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
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让学生拥有一颗美丽健康的心灵,这是教师应当追求的终极目的。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施心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身对压力、挫折和不良诱惑的抵抗力,有效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几率。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所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日常教学、班会课以及集体活动等都是他们学习体验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掌握自我控制的技巧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进行训练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此外,教师要想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还需要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
教师拥有人格魅力对实施心灵教育帮助很大。
高尚的人格,伟大的操守,无私的爱,这些道德情操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仰和崇敬,心灵会受到强烈震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其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教师的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育者。
教师只有悄然走进学生心灵,才能带领学生走出心灵泥沼。
人是教育工作的对象,更确切地说,人的心灵才是。
让那些处在黑暗中的孩子走到阳光下来,让他们的忧伤在爱中融化,为他们打开自卑的锁链,带他们走出迷雾,赶走孤独,驱散抑郁,和他们走在春天的路上,将歌声撒开,一直走到那个充满阳光与歌声的世界……
育人就是育心,而育心必须要有良方。
由于孩子对事物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敏感善变,尤其是与一般孩子格格不入的孩子,所以,老师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观察,坚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1)深入、正确地观察
深入、正确地观察对实施心灵教育极为重要,孩子几乎时刻都会有事发生,而当这些事发生的时候,如果老师不正确深入地观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判断失误很多时候会不经意地伤害孩子的心灵。
首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个神情,一个动作都包含着他们内心的变化,要细心体会它们。
其次,及时沟通,耐心温和地询问缘由,尽快找到困扰学生的症结所在。
再次,及时对症下药,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鼓励、激发、启迪他们,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敞开心扉,解开心结,驱除郁闷,带领他走出彷徨、消沉的低谷。
要警惕由于不深入观察,或者观察得方向与方式不正确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因为一旦形成思维定势,会使问题变得更麻烦,更容易伤害到孩子。因此,消除偏见,公正地看待孩子也是育心的重要前提。
对孩子们来说,教师对他们关注的重要性胜过任何东西,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与愉悦就是最好的动力。
(2)持之以恒的态度
实施心灵教育尤其需要持之以恒,心灵的成长是一件更复杂,更缓慢的事情。
问题反复地出现,也许根本不是孩子本人的错,孩子的行为偏差也许只是由于认知误差或习惯的问题所致。
那么,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来教育孩子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态度。
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良好态度。
总之,在孩子行为的田野下面,是一个个成长着的心灵,人的真正成长是心灵的成长。
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