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妥协 善于取舍
10304900000045

第45章 懂得宽恕,用长远的眼光看事情

§§第五章 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完美之处

妥协对有的人来说很难做到,是因为他很难容忍别人的不完美之处。我们有时在重大的利益面前能够妥协,但常常被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所困扰:下属的一个小错误,家人的一个小习惯,等等,都会让你愤懑不已。请记住,生活、工作细节中,你需要做出更多的妥协。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印证这句话。

古时,有个气量很大的宰相,论权势,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主宰国家大权,但他从不恃势凌人。

一次,宰相的亲戚造房子,只顾自己的府第造得如何气派壮观,不顾村民的意见,占去道路三尺,致使村民行路不便。村民只得踏上他家的围墙基才能通过此段路。宰相的亲戚忍不下去,就写信给宰相。宰相看后说:“我以为这是什么大事,只为小小一堵墙。”即举笔回复:“让他三尺也无妨!”于是,宰相的亲戚把围墙退进三尺,村民拍手称赞。

全村人都说宰相官大肚量大,气魄大,可谓是“宰相肚里好撑船”。久而久之,这成为一句俗语,人们广泛用于启发劝告好胜者,要顾大局,切勿鼠目寸光,只顾自己的利益。

“大肚量”的宰相史不乏人,狄仁杰就是如此,堪称楷模。

狄仁杰治国治民轻车熟路,能力非凡,难得的是他还能容忍别人,不计个人私怨,不遗余力地推荐有才之士,使国家社稷、黎民百姓受益匪浅。这是一种无比的豁达和高尚。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如此宽宏大量,卓有远见,凡夫俗子们是否也应作些思考呢?

公元688年,越王李贞叛乱,宰相张光辅领兵讨伐。官兵因军纪败坏,鱼肉百姓,影响极坏,这时,身为刺史的狄仁杰挺身而出,指责宰相张光辅治军无方。叛乱平息后,受牵连的有六七百家,许多无辜的人都要惨遭杀害。狄仁杰负责行刑,他认为这是草菅人命,便冒着杀身之危,向武则天上疏,终使这些人免遭杀害。

武则天认识到狄仁杰确实是个人才,便连续提升了他。有一次,武则天单独召见狄仁杰说:“你为刺史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百姓拥戴,可是,有人在朝廷上弹劾你,你想知道诬告你的人是谁吗?”

狄仁杰磊落地说:“臣如有过错,请陛下赐教!至于说臣坏话的人,臣不愿知其姓名,以便臣等能和睦相处!”

武则天听后,感到狄仁杰器量大,能容人可堪重用,更加器重他。狄仁杰好面折廷诤,常常违背武则天的旨意,武则天也曾动怒,使狄仁杰遭到贬官。日久见人心,经过几件事情之后,武则天既看出了他的才能,也看出了他的忠心,以后每当他们政见不一时,武则天总是屈意从之。

就在狄仁杰遭到左迁时,将军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保荐他,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

回到京城以后,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看娄师德是否有知人之明、荐人之德?”

狄仁杰说:“娄将军谨慎供职,还没听说过他荐举人才!”

武则天笑着对狄仁杰说:“朕起用你,全凭娄将军的力荐!”

这件事使狄仁杰很受感动。自己与娄师德非亲非故,他秉公荐贤,并不是为了使人感恩戴德,实在是高出自己很多。从此,狄仁杰特别留意物色人才,随时向朝廷推荐。

当时契丹国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其名将主要是李楷固与骆务整,他们屡次打败唐军,杀死很多唐军将士。后来,他俩归降,朝中许多大臣纷纷上疏武则天,请求杀死二人。

狄仁杰的意见与此相左,他对武则天说:“这两位将军骁勇无比,他们以前能力事其主,现在也必能尽心于我朝,请用圣德安抚,赦免他们的罪过!”

和这两个人作战被杀死的唐军将士与朝廷上许多大臣非亲即故,这些大臣极力主张要杀死这两个契丹将领。狄仁杰针锋相对地说:“处理政事应以国家为重,岂能由个人恩怨决定!”并坚持为这两个人请求官职。

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建议,封李楷固为将军,封骆务整为右武威将军,令他们守卫边防,从此边境得到安宁。

如果有人犯了一个错误,那就好比把牛奶打翻了,反正你也不能再喝了。重要的是你应该用善意的态度去找犯错误的人谈话,使他在离开你的办公室时下决心不再重犯这类错误。

可是事实上,当人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往往是狠狠地训斥一顿犯错误的人。其结果,当他离开你的办公室时,必存报复之意,闷闷不乐,决心要在不远的将来想办法再冒犯一次,报复一下你。这样,他肯定无心去改正他的错误。

宽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容纳异己,凡受过刻骨伤害的人,都知道宽恕的难。每个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存有自私兼固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思想狭隘的人,要想他将心里对某人存着的芥蒂和憎恨彻底除去,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大概是指能做大事的人,都有其原谅、宽恕别人的度量。当你宽恕了别人的同时,也等于宽恕了自己,因为,你已将心中那化不开的郁结解开了,换来的将是一片安详、和平与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