往也会做出有失道义的事来。

逍遥旷达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淡看各种名利之欲。淡看之后,则可生旷达。有了旷达之后,人生自然逍遥了。

庄子说得好:“我愿意活着,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

苏东坡也说,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

人,一旦不能像东坡先生说的“游于物外”,而是沉浸在没有穷尽的物欲中,成了“物”的奴隶,那还有什么真正的人生乐趣呢?钱,可以使人不择手段;名,可以使人变得虚伪;欲,可以使人失去理智;权,可以使人胆大妄为……君不见,在种种物欲的引诱下,善男信女蜕变为不法之徒,甚至沦为阶下之囚。这种“游于物内”,为物所役,不仅失去了人生的乐趣,还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和道德。

实际上,也正是这样一种旷达的人生思想帮助苏东坡在逆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念和乐观态度。

人,也只有摆脱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游于物中而超然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钱多钱少无所谓,有名无名也不在乎,穷富得失淡然处之,这样不就无往而不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