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与学生谈心的时候,必须注意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以什么立场来和他谈的?是以一个孩子的立场吗?还是以一个高高在上的成人的立场?如果是后者,那么你们之间的谈心可能就没有什么效果,如果是前者,那么谈心才有效果,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达成对教育的理解。
学生的心一般都很脆弱,需要教师用平等、尊重、理解、赏识的心来呵护,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找回失去的信心,增强面对生活的勇气,强化他们自强、自爱的信念,就必须坦诚、磊落地对待学生,与学生同甘苦共命运。
只有教师理解和帮助学生,学生才会理解和听从教师的教育,爱屋及乌,也会喜欢上教师所教学科,学习积极性也会高涨。
在一个被理解所滋养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觉得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会觉得每天都是快乐的,甚至会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幸运神。
当然,一切都那么简单!而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我们习惯了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看待一切。
殊不知,孩子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那么的迥然不同。
对于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对于孩子而言却很有意思;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他们却觉得平常得很。
而且,孩子们更愿意独立去发现问题,遇到问题也更愿意自己一个人去解决。
虽然他们的解决方式有时并不怎么样,既幼稚可笑,又拙劣呆笨。
但意义不在这里,意义在于这是他们“自己的方式”,这是他们人生道路上非常美丽宝贵的锻炼方式。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如是说。
“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如是说。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和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保护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创造积极性。
当然,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那些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就特别需要教师尊重、呵护。
对其“异想天开”的合理因素教师要给予重视,充分利用,对其创新潜能要让它得到充分展示。
对于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想法要宽容和鼓励,即使不符合教材、教参或自己的“套路”也万不可轻易否定,对于不同见解,要耐心去倾听,以便让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
实际上,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固执己见,才造成了和学生关系紧张,矛盾很多。
如果要想使你的课堂充满快乐,那么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形式和方法。
如果要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一些,那么布置的作业就应该多一些弹性和趣味。
如果要想使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更多一些,那么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就应该更宽容一些,谈心时,就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当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的视角去看世界时,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当我们俯下身去,走进学生的世界,真诚地与那些年幼而纯洁的心灵交流时,我们将会得到从不曾得到过的收获。
童年无想象必是可怕的,民族无创新必是无希望的。
今天的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就是创新精神的竞争,而教育改革也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所以作为教师,肩负着非常神圣和艰巨的使命,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就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在创造过程中,想象的品质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科学家的故事都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18世纪德国科学家郎白尔,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天文仪器还很落后,但是他凭借着丰富的知识以及超人的智慧和想象力,得出宇宙是无限的、是由无数个等级不同的体系所构成的惊人结论。
200多年来,郎白尔的远见卓识被天文学的逐步发展所证实,同时他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也得以证明。
可以说,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想象力,人类认识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也是靠想象力来推动的,运用想象力,我们将“看到”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和现象。
所以人们要重视对想象力的培养,平时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增加记忆储备,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打基础。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宽容的人文环境,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小心求证、锐意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