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得到赞许的经历,赞许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激励。但是,年轻人应该牢记,不要期望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人生并不是由别人的赞许组成的,赞许也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萨米·戴维斯谈及成功的问题时说:“我不知何谓成功,但我知道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想要讨每个人的欢心。”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泛的故事。
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多日劳作,他的画作完成了。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枝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记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后来,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临摹了一张同样的画再次拿到市场去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那些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也是如此,我们的为人处事经常按别人的反应来做出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的美丽字眼跋涉的道路上,一切都似乎已有约定俗成的标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我们的一种需要,那么我们要把事情做到实事求是也就无从谈起了。有时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将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
这时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的欲望需要。当然,人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因为在精神上得到抚慰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有时我们认为我们也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精神健康,但寻求赞许的心理往往会使你整日处于一种忧郁的心情中,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习惯,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在需要赞许的时候,而未能如愿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
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还有,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每件事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将是更糟糕的。如果真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要知道,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也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