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寻访历史名城
10296400000002

第2章 莫斯科—— 一个有自己灵魂的城市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如果论年代的久远,它不及雅典、罗马,甚至巴黎。然而,在近千年的发展进程中,莫斯科一直以其清新亮丽的北国风光、典雅大方的建筑风格和异常浓郁的人文历史气息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莫斯科的古老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从那时在莫斯科河岸边湿润的土地便滋养了零星的居民。12世纪上半期,依河而居的人们在岸边地势较高的博罗维茨基山冈建起了木制城堡“克里姆林”,城市由此发端。

数百年来,莫斯科的城堡克里姆林宫早已成为俄罗斯国家权力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寄托。它历来都是俄罗斯沙皇和东正教领袖的起居要地,十月革命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机构开始在此运转。1955年,克里姆林宫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如今,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车队每天清晨都会穿过繁华的市中心驶入这里,国家元首办公的建筑顶端飘扬着代表总统权利的由白蓝红三色和双头鹰国徽图案构成的旗帜。克里姆林宫城墙内的教堂与宫殿堪称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也因此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早在德米特里·东斯科伊统治时期,克里姆林宫就被改造为石制建筑。1475~1479年间,由意大利建筑师领衔在克里姆林的中心位置修建了圣母升天大教堂,这座完美融合意大利和俄罗斯传统建筑风格的教堂成为了俄罗斯东正教的标志。

16至17世纪时,莫斯科的城市规模已经超过了伦敦、布拉格和佛罗伦萨等欧洲名城。许多房屋外观宏伟华美,带有花园与围墙,整个城市布局庄重而不失活泼。克里姆林宫城墙外的宽阔地带自建城以来就是商贾云集的贸易中心。1561年,为纪念伊雷帝的军队攻下喀山汗国,俄罗斯建筑师巴尔马和波斯尼克在这里修建了圣瓦西里教堂,金色的十字架耸立在五颜六色的圆顶上,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18世纪末期,威名远扬的彼得大帝为美化莫斯科的容颜花费了不少心思。虽然1812年的大火毁掉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建筑,但之后大规模的重建因增加了古典主义建筑元素而彰显出别具一格的样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的现代派设计理念又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历经千年,莫斯科显现出古典而成熟的风韵。特维尔大街上的尤里·多尔戈鲁基塑像、小巧玲珑的人民友谊宫、莫斯科河中巍峨矗立的彼得大帝雕像、古朴的老阿尔巴特街……数不胜数的各式建筑和雕塑便是俄罗斯文明无声的见证者。

走在莫斯科街头,时常会发现一些建筑的外墙上订有小小的横匾,上面简单的一行字告诉路人某年某月某位知名人士在此居住、学习或者工作——普希金、门捷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列宁……匆匆而行的现代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深刻的理性:俄罗斯各时代的精英正是使莫斯科生生不息,魅力永存的源泉。正如伟大的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所言:“莫斯科不是上千座大城市中的普通一员,不是冰冷无语的石头堆砌而成的对称长街。莫斯科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生命。”

……(张俊翔)

塑造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访问记

当这位俄罗斯的伟大学者米·瓦·罗蒙诺索夫,以他十分卑微的身世,但却惊世骇俗的学识与远见,倡议创办这所莫斯科大学时,他是否想到,1940年正式命名的全称为“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的这方圣土,是怎样地在创办240年的历史中,孕育出如此众多的精华人物,从经济、哲学、医学、法律、教育、文化、科技、国防等诸多方面,塑造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塑造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普希金说:“罗蒙诺索夫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建立了第一所大学。说得更好些,他本人就是我们的第一所大学。”

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俄国科学家最杰出的代表,他却出身于白海岸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只身远道到莫斯科求学的经历,是他后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并且是俄国第一位科学院院士的伟大而艰苦的基础。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县城开始有四年制的初级小学,省城才有五年制的中心小学。资料统计表明,1786年,全俄共有550所学校,62000名学生。平均每1000人中只有两人上过学。农民和手工业者大多是不识字的。

此刻,我们置身于俄罗斯民族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莫斯科大学,现在它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最骄傲的资本。

莫斯科大学原址在莫斯科市内莫霍瓦大街11号。1812年被焚毁,1817年至1879年重建。这里是20世纪50年代在红色苏维埃的旗帜下建成的莫大新校址,至今仍使我们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雄伟壮丽的气势。巍巍屹立在列宁山上的新校舍,是由30座彼此相连的大楼组成的。总共有多少个房间,好像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数字。民间说: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开始住进莫大的大楼,每天住一个房间,到老也住不完。正中那座32层的大厦,包括55米高的尖顶在内,总高度达240米。顶端是穗形环围绕的红五角星,白天与日同辉,夜间光芒四射;两翼各为18层的高楼,各装有直径9米的大钟:一是时钟,一是温湿度计。大楼内除各种教学厅室外,还有一个800个座位的剧场、两个各有600个座位的讲堂、大型体育馆、游泳池和多个室内运动大厅。与传统的俄罗斯建筑艺术密不可分的典型的风格,和它那与克里姆林宫的塔楼遥遥相映的尖顶,无法不使人产生对俄罗斯建筑与文化的由衷的赞叹。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莫大的许多师生献出了生命。如今的每个系都有自己的纪念地,用不同的形式,把死难者的名字或照片刻制出来,寄托生者的哀思。

矗立在主楼后面广场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像三柄利剑一般的碑体上,有1941的字样和三支步枪的枪刺造型。碑下底座的中部,是一个以天然气为能源的长明灯。55年前的英烈们的忠魂,就在这里燃烧着。

这里,我不知道有多少第一流的人才受尽了磨难,甚至最终失去了本是可用以为这个民族创造无限辉煌的宝贵的生命。文明产生于野蛮,残暴同样也产生于野蛮。但这里、这时,残暴却放肆地摧残着文明。只是,残暴的放肆是不会久远的,文明的力量是可以从这残暴的放肆中更加高贵地显现出来的。(公羽)

俄罗斯的公墓文化——新圣母公墓

这里是一个寂静的世界,只有碑石和树木互相厮守。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时起时伏,使墓地平添几分幽静。

墓地中的雕塑使人眼花缭乱。把这里比作一个雕塑博物馆,决不是夸张之辞。墓地没有一块相同的墓碑,没有一尊相同的雕塑,甚至没有一方相同的墓穴。除了墓主的雕像,那些姿态不同的装饰雕像大多为女性像,她们有的跪在墓碑前抚摸着碑上的死者姓名,有的仰望着墓碑,也有的低头哀思或掩面饮泣的,脸上都是悲伤的表情。

18世纪的墓地很拥挤,埋葬在这里的大部分王公贵族都是我所不熟悉的。罗蒙诺索夫在这片墓地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位置,白色大理石的雕像,墓碑如同一座辉煌宫殿的门面,镏金的碑文记载着这位大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从墓地规模和气派来看,罗蒙诺索夫似乎是贵族中的贵族。在墓地的一个角落中,长眠着普希金的妻子冈察洛娃。她的墓碑和墓穴,都是黑色大理石。这位在生前死后争议颇多的“莫斯科第一美人”,在俄罗斯人心目中并不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形象。她的多情和放浪,曾使普希金不得安宁。普希金为她去决斗,遭到了致命的打击,所以许多人认为是她给普希金招来了杀身之祸。普希金临死之前,曾请求她不要立即嫁人,她也曾含着眼泪答应,然而普希金去世后才几个月,她就嫁给了一个追求她的法国贵族。她的墓坐落在公墓的围墙边,这里隐隐约约听得见涅瓦河的涛声。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那些墓碑上的题词。有些题词非常简洁,只有墓主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有些题词是几行发人深思的诗句。在公墓入口处的一块大理石墓碑上,刻着这样几句话:“你从这里走过时,请停一停,请想一想。我是长眠在这里的永远的人,你只是一个匆忙而过的暂时的人。请思索一下你的命运……”另一块墓碑上写着:“地面上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活在世上犹如战俘,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安慰着我们……”墓碑上的诗体的题词千变万化,然而表达的都是对生和死的思索。对生的态度,既有依恋,也有淡漠;对死,则无可奈何;还有就是对上帝的敬畏。

把这一片墓地比作一个艺术展览会的话,这是一个展现丰富个性的艺术展览。从这片墓地中,可以折射出俄罗斯人的性格,这性格中有无拘无束的想像力,有对个性的追求,也有对美、对人间真情的向往。不过,与其说这些墓地表现了被埋葬的死者们的个性,不如说表现了设计创造这些雕塑和墓饰的艺术家们的个性。一个崇尚个性的民族总是生机勃勃,并且富有创造性的。尽管是在墓地,也可以感觉到这种生机和创造性。

墓地的另一侧,是19世纪的公墓。这里墓穴的排列要比18世纪的墓地宽松得多。19世纪俄罗斯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都在这里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柴可夫斯基的墓袒露在灿烂的阳光下。这位为人类创造出无数动人旋律的伟大音乐家,在这个名人如林的墓园中占据了小小的一方土地。墓地中央是有着高高基座的音乐家塑像。柴可夫斯基目光低垂,表情平静。他的身边有两位生着翅膀的天使。一位天使依偎在他身边,静静地读手中的一本乐谱,柴可夫斯基低垂的目光正好落在天使手中那本乐谱上。另一位天使捧着十字架站在他身后,天使抬头仰望着天空,肩上的双翅已经展开,似乎马上就要振翅飞翔。两个美丽的天使都沉醉在优美的音乐中,他们将携带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飞向辽阔的天空,把那些可以使听者心灵震颤的旋律传遍人间……而柴可夫斯基永远平静地俯视着那本乐谱。乐谱上有一束红玫瑰花,是不久前刚刚有人放上去的。

柴可夫斯基身边,长眠着鲍罗丁和莫索尔斯基。鲍罗丁的胸像前,雕着一本乐谱和一把六弦琴,胸像背后是一块屏风式的纪念碑,碑中间是一方镀金的五线谱,使鲍罗丁的胸像被一片耀眼的金光衬托着,显得庄严而又高贵。紧挨着鲍罗丁的是莫索尔斯基。相比之下,莫索尔斯基的墓简朴一些,墓碑上刻着浮雕人像,下面刻着一段乐谱。这三位音乐家,生前曾共同为振兴俄罗斯民族音乐呕心沥血,死后竟也在同一片墓园中朝夕相守,这是怎样的一种缘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墓碑面对着斑驳的围墙。墓碑前是一尊陀思妥耶夫斯基雕像。满脸胡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微皱着眉头,目光冷峻地凝视着前方那堵砖墙。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并不富裕,他逝世后,他的遗孀无钱厚葬他,只能在圣彼得堡郊外随便找了一处墓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是一位年轻、聪明而又坚强的女性,她曾经为丈夫当过速记员,她比任何人都了解并珍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经过几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她终于积攒了一笔钱,然后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买了一块墓地,并且把丈夫迁葬到这里。于是,在这个名人荟集的墓园中,这位受到全人类尊重的俄罗斯大作家才有了一块永久的栖身之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前,我逗留得很久。我想起了他写的那些小说,他的小说曾震撼过我的灵魂。这是一位可以洞察到人类内心深处的不寻常的作家,他的作品使俄罗斯文学宝库中增添了一批闪烁着异样光彩的瑰宝。他的身世经历也不同常人,他的生命之树上纠缠着苦难的藤蔓,也有幸福的花朵。譬如他那位善始善终的妻子……他那双凝视着围墙的深邃的眼睛里,流露出痛苦和忧伤,也隐藏着古老而又深刻的秘密……

在这里还有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作家和艺术家的墓。我无法在他们身边一一逗留,只能匆匆而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音乐家的墓,没有墓穴,也没有墓碑,墓地上只有一个牧童站在青青的绿草中,悠然横吹着一支短笛。走过他的身边时,我的耳畔仿佛听见了宁静的音乐,也听见了墓中人悠长的叹息:请停一停,请想一想。我是长眠在这里的永远的人,你只是一个匆忙而过的暂时的路人……

西安——中国文化的魂魄

西安,一个可以将秦砖汉瓦、唐风宋韵,随意踩在脚下,捧在手里的城市。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西安之古老自是无须多言,从半坡熊熊的火炉到燃烧的阿房,再到止园闪烁的烟斗,随便一个火星就足够让你双眼永不暗淡;至于那些秦砖汉瓦、唐风宋韵,更是可以踩在脚下,捧在手里,让你感受到最具体的文化。

早在80万年前就有“蓝田猿人”,6000年前的“半坡人”、“姜寨人”在西安繁衍生息,创造了中国古老的文明。“自古长安帝王都”,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千年以上,在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中,西安是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周、秦、汉、唐,都是统一的大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西周的青铜器、秦砖汉瓦、陶俑、汉唐石刻和鎏金器以及唐三彩等历史文物,都是稀世珍品,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唐时期的西安城,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国际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秦、汉、隋、唐的帝王陵墓也大都在西安周围。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以及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早已成为中外人士游览胜地。唐代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创建于唐末、五代的碑林,明代西安城墙城楼和钟楼、鼓楼,以及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古刹名寺等,把西安点缀得古雅壮丽。

西安的底蕴,不是随便一个其他城市可以望其项背的,西安似乎更多的是代表着中国辉煌的历史背影。正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所写的那样:“现代的西安当然不仅仅是一座保留着过去的城,它有着同其他城市所具有的最现代的东西,但是,它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是无言的上帝把中国文化的大印放置在西安,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了。”

游秦始皇陵抒怀

那是个秋风瑟瑟的黄昏,我浴着夕照的余辉,感慨万端地缓缓登上了这座历尽沧桑的骊山。它在古城西安东20公里,是几千年前骊戎国的故地。站在峰顶,放眼望去,逶迤连绵的山上,草木繁茂,松柏葱茏,真像一匹负载累累的青色大马,疲惫不堪地安卧在关中大地。这里有上古时期女娲氏居住过的老母殿,有周幽王为博得褒女一笑而戏弄诸侯的烽火台,有唐玄宗和杨贵妃寻欢作乐的华清宫,也有近代“西安事变”蒋介石逃命丢丑的“捉蒋亭”……而我今天所要游览的却是那座用多少白银,用多少黄金,用多少劳苦大众的生命筑起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是个极其暴虐的君主,只要看一看深埋在骊山腹地的豪华陵墓当时修建的情形,就可见一斑。秦始皇在他即位不久,便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开始营造自己来世的宫殿了。他把陵址最后定在骊山,显然也是费了一番思索的。这儿,北是滔滔渭水蜿蜒回绕,犹如银龙奔腾;南为群峰耸峙,万花叠翠,宛若群星捧月。周围众山,有的产玉,有的藏金,好像置于万宝匣中……

骊山之美,温汤为冠,早在三千年前就为人们注重,素有“天下第一温泉”之誉。但是为了建陵,山上筑起道道长堤,迫使北流的泉水统统改道易辙。翻开《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有更触目惊心的事实:施工过程中,陵寝底部出现地下水,便不惜任何代价,采用铜液灌注加固。棺樽周围,又充填水银,象征着江河大海,奔流不息。再看墓顶,嵌悬许多明珠,作为昭日朗月,辉映不绝。墓的四侧,用金钱铸成雁凫,用玉石刻就松柏,用人鱼膏燃起灯烛,同时还在陵内修建了殿台亭阁和百官相见的位次,真是“宫观百官,奇珍异宝,不可胜数”!更为残忍的是,在秦二世葬殓秦始皇时,所有修建陵墓的能工巧匠,统统作为殉葬品,活活埋在地下!陵园的地面建筑,也是极为宏伟壮观。楼台殿阁,鳞次栉比,画廊雕柱,富丽堂皇。这座工程浩大的“地宫”,一直修到他死去,历时37年之久!唐朝诗人李白,在《过秦始皇墓》一诗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

古墓成苍岭,禁宫像紫台。

星辰七曜隔,河汉九天开。

有海人宁渡,无雁春不回。

更闻松韵切,疑是大夫哀。

然而,这些耗尽黎民血汗的豪华建筑,都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时,付之一炬,全部化为灰土。仅有墓堆依然默默地屹立在那里……

我只身站在山顶,久久望着,深深想着,那头上飘动的白云,那脚下风化的青石,那远方奔流不息的长河,千百年来,不是一直在为无辜惨死在这里的劳苦大众唱着同情的挽歌,倾诉着对这个残暴昏君的刻骨仇恨!(陈淀国)

吴哥——柬埔寨的灵魂

吴哥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朝代,是一座都城,是一群建筑,是一门艺术,是一方崇拜。失去吴哥的日子,柬埔寨便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家。

这座饱受战火蹂躏的都城在热带雨林足足沉睡了500年,被世人遗忘。当它在19世纪重见天日,那湮没的文明,又重回人间时,发现者亨利为这片遗址的凄凉而愁绪满怀,他写道:“现在这片土地是那么孤寂、荒凉;而从前的它,一定是充满着生气和欢笑。现在能打破这片孤独气氛的只能是野兽的嚎叫和孤雁的凄鸣。”

昔日的吴哥曾是真腊王国(柬埔寨古国名)最强盛时期的京城,也是高棉人(柬埔寨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它是柬埔寨的佛教圣地,代表着柬埔寨民族的光荣和象征。不仅可以与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相媲美,而且在许多方面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以及埃及金字塔,合称为东方世界的“四大奇观”。

吴哥创建于公元802年,当时的吴哥王朝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是历史上最强盛、最繁荣的时期。后经500年不断扩建,1201年基本完成。英勇善战的苏利耶跋摩二世在开疆拓土之余,动用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建筑师、彩绘师和雕刻家修建了吴哥窟。整座建筑以大石一块块砌成,没有用灰浆,仅以混合棕榈汁粘合,表面刻满浮雕,寺塔、佛龛、廊柱的雕像栩栩如生。城内街衙广阔,宫殿和寺庙鳞次栉比。一般民房和街市设在城墙外的附廓和近郊,居民有几十万之众。从金边湖和暹粒河引水人城,近郊又开了三大人工湖,灌溉渠纵横交错,稻田连绵数十里,从而保证了军需民食,为吴哥城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岁月流逝,大雨倾盆,古都吴哥的雕刻塑像早已面目全非;鸟儿播撒的种子,在屋顶和院墙上生根发芽,古都吴哥渐渐变得衰老,渐渐被世人遗忘。昔日的辉煌已成永诀,今天的吴哥,到处残垣断壁,绿苔茵茵。不过在树根侵蚀下破碎的吴哥倒显出一种悲壮残破的美,也许这正是注定的一种苍凉。正如余秋雨写道的那样:“只要历史不阻断,时宜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柬埔寨——一个忧伤的王朝背影

对于柬埔寨,我自感并不陌生。所以,出发之前,我并没有像俗常的旅行者那样去收集相关资料,我的脑海里想到的是金边、西哈努克、红色高棉、童子军、湄公河、吴哥窟……这些再熟悉不过的词,似乎足以说出柬埔寨的风情和历史。我还知道,电影《花样年华》的结尾部分,梁朝伟在一个荒凉得有点悲壮的废墟中,抚弄着一个荒芜的小洞,诉说内心的隐秘,那个令人震撼的地方就是柬埔寨;而梁家辉主演的电影《情人》中的故事,大都也是发生在湄公河边上。

带着这些美丽的想像,以及从小被各种各样的宣传所培养起来的好奇,我来到了柬埔寨。我希望早一点见到吴哥窟,我希望能在这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找到这个国家真正的灵魂。

吴哥窟没有令人失望。这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废墟。它位于暹粒省,方圆数十公里,主要是由一组宏伟的石头建筑群与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全部结构不用一根钉与一块木,都是用巨石块叠砌而成,有的石块重达8吨以上,宝塔外墙壁上刻有各种形象的佛像,有的高达数十米,生动逼真。寺内回廊殿柱上全是浮雕,姿态各异。这个当时称雄中南半岛的大帝国,是柬埔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可是吴哥王朝于15世纪衰败后,古建筑群也在不知不觉中淹没于茫茫丛林,直到400多年后被法国博物学家亨利·默哈特发现,并向欧洲和世界广为宣传介绍,才重现光辉。

现在所看到的吴哥窟受到了战争和岁月的严重损毁,尽显历史的沧桑。我站到小吴哥的最高处,夕阳已经下山,它的余辉照在破败的建筑群和各色游人的脸上,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总是出现在最破败的地方。而转过脸来,看到那些正在想办法修葺吴哥窟的工作人员,我真想告诉他们,不要修了,吴哥窟的魅力和价值,正是在于它是一个废墟,一个谜,一个梦。只有破败,才能重现历史;而当你把它修葺完整之后,历史就将永远隐匿。

我知道没有人会愿意听我这样的忠告。当地的人,甚至将古老的佛像上断胳膊缺腿的地方用和尚的袈裟遮盖起来,他们想维护他们的神的完整形象,以换取更多的香火。

可他们哪里知道,破败的神是最好的人类的写照。一个哲人这样说过,一个人也就是一尊破败的神。我相信,当年的吴哥人也这样说过,否则他们不会在他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刻上佛像——他们何尝不知道,物质的佛总有一天会破败!正如我在柬埔寨的工艺市场看到全部的人都在雕刻佛像卖钱的时候所想到的:当全民都在造神的时候,神便已经不在。

破败的吴哥窟就是最好的见证。到处都是神庙和神像,但神已经不在,他早已离去,空留下我们在搜寻和怀念。站在吴哥窟面前,我一度也想知道真正的吴哥王朝是怎样的,但这个念头很快就消失了。我来,不正是为了看这废墟么?不正是为了缅怀一个王朝的背影么?

一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就释然。我来了,我看见了,已经足够。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愿意忍受酷热的天气和难吃的菜,重游吴哥窟。它真是一个值得去、不去会遗憾的地方。(谢有顺)

走近吴哥古迹,迎接我的,是那绣满斑驳蚀迹的巨大的四面佛像。它神秘的神情,有人说代表着喜、怒、哀、乐,有人说那就是“高棉的微笑”。

在柬埔寨,处处可以见到落后与贫穷:乞讨的儿童,年纪轻轻就已拖带着数个孩子的女人,用木板钉成的房屋,没有柏油路、没有路灯、没有我们已见惯的所有一切公共设施的城市——如果可以称为城市的话。在这里,你可以优越地表露你的任何怜悯和同情,但当我面对另一种“高棉的微笑”时,我迟疑了。几乎所有的柬埔寨人,无论他们如何生存,只要和你面对,只要你看着他们的眼睛,他们就会对你微笑,平静、安宁、甚至是平等的微笑。这不是那凝结在千古时空中的四面佛的表情,而是就在今天的每一个高棉人的脸上。我被震动了。

看看周围,一切都在说明他们还远没有脱离苦难,但他们却能如此地微笑!为什么?因为他们是诞生了四面佛的民族?因为他们是笃信佛教的国度?因为他们刚刚摆脱了血腥和战乱?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我不知道。

苦难和微笑,这是如此不协调地共同存在于一起的两个事实。一定会有人说:这是他们愚昧、麻木和逆来顺受。我不敢这样看。以我的经历,尚经历过些许困境,但如果让我生存于高棉人的这种苦难中,我不知道我会怎样,也没有勇气推测自己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一定没有力量如此善良地微笑。只为这微笑,我就对这个民族充满敬意而不敢优越。

我在想: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才是应该装在心底的东西?什么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真的幸福到不用去想这些事情了吗?想这些事情真的已经成为自寻烦恼了吗?想着那正在饱受苦难的人们和“高棉的微笑”,我想说:“希望未来真的会更美好,希望我们人类能永远微笑,希望外星人在看待我们的文明时,能不仅有赞叹而且还有敬意。”(坡森)

杭州——普渡众生的方舟

杭州,没有北京沉重的辉煌,没有上海大都市的繁华,没有西藏神秘的惊鸿,它是一种平凡生活中极致的美,宛如一首流动的诗。当你匆匆掠过的时候,它只是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寻常的公园;当你走入它,细细玩味它的时候,却是一组美妙绝伦的小桥流水,让你莫名的感动。

杭州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称钱塘。公元589年,隋朝开皇九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杭州文化璀璨,积淀深厚,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杭州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诗书绘画。可以说杭州处处有故事。杭州还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和杰出的科学家、《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等伟大人物的故乡。杭州文化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贤明州官和能工巧匠,构成了“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

杭州虽然没有北京沉重的辉煌,没有上海大都市的繁华,没有西藏神秘的惊鸿,但它是一种平凡生活中极致的美,宛如一首流动的诗。当你匆匆掠过的时候,它只是一些似曾相识的文字,寻常的公园;当你走入它,细细玩味它的时候,却是一组美妙绝伦的小桥流水,让你莫名的感动。

白居易的白堤

许多人都以为年过半百官场失意的白居易,能来到美丽的西湖为政,是一种幸运。实际上西湖有了白居易,才是最大的幸运。从某种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白居易,就没有今天的西湖。

至少,我们可以说,没有白居易,就没有白堤。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条白堤,是从当年的杭州钱塘门外向西,通往孤山的。全长一公里,堤上一路有桥——断桥、锦带桥;一路向西,右边一侧首,是葛岭、宝石山的北里湖;南边一展眼,是吴山、玉皇山、南屏山。

这是西湖最古老的一翅羽翼了。至少白居易治杭时已有,称白沙堤。

白居易可不仅仅是个舞文弄墨的大诗人,还是一位有抱负、有政绩的官员。照他的原话,是“出仕为官,重在救民济世”。到了杭州,他除了疏通李泌40年前开凿的六井以外,便是整治西湖。

白居易筑的堤,据说是从后来的钱塘门到武林门,把西湖一分为二了。堤内为上湖,堤外为下湖,平时蓄水,旱时灌田。

当时,有不少人反对他那么做。说放了西湖的水浇田,那水里的鱼龙怎么办?水上的菱茭又怎么办?

白居易也反问他们:是鱼龙重要,还是百姓的生命要紧?是水上的菱茭值钱,还是田里的稻栗值钱?

白居易用他伟大诗人的灵魂拥抱了西湖。他把白堤给了西湖,而白堤又把什么给了白居易呢?

白居易出仕杭州前,对社会的失望、政治的失望乃至对人生的失望,像乌云一般盘桓心头。当他来到少年时心驰神往的杭州时,内心隐藏着很深的精神创痛,于是吟出“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苦涩的诗句。

白居易三年任满,要离开杭州了。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带走什么呢?“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区区小石片,却着实地叫他安不下个心了呢。

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饯别,白居易落泪了,他是这样告别州民的: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惟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一千年过去了,一千年前的白堤,如今已是通衢大道。我们走在一千年后的白堤上,心里想着白居易。白堤,初春是一抹的烟绿,仲春是满目红桃,到了暮春,又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恋人的世界了。仲夏夜,这里是水晶宫。秋天的长堤是肃穆的,冬日它又纯洁如处子。我们在白堤上行走,想着白居易,便吟哦他的诗章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岳王庙在栖霞山南麓,傍山而建,面向西湖。

岳王庙头门是一座两层楼高的垂檐建筑,庙的两侧是扇形的朱墙。巍峨庄严的垂檐头门,悬着一块龙凤盘绕、黑底鎏金的“岳王庙”三字竖匾。由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金字楹联则挂在门前石阶的廊柱上。从头门进庙,一溜青石铺地的甬道,两旁古木参天,树木后面是巍然耸立的正殿。大殿垂檐正中高悬一块“心昭日月”的横匾,是叶剑英元帅亲自为岳庙题写的,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民族英雄的景仰之情。大殿正中端坐着岳飞的彩绘塑像,他头戴帅盔,身穿紫袍,臂披金甲,左手按剑,右手握拳,双目注视前方;像高数丈,造型逼真,十分威武,给人一种正气凛然的感觉。座像上端是“还我河山”的横匾,系仿写的岳飞草书手迹。笔力刚劲雄健,气势磅礴,它是岳飞当年为此奋斗一生的目标。正殿的东西两侧有岳飞的部将张宪和牛皋的塑像。在岳飞塑像前,我驻足端详,顿时肃然起敬。接着,我仔细地观看两侧墙上的壁画:《岳母刺字》、《收复建康》、《郾城大捷》……这一幅幅壁画反映岳飞抗金的战斗场面,着实感人肺腑。

步下正殿平台西行是墓园,这里青石铺道,平整光洁。墓前有照壁和两根大石柱,照壁上刻“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是明代洪珠的手笔。石柱刻的对联是:“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这是岳飞父子遭遇的写照,真乃天日可鉴。岳飞父子墓冢筑得比较大,正中是岳飞墓,墓碑上刻着“宋岳鄂王墓”,左边是岳飞之子岳云墓,墓碑上刻着“宋继忠侯岳云墓”。在岳墓前面两边,铁栏里围着四个铁像,都反翦着手,向岳墓跪着,北边两个是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西边两个,一是张俊,一是万俟。人们来到这里,面对这丑恶的奸贼,无不气愤填膺。

据说从前有个人叫秦涧泉,是秦桧的子孙,来杭州作抚台,看见秦桧的铁像跪在岳墓面前觉得十分丢脸,便偷偷地把这一对权奸的铁像丢入西湖。谁知到了第二天,湖水发了奇臭。杭州人一见秦桧铁像不见了,便说一定是谁把奸贼抛在湖里,闹到了抚台那里去。秦涧泉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到西湖边去看。突然,铁像浮了起来,西湖的水也变成赤色。秦涧泉十分恐慌,只好把它打捞上来,仍放在岳坟之前。后来,他同友人到岳坟前来凭吊。那个朋友说他是奸臣之后,他无话可说,只好做了一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聊作解嘲。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虽死,但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几百年来庙祀不衰,而千秋万世跪在岳坟前面的却是当年的卖国奸贼。由此可见,岳飞的崇高民族气节,依然为国人今天所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