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能源开发新探
10301100000005

第5章 会燃烧的“石脂水”——石油

石油的真面目

如果你去过油田,你会看到从地下采出来的石油是一种粘稠的,颜色很深的液体,人们叫它原油。

原油的颜色虽然很深,但各地产的石油并不是同一个色。大庆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门出的原油是绿色的、克拉玛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原来里面含的胶质和沥青多少不一样,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原油带有各种特殊的气味,这是由于里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种原油有股臭鸡蛋味,这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氢。

原油的“体重”比较轻,密度大约是水的075或多一点,只有极少数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说好这些是原油的“外表”状况,那么它的“内心本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经过分析,它主要是由碳和氢构成。其中碳占84%~87%左右,氢占12%~14%左右。余下的百分之一是极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氢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按它们的原子数从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这些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组成石油的各种化合物“脾气”不一样,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这就像各种性格的人搅在一起,发挥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样。为此,科学家决定给石油“分家”。“分家”的办法就是加热,也就是蒸馏。

由于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温下呈气体状态,所以一蒸馏,它们就从蒸馏塔顶跑出来。

当加温到40~150摄氏度时,就会从蒸馏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来,它们在这个温度下呈液态。这部分液体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温150摄氏度以上,至300摄氏度时,在蒸馏塔中部会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态,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继续加温,从200摄氏度加到350摄氏度时,则会在蒸馏塔下部流出另一种液体——柴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温,从300摄氏度开始,则会在蒸馏塔底部流出沸点很高的重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重油的沸点很高,到400摄氏度也不蒸发,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热的方法来给石油“分家”了。科学家采用减压加热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还有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样,我们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们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来了。

火井之谜

“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这是西晋初年文人左思作的《蜀都赋》中的诗句。这首诗是对当时人民煮盐作坊的描写。煮盐用的燃料是来自一种“火井”,这种井将火种埋藏在深深的水井中,它冒出的气体一经点着,就会燃烧。燃烧起来的火焰直冲云天。

“火井”里到底埋藏什么气体呢?原来是天然气。天然气常常和石油共生在一起,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其中甲烷占的比例最大,常常占到80%以上,有时甚至高达9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国家。早在公元前200年,我国的四川临邛县(即今四川邛峡县)就利用天然气来煮盐。上面那首诗描述的就是用天然气井煮盐的情况。据古书中介绍,这种天然气井深达200米。而英国有记载的使用天然气的时间是1668年,这比我国要晚13个世纪多。

天然气的发现,与古时人民打井有关。当古时打井深度增加时,往往把含石油的油层也给打穿了,就有天然气冒出。清代道光十六年间,即公元1821年至1850年,在四川就有许多钻井能手,他们用竹、木和钻头制成的钻机,钻穿了天然气田的主要地层,建成了深达1000米以上的气田,使天然气的开采达到十分高的水平。

天然气也和石油一样,是由几百万年前的动植物残骸在水底沉积,在与空气隔绝的条件下,经细菌分解而形成的。天然气往往和石油伴生在一起,但由于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发热量要比煤气高,几乎要高出1倍,所以天然气是一种理想的燃料,用它做饭火“猛”,省气。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里,已经使用了人工煤气。由于人工煤气必须由生产煤气的厂家引来,而且要用煤再加工得到,所以很麻烦。现在北京等城市,又在用天然气置换煤气。这是因为天然气除发热量比煤气高以外,还有对环境污染少的优点。它烧起来没有烟和灰,十分干净,而且它含杂质少,所以产生的废气也少。

天然气和煤气一样,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运输起来比较方便。可以用管道来进行运输,直接从天然气的产地引进千家万户。我们陕甘宁地区天然气产量丰富,虽然离北京距离很远,但是只要一次性投资建设输气管通,就可以得到长期的好处。所以,北京正在进行将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引入工程,目前已有许多家庭将煤气置换成了天然气,享受到天然气这种能源带来的益处。

天然气和石油往往伴生在一起有的天然气还特别有意思,其中含有少量的氦气。氦气是一种比空气轻的气体,现在许多气球就是充入了氦气。这样,就可以用这种天然气来填充气球和飞艇。而且可以用这种轻飞行器来进行运输,这样既可以运输别的物体,还可以运输天然气本身,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酒泉城的保卫战

在我国甘肃省有一个叫酒泉的城市,见到这个名字,你当然会想到这里出产美酒。但是你可曾知道,古时这里还出产石油。

公元578年,那时我国正处在南北朝时代,我国西部地区常遭到外族的侵略。处在我国西部的酒泉城,也受到突厥贵族军队的进攻。面对外族军队把攻城器械架上酒泉城,居民们愤怒了。他们想起酒泉附近的老君庙出产石油,而这种石油可以燃烧,于是纷纷用火器将石油浇在敌军的攻城器械上,然后点上火。熊熊的火焰把攻城器械烧得七零八落,敌军救也不救了,就这样攻城失败了。酒泉城保卫住了,在这场保卫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竟是石油。

石油这种可燃性的液体燃料,我国很早就发现了。公元前800年的古书《易经》上就有石油的记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我国古代人民就学会了使用石油。大约在1800年前,我国古代历史学家班固在他写的《汉书》中,就提到这种燃料。书中说:“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就是今天陕西延安一带,那里有一条河叫清水。“燃”是一个古字,就是今天的“燃”字。这段话说的是延安附近的洧水可以燃烧。一般的水是不会燃烧的,这里讲的洧水因为含有石油,所以可以燃烧。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民就知道使用石油了。虽然当时人民还不知道石油这个名称。

在《后汉书》中又记载,酒泉的“石漆”燃之极明,不可食。“石漆”,这便是那时人民对石油的称呼。到了唐代,又把石油称作“石脂水”。宋朝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兵工作坊里设有“猛火油作”,即制作“猛火油”的作坊,这“猛火油”也是指石油。

第一次为石油“正名”的人,是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一书中,专有一节写到石油。书中提到:“延境内有石油。延即现在陕西富县和延安县一带。在这里,沈括第一次提到“石油”这个名称,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沈括还在书中说:“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着()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过去说高奴县可以燃烧的水是脂水,它也出自水中,但往往与沙石和泉水夹杂在一起,恍恍惚惚地才出现。当地人曾用鸡毛一类的东西沾取它,放在罐子里,粘稠如漆,但点燃起来像麻一样,有很浓的烟,把墙壁一类幄幕熏得漆黑一片。他还预言:“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在当时,石油和煤一样,大多都埋在地下,流出来的只是少数,沈括在当时就指出石油埋在地下,而且藏量非常多,不像用松木柴这类燃料很快就会用完。20世纪石油的大开发,验证了沈括的伟大预言,这再一次表明中华民族的伟大。

从煤油灯到喷气式飞机

煤油本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可是它却出息得最早。因为“老大”,也就是汽油在汽车上大显神威之前,它的“弟弟”煤油就被人们广为用来照明了。

人们也许记得,当电灯还未发明之前,许多大城市的照明都是用的煤气灯。我们在电影中会看到这样的镜头:那带有玻璃罩的煤油灯给古老城市带来点点光明。在有些家庭,也许还会找到那带有球形玻璃罩的煤油灯。

为什么那时不用汽油去点灯呢?原来汽油的脾气大暴燥了。它一点上火就猛地燃烧起来,别说点灯,它连整个灯架都会烧着火了。弄不好,它还会引起爆炸,发生火灾。谁还敢用它去照明哩。

那么,用“老四”重油去点灯行不行呢?不行,它根本点不着。因为重油着火点高,要达到很高的温度才能燃烧。用它点灯太费事了。

而煤油的“性格”正好适合点灯。它着火温度不高,点燃起来很方便。它燃烧起来不火爆,像古老的菜油灯一样,十分柔和。由于煤油比菜油便宜,于是煤油灯很快取代了菜油灯,一时风行了城市和许多乡村。一直到出现了电灯,它才进入了博物馆。

没有了煤油灯,煤油还有用的场所吗?开始有人想用它作内燃机的燃料,然而它太“温和”了,在内燃机内使不上劲,发挥不了作用,只好甘拜汽油的下风了。

后来,人们发现早期的内燃机也有毛病。它和蒸汽机一样,是靠活塞的复往运动,再通过曲柄和连杆,才变成旋转运动,十分麻烦。于是,有人想取消活塞和汽缸,让燃气直接推动叶片旋转。这个想法就像我国古老的走马灯原理一样。走马灯中的蜡烛产生的热气,推动着叶轮旋转,带动纸人纸马旋转。

1872年,德国工程师希托首先设计出了热空气式轮机,并获得了专利。1906年,法国工程师阿孟高和列马里制成一台试验性的燃气轮机。到本世纪30年代,实用的燃气轮机终于出现了。

1928年,英国科学家惠特尔提出,用燃气涡轮机的喷气去推动飞机,并且提出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思想。1937年,第一台喷气发动机试制出来。然而直到1941年5月14日,喷气发动机才在英国装上飞机试验成功。而在这前两年,于1939年,德国著名工程师奥海姆却抢先把喷气发动机装上了一架被命名为He178的飞机。这一年8月27日,德国后来居上,把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送上了天。

喷气式飞机的发明,使航空事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从此取代了活塞式飞机,而一统了航空器的天下。有意思的是,在活塞式飞机的发动机里烧的是汽油,而在喷气式飞机里烧的竟是煤油。这是为什么?

原因是喷气发动机和活塞式发动机结构不一样。喷气发动机里没有活塞和汽缸,所以不存在汽缸的损坏问题,这样,就不要求燃料的抗爆性好。因此,它不要求用汽油那样含异辛烷值高的燃料。还有,喷气发动机是要求燃料在燃烧室里猛烈燃烧,产生喷气推动飞机前进。这样,要求燃料的发热值高是主要的。要发热值高,就要求燃料的密度高。而且燃料密度高,飞机上容积有限的燃料箱里也可以储藏更多的燃料。而从150摄氏度到250摄氏度分馏出来的煤油,发热值高、密度也大。于是,用它作喷气发动机的燃料最合适。也正是这个原因,这种煤油被称为航空煤油。

煤油在喷气时代又焕发出了青春!它不仅成了喷气式飞机的理想燃料,而且成了一种新型汽车的燃料,这种汽车就是喷气汽车。前苏联的莫洛托夫汽车工厂曾研制出一种喷气式赛跑用汽车。它的动力就是类似喷气式飞机的涡轮燃气发动机。它可以用普通煤油作燃料,竞速时每小时可跑300千米。

是谁在“喝”汽油

有人说,用石油代替煤作燃料,是又一次动力的革命。这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

蒸汽机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的燃料是煤。所以,在蒸汽机时代,煤成了当之无愧的燃料“皇后。”

1860年,法国发明家勒努瓦,制成了一种与蒸汽机完全不同的动力机。它不是靠煤在锅炉外燃烧,而是靠油在汽缸内燃烧。后来,人们就将这种新式动力机械叫作内燃机。

内燃机不烧煤,而烧石油。1876年,德国一位技师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1885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把内燃机用在车子上,造出了新式交通工具——汽车。这种汽车一经问世,就击败了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车。从此,烧油的汽车成了马路上的霸主了。

内燃机造就了一代“马路天使”——汽车的出现,接着又被科学家用到飞机上。使用内燃机的飞机叫活塞式飞机,因为这种飞机的发动机带有汽缸和活塞,再由活塞的运动带动飞机的螺旋桨旋转。

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内燃机烧的油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汽油。它们是“喝”汽油的大户。比如说,一辆解放牌汽车,每年大约要喝掉40吨汽油。算算看,全世界有多少汽车,一年要消耗多少汽油啊。大约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石油就开始取代煤,作为动力的主要能源。到了70年代,石油的用量已上升到占总能源的78%,而煤下降到17%。仅1972年,西欧几个国家消耗的石油就达7亿吨。

当然,汽油只是石油中的一种,但却是石油中消耗量最多的一种。如果你去过加油站,会发现汽油有许多种型号,它们是用数字来标号的,如“85号”、“70号”、“66号”、“56号”等。这些号码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汽油在发动机汽缸里燃烧时,会发生爆裂现象,使汽缸发颤而损坏。科学家在研究这种现象时,发现这与汽油的成分有关。

汽油成分中,异辛烷抗爆性最好,而庚烷最差。因此,科学家规定,某种汽油的抗爆性如果与异辛烷相同,则性能最好,其型号就定为“100号”。其他依次规定为“95号”、“91号”、“85号”……“56号”等等。由此可见,号码越高,抗爆性越好,汽油的品质也就越好。所以,性能越好的车,使用的汽油号就越高。如小轿车用“85号”、大轿车用“70号”、卡车用“66号”、摩托车用“56号”等。

活塞式飞机的发动机也烧汽油,但由于飞机要求比汽车高,所以用的汽油号更高。如教练机可用“70号”,更好的飞机就得用“91号”和“95号”了。

大家也许知道,现在汽车加油站又在推广无铅汽油。原来,一般汽车用的汽油中都含有铅。汽油里为什么会有铅呢?那是为了提高汽油的抗爆性。提高抗爆能力的方法,除了提高汽油中的异辛烷值以外,还可以在汽油中加入一种“铅水”,即四乙基铅。四乙基铅是一种含铅的无色油状液体。它加到汽油中虽然可以提高汽油的抗爆性,但却会带来别的危害。目前使用的汽油每公升含铅约05克。铅这东西含量虽少,但有毒。直接接触它,会产生明显中毒症状。更危险的是,它燃烧后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据上海市调查,1996年的铅污染比1986年高出1倍。而这种污染的866%来自机动车的燃料。上海儿童血铅浓度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值。因此,各国都在推广无铅汽油。一般所说的无铅汽油并不是完全无铅,而且每公升汽油含铅量低于013克。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北京等城市,在全国率先使用低铅汽油,并达到2000年全国范围内汽油无铅化。

当然,为了保证汽油抗爆性好,又不含铅,就必须增加汽油中的异辛烷值,或利用先进的催化技术,将汽油中的其他碳氢化合物转化成异辛烷。这样,价格就会贵些,但这样可以减少机动车的损害,可以省油,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值得的。

本茨的汽车

不用“吃”水的火车

乘火车对大家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了。古老的火车是用蒸汽机推动的。它每小时要烧掉两三吨煤,蒸发一二十吨水。这煤和水是从哪儿来的?是从起发站加上来的。但是,这些煤和水远远不够它走长途。

怎么办?过去的办法是在火车车厢后面再挂一节专门装煤和水的煤水车厢。后来改为在中间站加煤、加水,这样就要停很长的时间,耽误旅程。

火车不吃“水”行不行?自从出现内燃机之后,有人就有用内燃机来代替蒸汽机推动火车的想法。内燃机不用“吃”水,但必须“吃”油。

一般汽车用的内燃机是烧汽油。如果用这种内燃机去开火车,那消耗的汽油就太多了。要知道,火车可不像汽车那样小巧玲珑,叫火车这个大家伙吃“汽油”可供不起。

怎么办?人们想起了柴油,柴油比汽油可便宜得多啊!不过柴油比煤油还难点燃,怎么让它在内燃机里燃烧起来呢?

科学家分析,柴油在高温的空气中还是容易点燃的,而且一旦点燃起来,效果并不比汽油差多少。关键是要有高温的空气。

于是,科学家将一般烧汽油的内燃机加以改造,让汽缸先吸入空气,再加以压缩,这样一来,空气的温度就会急剧升高。这时,再将柴油通过细孔喷进高温空气中。柴油在高温空气中形成细雾,就会很快点着而燃烧起来。这种加压空气而使柴油燃烧的内燃机,有别于汽车上的用电火花点燃的内燃机,叫“压燃式内燃机”。而一般人则通称它为柴油机。

柴油机因为有一套使空气加压的装置,而且加的压力又比较大,所以比起一般内燃机来,要笨重一些。另外,因为它要加很大的压力,所以噪声比较大。要加压得需一定的时间,所以它起动速度也比较慢。这些都是柴油机的缺点。

柴油机这些缺点,和它用油便宜的优点相比,在许多地方用起来还是合算的。比如说,用柴油机来作火车头就较理想。因为火车本身就很宠大,笨一点没关系。再说它再笨也比带着大锅炉的蒸汽机车轻巧呀!火车在很宽敞的火车站上起动,不比在热闹的马路上,起动速度慢一点没有关系,噪声大点也影响不大。

在世界上,用柴油机作火车头的历史大约有70多年,这种火车头后来就叫内燃机车。我国于1958年开始试制内燃机车。我国第一批内燃机车有“东风”、“东方红”等型号,一节机车马力为2000~4000.现在我国绝大部分铁路上都用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了。

目前,内燃机车的推进方式有多种。一种是用柴油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经过连杆使曲柄旋转,带动车辆前进;另一种是通过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再由发电机带动电动机使车轮旋转;还有一种是用柴油机通过液压装置带动车轮旋转。

柴油机由于不用水作介质,不用使水蒸发,它直接烧油汽化而工作,所以热效率高。一般内燃机车的总效率接近30%,这要比蒸汽机车大3倍。它热效率高,所以消耗燃料较少,加足一次油可以走行500~800千米,所以可以把油直接存在车上,不必到车站上去加油。柴油机不必消耗大量的水,所以可以在沙漠和干旱缺水地区工作,这样就为我国边远地区开通火车提供方便。柴油机也是一种内燃机,燃料在汽缸内燃烧,所以司机室内比较清洁干净。

柴油机不只用在火车上,现在许多机器都相中了它。比如轮船、拖拉机、坦克、军舰、抽水机、小型发电机等。柴油这种曾被人称作石油兄弟中的“丑小鸭”,已变成“白天鹅”了,它在铁路上和江河湖海上,以及许多岗位上大都在大显身手。

地下“热库”

天然“大锅炉”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脚下是“坚如磐石”的大地,可大地之下又是什么呢?

最简单的想法是地下统统是坚硬的岩石,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大石球。不过也有人猜想地球的内部是空荡荡的,只要挖个洞,人就能钻到地下去——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地心游记》曾引起很多少年朋友的兴趣。

还有的人认为地底下充满着水,水流进一个叫做“归墟”的无底深渊中去。

当然。这些想法都是简单幼稚的,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

地球上每年要发生上百万次大大小小的地震,不过其中只有一二十次是破坏性的。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还有火山爆发,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地球上现在已知有552座活火山,其中68个在海底,它们一旦发起脾气来,就会把大量熔融赤热的岩浆喷出地面,酿成毁灭性的悲剧。

从地下流出温度超过20摄氏度的泉水——温泉,这是相当普通的事情。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类型的温泉:有的流出热水;有的喷出热蒸汽;有的喷出的热水、热蒸汽有几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高。

地震、火山、温泉等自然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地球内部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而是一个蕴藏着巨量热能的“大热库”。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地球大体上是个巨大的实心球体,半径大约6370公里。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比喻作一个半生不熟的鸡蛋,分成3层:最外层叫“地壳”,相当于鸡蛋的蛋壳,厚度10~50公里;地壳下面的一层叫地幔,相当于蛋清,物质具有固态的特征,约有2900公里厚;地球最里头相当于鸡蛋蛋黄的部分叫“地核”,地核半径3500公里左右,主要成分是铁、镍一类的金属。

越往地球内部,温度越高,压力越大。比方说,离地面25~5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200~1000摄氏度,100公里深处的温度是1500摄氏度,2900公里处为2700摄氏度以上,地核中心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压力的变化更加惊人,32公里深处的压力为9~108帕,980公里深处的压力为38~109帕,地核中心的压力则达到大约 36~1010帕。

不难想象,高温高压的地球内部蕴藏着多么惊人巨大的能量,而地震、火山、温泉等自然现象,不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某些“即兴表演”罢了。

1960年 5月 22日,智利发生一次 85级的大地震,地面到处出现大裂缝,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沉陷了2米,海里涌起八九米高的巨浪,有几千万立方米的泥石流滚进湖里。这次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爆炸10万颗普通原子弹!

1883年,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使海岛的 2/3遭到毁灭, 20立方公里的岩石被抛向空中,火山灰上升到27公里高处,散落在7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爆炸声几千公里以外都能听见。

太平洋沿岸阿拉斯加的卡特迈火山区有一个“万烟谷”,方圆24平方公里,分布着几万个喷孔,每秒钟喷出97~645摄氏度的热水和热蒸汽23万立方米,1年内从地球内部带出的热量相当于燃烧600万吨标准煤。

历史上,人们早就在采矿和钻探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往地下越深,岩石的温度越高。平均来说,大约每深入100米,温度要升高3摄氏度。

当然喽,这里所说的“增温率”是平均数,实际上各地的差别很大。另外,每100米增温3摄氏度是对地球的浅部来说的,到了深部,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程度——增温率就没有那么高了。

地下的温度为什么这样高?地球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内部怎么还能保持这么多的热量呢?

说法不完全一致。

前面我们不是提到过放射性元素吗?放射性元素会不断地放出射线,放出能量,并在这个过程中衰变成为别的元素。地球内部有很多这样的放射性元素,估计它们每年至少可以产生20934亿亿焦的热量,由于处在封闭、隔绝的环境里,热量散发不出去,日积月累,就使地球内部成了一个硕大无比的“热库”。

人们把地球内部的热能叫做地热能。

地热能有多少?有很多很多吗?

一点儿也不错。有人估计,如果把地球上的全部煤炭资源所含有的热量算作100,那么石油是3,目前技术上可利用的核燃料是15,而地球内部储存的地热能竟高达170亿!

这就是说,地热能资源大约是地球上煤炭总储量的17亿倍,远远超过了地球上所有矿物燃料能量的总和。在地球上所有的各种能源当中,它排行第二,只有太阳能是它的“老大哥”。

还有人通过计算后这样说,如果将整个地球的温度降低1摄氏度,那么所放出的热量按目前的耗电水平来计算,将可以满足全世界4000万年用电的需要!

地球这个庞大无比的“大热库”、“大锅炉”,一方面在不断地产生热量,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往外散热。地球每年通过地表向大气空间散发的热量,大约相当于燃烧380亿吨标准煤或者1000亿桶石油!这是一笔多么惊人巨大的能量财富啊!

地热能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对它的利用又不会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像当初人们发现地下的煤炭、石油一样,可以被看作是人类发现的又一种极重要能源。

“温泉水滑洗凝脂”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著名长诗《长恨歌》中,讲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中有两句诗:“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郊骊山脚下的温泉池,唐明皇让贵妃在春寒时到这里洗澡,池中的温泉洗着她那凝结着脂肪一样白嫩的皮肤。据说,在唐朝以前,汉武帝、秦始皇等,也都在骊山建过宫殿和浴池。东汉科学家张衡,在骊山洗浴之后,还写下了优美的诗词《温泉赋》。这样的温泉,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据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中记载,我国当时的大温泉就有10多处。各地的地方志史料记载的温泉数就更多了。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至少在秦汉之前,就知道利用地热来洗浴了。

当时,除了用温泉来洗浴之外,还用它来治疗疾病。明朝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列举了“温汤”的许多医疗作用,这里说的温汤也就是温泉。我国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是由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在这里就有许多温泉,这里的温泉也有特别奇特的医疗作用。就连这里的污泥也可以治疗皮肤病哩。

我国古代还知道利用温泉来为农业生产服务。唐朝《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了湖南郴县人民用温泉来灌溉田地,使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达到早熟增产的目的。

温泉只是地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雨水流入地下,被地热加温后,从泉眼中流出的一股温暖的泉水。温泉水由于地质情况不同,含有的矿物质也不同,所以有的温泉水有明显的医疗作用;温泉水在地下加热的程度不同,流出地面后,温度也不同。有的温泉水温较高,可以煮熟鸡蛋。

火山爆发是地热剧烈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释放的能量十分大。比如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火山爆发,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爆炸了10万颗普通大小的原子弹。美国阿拉斯加卡特迈火山区一年喷出地面的热量竟有40万亿千卡之多。

据估计,全球每年从地底下的“大火炉”里,传到地球表面上的热量,相当于燃烧1000亿桶石油放出来的热量。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大热源啊!不过,我们目前还难以直接利用火山爆发产生的热量,可是我们却可以开发地下流出的热水和冒出的蒸气。

地热可以直接用来采暖。位于北大西洋的的岛国冰岛气候十分寒冷,但这个国家地热资源丰富,所以就用地热供暖,这个国家有40%的居民都享用到地热带来的暖气。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从1930年就开始用地热供暖。每天有千万吨温度达87摄氏度的地下热水流入干家万户,仅这一项就可节省65000吨煤。

我国天津市过去烧锅炉用的是地面水,为此每年要消耗700多万吨煤。后来,改用地下热水来烧锅炉,由于地下热水温度可达到33~51摄氏度,所以可以节省80%的煤。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温泉的洗浴,治病和加温土壤的功用。现在运用它来建温室、防治病虫害和保护鱼类越冬等。在工业上,可用它来提取化学药品,还用它来印染、造纸、制革、熬胶、纺织、蒸馏和发酵等。

羊八井的“福气”

在我国西藏的羊八井,有一座独特的发电站,它使用的燃料,既不是煤,也不是石油;它不靠风力、水力,也不靠太阳能工作。它靠什么工作呢?靠地热。这座当今中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可发出13万千瓦的电力。这真是西藏高原的福气。因为在羊八井,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从这里地下冒出的热气,推动着涡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地下热气真是名副其实的“福气”啊。

用地热发电,不用烧煤,也不用使用其他燃料,所以十分方便,而且干净。一般地热丰富的地区,地热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只要加以有效的利用,就可以用来发电。

地热常常以干蒸汽、湿蒸汽和热水三种形式出现。对于干蒸汽来说,使用它发电特别方便,把这种蒸汽直接引入涡轮机,就可以推动发电机。这种发电方式,和烧煤的火力发电相似。可惜的是,冒干蒸汽的机会比较少,它只有冒热水和热蒸汽机会的二十分之一,所以干蒸汽发电站较少。

西藏的热泉湿蒸汽中除含有蒸汽外,还含有热水。因此,用它发电时,在进入涡轮机之前,要先通过扩容分离器或热交换器把蒸汽和热水分开。这样,蒸汽可以直接用来推动涡轮,而热水则可以作别的用途。

如果冒出的是热水,用它发电,就得想办法变成蒸汽,再进入涡轮机。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将热水减压,这样它就会马上沸腾变成蒸汽。为此,必须先将热水送到一个减压扩容器里。另一种方法是借助于别的低沸点物质,如氯乙烷、正丁烷和氟利昂等。这些物质沸点很低,稍稍加温就可以蒸发而变成蒸汽。因此,先将地热产生的热水去加温这些物质,这些物质产生的蒸汽就可以推动涡轮机。

地热发电使用的“燃料”是不花钱的,所以各国都在加以研究。但是,地热发电也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地热资源,另外地下冒出的热气、热水并不干净,它要经过净化,即使这样,还会对各种设备产生腐蚀。这样也就限制了地热发电站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建起地热发电站的国家是意大利,时间是1904年。后来,美国、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地热发电站。其中以美国的地热站发电功率最大,最大单机容量达11万千瓦。而日本则准备在本世纪末建成容量为1000万千瓦的地热电站。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据勘探表明,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个地区的地热资源储量大、面积广,有很大的开发前景。从1970~1979年,我国已建成了7座地热发电站,其中以西藏羊八井的发电站最大。其次还有湖南灰场、河北怀来、江西宜春、广东丰顺地热电站等。其中以湖南灰场地热电站运行最佳。它不仅达到了长期稳定发电,而且发电后的余水还得到了综合利用,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温室育苗和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