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离不开挫折教育,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其中一项就是挫折教育。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开展挫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那么,挫折教育对道德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
人生不会事事如意,道路不会条条平坦,一遇坎坷挫折就不知所措,难以承受,甚至颓废、退缩,以致走入极端的人就是因为从小缺乏磨炼。
从这点看来,要想使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应当从小就让他经受挫折,磨炼意志。
例如,教师可以训练他们远足拉练,制造苦难,磨炼意志;训练他们做较难的手工制作和技能比赛;训练他们自己粉刷教室、修理桌椅等。
在学习上,教师也要有意地放开学生,给他们自主权,碰到疑难问题不要急于伸手帮助,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中间可以适当点拨,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帮助也不迟。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视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其更加抗挫折,抗击打。
那么,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呢?
(1)道德教育要适应时代
德育的内容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遵循德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跟上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当前新时期下,虽然德育内容做到了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并且不断充实和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缺陷与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置之不理,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严重扭曲与异化了“道德教育应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使其沦为一种学生考试、评优的手段,而学生内心并不理解它所蕴涵的意义。
所以,一个严峻的课题就摆在了学校的道德教育面前。
学校道德教育新扩展的内容就是挫折教育。
开设挫折教育内容,实施学生抗挫折、耐磨难教育,将会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挫折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人生也是在挫折坎坷中走过的。
所以,挫折必然存在,必然不可避免。
正确对待挫折,对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分析,那么就能够战胜挫折,磨炼学生的意志。
(3)开辟道德教育新途径
教师“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昏昏欲睡。
这种刻板的训斥、规范、约束、灌输把学生给教死了,教傻了,实际上并无什么效果。
通过实施挫折教育,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就为德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开辟了德育工作新的途径与渠道。
当挫折产生后,学生一般会感到紧张、焦虑、郁闷,行为也会和平常不一样。
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给他们打气,促使其采用比较积极的措施应对,从而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缓解学生生活上的压力感。
(4)增强抗挫能力
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长期以来,虽然教师们也很重视道德教育,还把它放在培养“四有”新人的首位,也探索了不少新的方法,然而效果却不怎么理想。
因此,要让学生自觉地去实践道德教育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进行“欲望不能满足”教育,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在挫折教育中学生会变得勇敢、坚强,心理素质会得到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讲,挫折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桥梁就是意志力和心理素质。
社会道德要求个体化的过程与挫折教育预期目标实现的过程是同步的,一致的。
一般学生遭受挫折时,就会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日子比较难过。
此时,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比如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放松心情是很有必要的。
在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中学生的挫折感就会慢慢减少,方向也会发生转移,进而思路变宽,内心的激情迸发,自信心增强。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通过挫折教育展示出来,学生在教育中受到锻炼,对挫折建立了正确认识,培养出了驾驭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挫而不沉,挫而不怕,愈挫愈勇,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面对竞争、挑战和风险的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意志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入手。
和学生做朋友,使他们相信你、告诉你心里的秘密,多进行交流、沟通促使其心理保持健康,以便将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