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注意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10302600000007

第7章 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本篇从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从自己照顾自己开始提升注意力水平,怎样科学管理时间,怎样通过医生帮助来解决问题,以及家长和老师如何给孩子创造注意力集中的环境,再到青少年如何自己采取措施拯救自己,通过翔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加以说明,并在篇章结束处,提供了几个供读者参考的“实用技巧”。衷心地希望您在通读本篇后,对于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有所感悟,对于提升注意力的能力有所提高。

对于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心理专家介绍,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也没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但是,目前有一些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已经开始在采取认知能力训练、脑电波分析治疗、感觉统分训练等方法来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效果如何还不好说。

而儿童多动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使用利他灵等中枢兴奋剂来刺激中枢神经,其缺点是对药物的依赖性比较强,一旦停药就很有可能复发。

而对于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应该首先帮助孩子打开心理的疙瘩,然后在此基础上想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除了治疗之外,青少年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善注意力。相关资料显示,在内外因素一起改善的情况下,注意力是可以提高的。

首先,调节自我心理,明确动机,了解所从事活动的重要性。活动有明确目标的时候,人就会比较专注,注意力也就会相对集中一些。

其次,调整作息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和学习。充足的精力是保持注意力的保证。

再次,改进方法,可通过积极互动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最后,改善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寻找比较安静、通风较好、光线充足的环境等。另外,对于上网或游戏等成瘾性造成的注意力下降情况,则要想办法克服成瘾性,扩大注意力范围,以提高注意力。

除此之外,心理专家还指出,“咀嚼在提高注意力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这点很简单,其实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心情不佳的人一有压力就喜欢吃东西,就是因为咀嚼的时候什么都能忘却。注意力在咀嚼的时候也会高度集中。首先,咀嚼会提高注意力,主要是持久性注意力。其次,咀嚼能提高记忆力。最后,咀嚼会降低负性情绪。而情绪的改善对注意力的改善很有帮助。

具体应该怎么做,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结合一些心理知识,制定出合理的策略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要想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去改善孩子的注意力,首先,减少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事自己负责。具体来说就是,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丢三落四,家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丢了东西自己负责,书本落家里了自己回来拿,忘带钥匙进不了家门的话站在门外面等是应该的。家长不要经常为孩子善后,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依赖,因为孩子会想,反正丢三落四又不会带来什么后果。

其次,家长要在细节上注意培养孩子。让孩子注意细节,养成细心的习惯,比如出门前检查一下自己要带的东西。房间内的物品要收拾整齐,等等,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大大咧咧,对什么都不细心的孩子早晚要吃亏的。

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注意力着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有很多途径,日常小事一点一滴的注意才是根本,没有孩子会一下子突然学会自立。

为此,家长可以从培养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为自己制定合理作息制度,保持个人卫生,收拾房间,合理摆放学习用品,在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如何自我排解,在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以及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自我调适等各个方面着手。学会了这些,只要不是出现病症,那么孩子几乎就可以自己应付自己的注意力问题了。比如说,心情不好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出去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去放松下来。再比如,因为心理压力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就可以主动去减压。再比如,自己经常丢三落四的时候就会自己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至于让这件事成为自己的负担,等等。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学会方法自己去提高自己,远远胜过家长盲目的外在的操心。

因此,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对孩子有着重要作用。这些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都对孩子的注意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有时候这些影响并不是直接的。

第一节 自己事自己做

时扫门前雪 勤挥案上尘,

从来独住客 万事不求人。

很多孩子都已经十几岁了,自己的衣服、袜子、鞋子都不是自己洗的,而是妈妈洗的,甚至自己到22岁时都不是自己亲手洗的,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母亲。

孩子在慢慢成长,再小的孩子也能承担一定的小小的责任。给孩子一定的责任,这在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不但有益于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还能促使孩子全神贯注地完成自己要做的事情。

不过,尝试让孩子承担责任,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交给他的任务应该是他力所能及的。他一旦完成了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家长也要给予承认和表扬。这样对培养孩子继续做事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第二,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学习,因此,家长可以尝试在学习方面慢慢放开手脚,让孩子去把握自己的事情。因此,家长注意要避免养成孩子要求陪读的习惯。学习应该是孩子独自去面对的事情。家长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家长时断时续的语言和行为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

第三,家长不要过于关心,以致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一会儿问孩子渴不渴,一会儿问孩子饿不饿,一会儿又问累不累,一会儿又问写了多少,一会儿再跑去问问难不难,再过一会儿又跑过去关照要保持距离、注意保护眼睛,一会儿又给孩子拿来一件衣服说别受凉了。如此这般,既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又弄得孩子心烦意乱,哪里还能专心学习呢?

第四,要提高孩子的责任心和感恩意识。这也是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是自己的事情,受益的也是孩子自己,所以必须有责任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家长也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做的一切很辛苦,让责任心和感恩心成为学习的欲望。有了动力,就能专心学习。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的注意力培养有什么用?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让孩子能够在遇到挫折时努力,在出错的时候承担责任,也因此,做事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不推卸责任。

孩子如果能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他就会有一种责任意识。注意力方面的很多问题也会跟着解决。比如说,孩子经常丢三落四、粗心大意,如果你能坚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没了依靠,丢了东西得自己找回,找不回就没有了。钥匙丢了就让他等一会儿,去上学书包忘带了自己回家拿,迟到了自己受老师责罚,等等,为什么很多粗心大意的人都说丢一件东西自己的记忆就会在一段时间内记住事?因为要承担后果。后果比较严重,他就会记着点。

比如有个家长就这样教育孩子:一天,5岁的小朋友回家告诉妈妈滑板玩丢了,让妈妈再给买一个,孩子还有理有据地说:某某的滑板丢了,他妈妈就重新给买了一个。妈妈问他在哪里丢的,他说不知道。不知道落在哪里了。妈妈就说好好回忆回忆,为什么会丢,可能丢在哪里了。想不清楚就不能买新的。这样的方式就远比简单地再去给孩子买一个新的效果要好得多,下次再带着玩具出去,孩子就会自己操心,不会随手乱扔,不管不问了。

要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办法之一就是,强迫他集中,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点代价,出错的时候让他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而不是家长帮忙处理“后事”,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要干的事情上来。

第二节 作息有规律

现在,很多家长是孩子的秘书,走路帮收拾东西拎着,吃饭帮安排好营养,睡觉帮安排好时间,行程也给规划好:“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该洗澡了”、“该上床睡觉了”。每天,很多人家里,常常能听到家长这样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催促孩子,其结果是孩子回了家下了课,没有老师家长的指示就不知道要干什么了。有了空余时间,孩子就茫然失措,不知道要干什么。孩子很难有时间观念。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你就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让他自己去决定什么时间干什么事。

为此,要让孩子为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订个计划,计划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清清楚楚地写下来,并家长协助监督完成情况。当然,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孩子制订计划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并和孩子讨论计划的可行性。

在安排作息时间的时候注意要合理安排作息,该休息就要休息,有张有弛。要摸清各种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然后根据活动性质来定时间。

另外,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宜太长。研究表明,大班末期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长也不超过15分钟,而一般情况下只是10分钟。父母应该了解,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年龄有关。在有兴趣的情况下,5~10岁孩子最长可以集中注意力20分钟,而大一些的比如10~12岁孩子可以最长保持25分钟,只有12岁以上的孩子以及成人在意志的控制下可以保持大概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几岁的孩子持续一个小时做作业是不科学的。因此,家长在安排孩子的活动时,应当注意调整时间,切忌一天到晚强迫孩子坐着一动不动。

在安排好作息制度之后,家长就要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在孩子身边“站岗”,这不是有效的办法,一方面,可能家长的在场反而影响孩子的注意,另一方面,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你在他就好好表现,家长一走他就开始懒散。应给孩子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规定时间没有完成立即停止。有些孩子写作业拖延时间拖成习惯了,每天都要到晚上十点才能完成作业,减少了睡眠时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有精神,降低了学习效率。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觉得可以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如果到了一定时间仍然写不完就不让孩子再写了。这一方面是告诉他不要拖拉,另一方面也告诉他拖拉的话是要自己负责的。作业没有完成,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孩子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了。这是个狠招,家长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不能多次使用,只能在关键时用上几次。

还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你可以不用心,但你必须在八点钟之前完成作业,否则,周末就不能做什么等。培养孩子的时间紧迫感,慢慢地让孩子形成学习规律。

第三节 吃饭锻炼注意力

吃饭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进餐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而漫长的过程,有很多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会在吃饭的中间吃着吃着突然跑了,或者一会儿取那个玩具过来,一会儿又要看两眼电视,一会儿要换衣服,等等,诸如此类的要求往往打断吃饭这件事。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几乎是家常便饭。连这么短短的半小时一小时时间都坐不住,孩子的注意力能好到哪儿去呢?何况吃饭还并不是一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情,如果吃饭都这样,那么学习就更难坐下来了。

涛涛都上小学二年级了,吃饭总是磨磨蹭蹭,一顿饭总要持续40分钟以上,开始的时候妈妈并没有在意。但是,渐渐的妈妈发现涛涛除了吃饭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做其他的事情同样如此。无论让他做什么事情,他总要磨蹭、拖拉一会,早上起床,妈妈要叫半个小时才会慢慢悠悠地穿好衣服。除了日常生活,涛涛的学习也敲起了警钟。老师反映,涛涛上课总是东张西望,总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自然也是一塌糊涂。

涛涛为什么养成无法集中注意力,拖拉的习惯呢?其实,这跟涛涛的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吃饭是锻炼孩子注意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一、进餐中不要跟孩子讨论过于艰深的问题。比如考考某个字或者某道题,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好的做法是简单地讲一下饭菜的营养,以刺激孩子的食欲。而且要注意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训斥孩子。

二、养成家庭吃饭的时间观念。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专心坐下来吃饭,在一定时间内,大家吃完饭后,及时将桌子收拾干净,然后各做各的事情,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饭的好习惯。

三、家长以身作则,吃饭不能走来走去,也不要看电视。吃饭看电视这些习惯都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不能静下来吃饭。还有大人要和小孩子一起吃饭,哪怕没东西吃,嘴巴里也不能空着,自己要带头,吃吃口香糖也比不吃好,宝宝要有一个专门的座位,吃饭用的,坐下去就是要开饭了,形成好的习惯。

四、尽量让孩子自己拿餐具。自己去做这些事的话,对于做这些还有点吃力的孩子来说,他分心干其他事情的能力就大大减弱。比如,拿筷子他拿不好,会费点劲,他腾出手去抓玩具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一点。再比如,你让孩子自己去夹菜,他的眼神就得转移到这件事上来,瞟着电视就干不好了。

五、尽量使孩子停留在餐桌旁,并且尽可能地集中精力吃饭,一天哪怕集中一分钟、两分钟,这样一天天递进,孩子的注意力天长日久也会越来越持久。所以对于吃饭跑来跑去的孩子一定不能娇惯。这顿饭吃着吃着跑了,就不给他吃了,让他明白,在该吃的时候不好好吃,就得挨饿,饿上一顿两顿让他明白你是跟他玩真的,他就乖了。

做到以上几点应该并不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还应该注意的是: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地吃完饭,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表扬、抚摸、亲吻等);除了言语上的肯定,父母还应该注意的是,在饭桌上要避免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父母的唠叨和训斥会让孩子对吃饭这件事情产生厌烦,从而注意力更不可能集中。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吃饭的环境,孩子得到尊重,做事才会更加自信,父母说的话他才会更听。

因此,别小看小小的吃饭这件事,他对于你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很大帮助。

第四节 个人卫生保持好

每一个家长,对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他们讲究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这跟注意力有什么关系呢?一是会让小孩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培养做一件小事的时候的注意力;二是保持好个人卫生才能保持健康,身体健康才会使孩子保持持久的注意力。身体状况决定了专注程度。显而易见,一个总是头疼脑热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安生生地坐那里看书学习。因此,没人会指望一个病恹恹的家伙能百分百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去。对于孩子来说,身体娇嫩,抵抗能力差,如不养成良好讲卫生、爱清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给身体发育带来危害,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那么如何教育小孩保持个人卫生呢?

首先,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孩子年龄小知识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学好学坏都在无意识之中,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对孩子加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尽力避免自身不良卫生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其次,孩子的良好卫生习惯都是在平常生活中积累,自然养成的,所以它的形成并不困难。比如,家长平时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手指,经常洗澡、修剪指甲等卫生习惯。同样的,如果孩子时期由于家长、教师的教育失当而形成了不良卫生习惯,成人后要想加以矫正就非常困难了。

讲究个人卫生,首先要讲究皮肤的清洁卫生。皮肤是机体的外衣,它能够保护机体、调节体温、感受刺激,并且能够帮助机体排除体内毒素。人体中的水分、无机盐以及新陈代谢的产物,除了一部分从尿排出体外,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要通过皮肤以汗液方式排出体外。如果不经常洗澡导致这些排出的汗液、毒素等在皮肤表面聚集过多而堵塞了毛孔,汗液不能顺利排出,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再则,身上脏兮兮的,孩子会感觉不舒服,小朋友也不喜欢,孩子做事就无法投入,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要教育小孩从小养成卫生的习惯。要天天按时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晚上洗脚。夏季天天洗澡一次,冬季每周洗澡、洗头一次。

同时,要让孩子经常注重手和脸的干净,吃饭时嘴边的饭粒和菜汤,平时的鼻涕,都要随时擦净。洗手最好用温热水,一定要用肥皂。但是洗手液就不必要,反而会破坏手上正常的菌群,给健康带来危害。研究证明,用肥皂洗手,杀菌的效果比单用水洗高7~8倍,可使手上的细菌除去90%左右。

另外,指甲里最易隐藏病菌,故要经常修剪指甲。在搞好个人卫生的同时,还可以教会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养成独立的能力。为了搞好个人卫生,要求孩子衣服整洁,内衣、内裤要经常洗换,要给孩子预备几块手帕,并且要鼓励孩子学会洗刷一类的劳动,如洗小手帕、洗袜子。这对孩子长大成人后,勤于、善于自理个人卫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学习用品慎摆放

摆放学习用品事实上也是为孩子创造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环境的一部分。不过这里只讨论孩子书桌书房这一部分的环境。

小智习惯了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但是他发现,这样写作业的效率太低,于是,他决心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作业,刚开始的时候,小智还能专心写作业,可是过了不一会,书柜上的漫画书又引起了他的注意,漫画书是小智的最爱,于是小智兴致勃勃地又看起了漫画书。所以,即使躲在书房里的小智依然无法专心写作业,好不容易漫画书看完了,小智决定要安下心来好好做作业了,这时候奶奶又端了一盘小智最爱吃的水果和零食,小智又开开心心地吃起了零食,最终小智磨蹭到了半夜还是没能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

我们可以看到,小智的本意是想安心看书,但是电视、漫画书、零食都成了他无法抗拒的诱惑。事实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首先,书房里除了书不要放其他的东西,或者放在孩子视线很难注意到的地方。书桌上,也只能放有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零食,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作为家长,要把玩的吃的,都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这样,孩子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的时候也比较费劲,因为触目皆是学习用的东西,他就没办法东磨西蹭。

总而言之,爱吃零食或爱看电视的同学在做作业前把零食拿开,把电视机关掉,把桌上可能分散注意力的报纸、杂志、收音机统统收起来。

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光线太强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其次,建议孩子在学习之前先把课桌上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也整理一下。如果课桌上乱七八糟摆满了东西,视线就会被这些东西吸引。孩子书桌上的抽屉、柜子最好上锁,免得他随时打开,在没有完成学习的情况下去清理抽屉;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地图、公式、拼音表格外,不应张贴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女孩子的书桌上不放镜子,这会使她顾影“自美”。

再次,指导孩子在学习时自己要善于创造有利的环境,如在墙上贴学习计划或鼓励自己奋发学习的格言、诗句等。另外,尽量到图书馆和教室里学习,因为这些地方通常学习气氛比较浓,比较安静,有利于孩子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最后,引导孩子把学习用品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需要的时候一下就能够找到,免得学习到中途一会儿找作业本,一会儿找课本,再一会儿找橡皮,没完没了,一会注意力就被分散完了。

所以说,别以为摆放物品是跟孩子的成绩毫无关联的小事,其实不然。要想让孩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精神,这一点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六节 合理分配时间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恰当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引导孩子制定时间表,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就不会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转移到无关的事情上去。然后要帮助孩子列出要做的事情的清单,免得做事的时候总是做了这件忘了那件,这样就不会经常做事不周密,思路不严谨。延展到学习上就使孩子思路缜密,不容易出错。

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每天上课、做作业、睡觉,各项活动都是学校规定好的,无所谓运筹不运筹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面对相同的时间,善于运用的人,会有更多的收获。指导孩子运筹时间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指导孩子善于抓住学习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要把时间和心境、生理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同样的时间,由于心理状态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心境平和的时候,学习效率高;情绪波动时,学习效率低。另外,在一天的周期内,人体的生理机制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相应地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我们如果按这种规律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就可以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如早晨用于背诵外语,下午学习轻松一点的科目,晚上用来攻克难题,都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每个人的生物节律不同,要把握自己的生物节律,充分加以利用。

其次,要指导孩子充分利用间隙时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繁忙的,成天有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习题,许多孩子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挤时间的秘诀就是尽量把时间单位缩小到最小,充分利用间隙时间学习。有人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每天能利用的零星时间有半个小时,那一年就可有一百八十多个小时。如果每小时能读上10页,那一年就可以读完1800页书。何况我们每天浪费的零星时间远远不止半小时。

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个时间统计表,每天把做各项事情的时间一一加以记录。孩子就会惊异地发现,有许多时间不知不觉消耗在无所事事之中,既没有学习,也没有娱乐,甚至没有休息。这些间隙时间成为空白点,十分的可惜。怎样利用间隙时间呢?方法多种多样。如在口袋中放一些英语单词卡片,没事的时候、等人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一读;与同学一起回家或者上学的路上可以边走路边讨论问题;等人等车的时间,回忆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点点滴滴利用起来就能干大事。

其实一个孩子时间观念不强,绝不会只是表现在学习方面,还会表现在生活与做事的方方面面。一个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不但做作业慢,做任何事都慢!所以平时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比如一位家长这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我的女儿每次上学前都要在家里各个角落磨磨蹭蹭好久,怎么都出不了门,你问她在干嘛,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而且如果不提醒她时间,她可以在家里磨蹭到迟到,出来了反而怪家长不提醒她快要迟到了。几次三番之后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就有了经验,规定孩子收拾学习用品换衣服只能10分钟,而且不给闹钟,让孩子自己估计时间!这样她的脑子里就有了时间观念,到了大约10分钟时间,孩子就会赶紧出来。

另一种方法是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1分钟专项训练,让孩子感受1分钟可以做多少事。

(1)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年级不同,难度不同)。规定1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目。让孩子感受到1分钟都能做十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没写一个字,写不出一个小题。

(2)1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一分钟内最多能写出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1分钟写名字训练。每天让孩子练习一分钟写自己的名字。写一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随着写的组数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写速度变快,更能感到一分钟能做这么多事。

以上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速度。训练时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练两到三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

第七节 寻找最佳学习状态

学习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只有大脑所处的状态即大脑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间的协调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习才能够进行。而欲达到高质量的学习,就必须使大脑处在一个最适宜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掌握信息、运用信息的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学习状态。

把大脑调整到最佳状态,家长要如何引导孩子呢?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放松或静心活动来诱发大脑的α波来寻找自己的最佳状态。放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给孩子读一段轻松愉快的小说,让孩子凝神品味一幅画,或者散一会儿步,闭上眼睛做一做深呼吸,伸展四肢,洗个温水澡,换上让人感到舒适的衣服,甚至可以带孩子找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大声地叫喊一番,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特别特别想大喊大叫,其实喊出来心里的压力就会释放很多。

孩子平时学习紧张的时候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放几首孩子喜欢的音乐,不喜欢听音乐的可以听几首轻的慢的舒缓一点的音乐。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有的音乐有助于放松身体、安抚呼吸、平静β波震颤,在这些音乐的伴奏下学习,往往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的最佳状态还是可以积极地创造出来的。下面我们就具体说说创造自己最佳状态的几种方法。家长可以参考一下,在需要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引导。

1.练习。有人会问,集中注意力也会像体育锻炼作用肌肉一样使大脑得到锻炼吗?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运用星电图描记追踪大脑活动表明:当人们第一次做一项工作的时候,会增加血液循环和大脑中的电流活动。但是一旦目标完成,大脑血液循环和电流减弱。这位教授指出,我们越是训练集中注意力,大脑下次进行这种活动时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少,相应地,节省出来的这部分精力和思维能力会转移到其他各个部位。注意力高度集中完全可以训练出来。

2.早在一百多年前,一位心理学家断言,人的大脑有着无穷的潜力,而人类只发挥了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潜力。之所以不能发挥出来是因为我们所做的大多数工作都是照章办事,枯燥无味。这样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几乎无所事事。其结果,导致粗心的错误和对工作感到厌倦乏味。

因此有位专家解释说,只有当人们的技能和所面临的挑战旗鼓相当的时候,人们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我们只有在某些紧急情况下才发现自己原来能做好自己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的原因。这就好比跑步,也许平时我们只要慢跑一会儿就会觉得很累,但是如果真是紧急情况,比如火灾逃生或者后面有恶人追赶,我们就会跑得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快得多。

3.自我暗示。当你出门有好几件事情要办的时候,你可以自言自语地唠叨自己要干哪些事,反复地想上几遍,或者跟自己唠叨几遍。这样会促使你注意力高度集中,强化行事的力度,并且能时刻提醒自己。

自言自语起着“强心剂”的作用,它有助于排除外界干扰。

4.做好眼前的事情。注意力集中于未来而不是现在会严重影响任何活动。运动心理学家认为,一位优秀的网球选手考虑的是打好球而不是赢得比赛。而无数奥运冠军的赛后感想也告诉我们,只有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不在意结果,才会在比赛中获胜。因此,千万要记住:保持最佳状态,时时刻刻集中注意力。

5.有时,短暂的自我休整实际上更有助于迅速地完成工作。该睡的时候就睡,洗漱好就躺下,脑袋放空,别想事情别看书。因为晚睡的话总会怕睡不好、睡不够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结果越紧张越睡不着。午休一定要休息,同样的,别在那段时间看书。

在孩子认为已经休整好后,再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当结束某一项学习任务之后,不要立即投入下一件事。要稍微休息调整片刻,这样才有可能恢复活力。

第八节 学会分类

分类法有很多好处,如果孩子能很早学会分类法,那么这一生当中会受益无穷。

分类法有什么好处呢?简单地说可以在教育孩子认识事物的同时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有效地处理自己的物品,不至于养成丢三落四的毛病。而且还能锻炼孩子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各种思维能力。

教会孩子学会分类,父母要从哪里下手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说:

第一,父母可以教孩子按颜色分类。这在很多幼儿教材中都有体现。准备两套彩色卡片,一套是正方形的彩色卡片,红、绿、黄、蓝各几张;另一套是张,红、蓝、黄、绿种颜色,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四种形状的卡片。先出示第一套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卡片乱摆在桌面上,然后让孩子按颜色分别摆开。当孩子能顺利完成第一套卡片的分类后,出示第二套颜色和形状都不同的卡片,把颜色、形状打乱摆在孩子面前。首先让孩子找出所有绿色卡片,再分别找出所有黄色和红色卡片,最后问孩子剩下的是什么颜色的卡片。除此以外,还可让孩子进行多种多样的以颜色分类的活动。比如让孩子找出屋子里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黄色的?什么是……然后扩展到你见过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绿色的。

第二,教孩子按形状分类。拿来各种形状的积木、扣子,各种几何图形的彩色卡片,杂乱地摆在桌子上,让孩子分别把圆形的东西挑出来;把三角形的东西挑出来;把方形的东西挑出来;把菱形的东西挑出来……还可让孩子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形状相同的东西。

第三,教孩子按大小分类:买来一些专门用于教孩子比较大小的图画书,让孩子把所有的图画中成对的比较大的那个东西剪下来。或者准备外形颜色等相同只是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对,如商标相同的大小牙膏盒各一个,形状相同的一个茶匙和一个汤匙,一大一小形状相同的两个食品盒、盘子、皮球等,摊在桌子上。让孩子把这所有的成对的东西分出大小来,大的放一堆,小的放一堆。

第四,教孩子按功用分类:带孩子到商店去了解商品的分类,在逛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什么样的东西会摆在一个区里以及为什么。比如食品放在食品区,衣服应到服装店,买玩具应到玩具店等。

除此之外,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问孩子,出门的时候哪些东西能乘坐?在家里的时候问孩子,哪些东西有四个轮子?哪些东西能发光发热?哪些东西能防雨?哪些东西能写字绘画?哪些东西是打扫屋子的……让孩子回答,答得越多越好。

教孩子按事物的特征分类:让孩子说出什么东西能飞,我们周围的东西什么是两条腿?家里的用品哪些可以让人坐,哪些东西可以归为一类?让孩子一一回答。

方法多种多样,家长可以自己创造,用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去进行练习。这样在教育孩子认识事物的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有效地处理自己的物品,不至于在找东西的时候乱七八糟,从而影响生活,养成丢三落四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