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无可辩驳地具有相对性,就像爱因斯坦在时空相对论中所展示的那样。爱因斯坦假定——从那时起它也已经被实验所证实——不存在一种可以作为整个宇宙标准的“绝对时间”。
时间可以“加速”,也可以“减慢”,这要依赖于观察者的参照框架。同样地,“绝对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公平”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一个人认为公平的,可能在另一个人眼里认为相当不公平,甚至在某一文化中被共同接受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到了另一文化中也会有本质性的变化。你若抗议说这样是不行的,并坚持认为你自己的道德体系具有普遍性,那可就贻笑大方了。
当一只狮子吃掉一只羊时,这件事公平吗?从羊的角度来看,它是不公平的。它在没有遇到挑衅的情况下邪恶地、有意地被实施了谋杀。而从狮子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是公平的。它饿了,这是它每日的“面包”,它觉得它有权得到这些。谁“对”呢?这一问题不存在一种最终的或普遍适用的答案,因为没有“绝对公平”的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公平仅仅是一个感知性的解释,是一种抽象,是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
尽管事实上“绝对公平”并不存在,不过,个人的和社会的道德准则还是很重要,也很有用的。关于公平的道德陈述和判断只是一种约定,而不是客观事实。如果你在行事时,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你最终肯定会没有那么多快乐,因为当他们发现你是在利用他们时,他们早晚都会进行报复。
社会竞争坚持适者生存的原则,而不一定是强者生存。适应社会环境者得生,不适应社会环境者往往被淘汰出局。
在社会中生存,适应环境是重要的。环境中即使有自己看不起或者不屑一顾的东西,也要学会慢慢接受;即使自己不做,也不要对做这样事情的人表现出轻蔑。因为在你看来不道德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顺理成章;在你看来不屑一顾的做事方式,也许是别人的一贯作风。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你的不接受而和别人发生矛盾。
在社会中还不能示强,而要学会示弱。群体普遍存在两种心理:第一种心理是群体对强者的毁灭往往幸灾乐祸;第二种心理是对弱者群体往往保持着最大的同情。在群体中示弱的好处就在于:
首先,能够得到最大的支持。在社会中成长都离不开群体的支持,你如果示弱,群体中会有很多人对你表示同情,进而尽可能地给予你帮助,这样你可能很快就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其次,示弱能够避免群体的联合反对。群体联合反对的往往是强者,而不会是弱者。群体对弱者往往会保护。
再次,示弱能够避免卷入群体间的争斗之中。群体的争斗往往会笼络一批人,这些人往往在群体中有一些影响力。在群体中示弱的人往往能够避免被笼络,进而回避群体的权力斗争。
最后,示弱能够交到很多朋友。示弱往往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在帮助自己的过程中就自然把自己当做是自己人,以后有什么好处自然会对自己多加关照。
历史上很多君王因为不懂得示弱而遭到覆灭,项羽是最典型的例子。巨鹿之战成全了项羽的英名,但是项羽不知道收敛自己,而是极力地炫耀自己的武力和军事实力。而与他相反的则是刘邦。刘邦本身实力很弱,而且处处示弱,最后刘邦得到了很多谋臣武将的支持,更是得到了一些地方势力的支持,以使其最终灭掉项羽而建立汉朝,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五代时的冯道并不是一个示弱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能够适应环境的人。环境在改变,国君在更迭,冯道也跟着改变,他对每一个国君都十分忠心,尽到臣子的责任,他适应了当时五代十国的环境,因此取得了大成功。他学的虽然是孔孟之道,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愚忠。相反地,他有着一种清净无为的思想,他的思想导致了他不以某一个国君为念,而以天下百姓为念;不以个人荣辱为念,而以国家安危为念。他没有遵从一些迂腐的道德原则,做人也不固执,做事能够变通,因此能够得到重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示弱并非真正的弱,而是无奈之下的一种变通。它并不能泯灭我们内心深处那一份柔性的坚持。而冯道的几易其主则是以天下苍生为念,为适应社会的权宜之计,其襟怀和操守可敬可感。
总之,真正能够生存下来的人是适应环境的人,而不是所谓强大的人。这种适应环境的人能够十分主动地改变自己,因此很少和现实发生冲突。冯道是个适应环境的人,因此他是个聪明人,而不应以好人和坏人来界定他。冯道能够变通,最后成全了大仁大义,因此是个值得尊重的人物。
生活是不公平的,其实这个社会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那么你就面临被这个社会改变,所以适应生活是一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