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放手,让孩子更优秀
10294100000020

第20章 放手,让孩子去交往

不许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交往,是许多家长的“保护性”教育方式之一。有的家长许可孩子交往,却提出了许多限制性条件,要么只和学习好的孩子交往,要么只和“品行”好的孩子交往,要么只和附近的孩子交往。由于家长对孩子交往的限制,使许多孩子在假期困守在自己家中,久而久之,养成了不合群的习惯,也会严格妨碍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放手孩子交往,你的孩子会长才干,会有好人缘,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沛沛的爸爸管她很严,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她汇报在校的一切情况。沛沛很烦爸爸问这些问题,更烦的是他每次都不忘教育沛沛要跟成绩好、品德好的同学一起玩,这样才能学习别人的优点。沛沛其实很叛逆,爸爸说什么她就点头说好,但在学校里,她会把这些话忘得精光。沛沛觉得,爸爸让她不要跟成绩差的同学玩,但他们很有趣,也够义气,所以主经常跟他们打成一片。她也讨厌家长的干涉,越干涉就越叛逆。

给你提提醒儿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朋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家长都明白这个道理,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进行过干预或指导。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已成熟的过来人,家长在指导孩子交友方面,是一味摆出强硬姿态,干涉孩子交朋友?还是信任孩子,引导孩子在交友的路上越走越宽广?

著名教育工作者卢勤谈到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忠告家长不要过度干涉孩子,把交往的舞台还给孩子。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是真空的,更不是父母可以预设好的,是完全不确定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的交往过程中(包括吵嘴、打架),才能积累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人际关系资源。人是群居动物,交朋友是孩子的天然兴趣与本能,如果儿童没有这种天生的交往本能,人类就没有发展前途。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合作。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对孩子的交友问题要密切关注,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朋友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有的孩子宁可得罪父母也不愿影响朋友关系。但孩子年龄小,经验不足,尤其是青春期和网络时代,更容易出问题,非常需要父母老师的及时引领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主宰孩子的交友,实际上也无法主宰,因为孩子对付强制父母的办法,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父母得到的只是一个虚假表现,这样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更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是非常危险的。

为你支支招儿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

玛丽虽然才11岁,却是一家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由于她公正、热情、待人细致周到,这是第三次被聘到夏令营做助手,照顾年幼的夏令营成员。妈妈一向相信玛丽的自理能力和出色的社交能力。对她整个暑假都在夏令营生活很放心。这天妈妈忽然接到玛丽的电话,妈妈很高兴问她情况怎么样,玛丽有些情绪不佳。

“亲爱的,有什么不对吗?”

“妈妈,我们原来的辅导员走了,新来的辅导员莉莎小姐很粗鲁,对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很厉害。”

“那么她怎样对你厉害了呢?”

“今天早晨我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我的队员召集到早餐处,她竟当着全队人的面,将我训斥一番,让我在队员面前抬不起头。”

玛丽的声音有些沙哑了,妈妈很为女儿难过,“你是义务去帮助他们的,她没有理由这样对待你,我马上给你们的营长打电话,叫她去同你的辅导员谈谈,好吗?如果不行的话,不如辞了工作回家来,反正假期里应休息一下。”

妈妈心疼女儿不无道理,根据母亲对女儿的了解,她是位很让人信得过的辅导员助手,没能按时召集队员,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在里面,辅导员不问青红皂白当众训导玛丽,使她在自己的队员面前失去威信,的确有失考虑。但妈妈在女儿面前这样评论辅导员的行为,会使玛丽更加认为自己是委屈的,而不肯检查自己有无责任,辅导员在她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恶化,从而对今后她们的之间的工作关系不利。妈妈毕竟只听到女儿的一面之辞,并不了解全部过程,急于发表意见是不妥的。更加错误的是妈妈提出要亲自找夏令营的负责人谈这件事,这就走得太远。女儿与自己上级的关系如何要由女儿自己来处理,妈妈在这里不应介入其中,剥夺女儿处理问题的权利。

当女儿向妈妈述说自己的遭遇时,妈妈当然不能毫无表示。女儿感到委屈,心情不佳,妈妈应提供安慰与同情:“亲爱的,我可以理解,你一定觉得很不好过,但愿同妈妈谈谈可以使你的心情感觉好一些。”再往下妈妈可以做的是帮助女儿分析一下整个事件的始终,让女儿检查一下自己可能有的责任,同时也要对局势的可能变化进行一些讨论:“新辅导员可能是粗鲁主观一些,不注意对待工作人员的态度,但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相处,也是你参加这项服务的目的之一,如果你能够想出办法与莉莎小姐的关系处得融洽一些,对你今后的工作会有好处,也锻炼了你与人相处的本领,你觉得如何呢?”这样妈妈既给玛丽一些十分切实的指导与帮助,又避免直接站到她的位置上替她处理问题,给玛丽留下了思考和发展的空间。因为毕竟是玛丽的事,就由玛丽自己办。

妈妈在与玛丽的谈话中另外一个不应有的错误,就是提议玛丽可以回家来。这样既鼓励玛丽在困难面前逃跑,又消弱了玛丽的责任心。能够被聘为夏令营的辅导员助手是光荣的,说明了女儿的工作能力、品德被人欣赏,而担当起这项职务便意味着担当起一付责任的重担,要带好自己队里的营员。如果仅因为辅导员的关系出现问题,就放弃工作,转回家中,置荣誉与责任于不顾,孩子的责任心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又从何而来呢?

▲别干涉孩子交朋友

在儿童时期,父母都有替孩子选择玩伴的权利。但是这时你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跟你不能随便干涉孩子结交朋友一样,你也不能强迫他接受某个朋友。

王平两口子和李建平两口子就住对门,他们的孩子相差2岁,可孩子们却怎么也玩不到一处,不是谁不理谁,就是吵架。王平怎么也想不明白,鼓励也收效甚微。于是她就不再强迫孩子了,允许大家各自玩各自的。

强迫和鼓励不同,强迫让孩子和他不喜欢的人玩只会压抑其个性。而且,你不相信孩子都有直觉吗?有时候他会看得比你更清楚,他能感觉到对方身上你看不到的东西。

▲为孩子创设交友环境

父母要鼓励孩子带朋友,特别是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或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或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家长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购置一些图书、玩具,组织好友们一起游戏和活动。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戏,共同欢乐,互相依恋,密切了关系,也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家长平时要多询问孩子:“你今天与好朋友怎么玩的?”发现孩子某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如孩子将好吃的食品与朋友一起分享,将图书送给同伴看,就说:“这样关心小朋友,你真是个好孩子!”父母的关注、表扬和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

▲鼓励孩子珍惜和发展友谊

孩子们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当孩子间发生了争吵,成人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为此而杜绝孩子间往来,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切不可袒护一方;要帮助孩子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还要教育孩子多关心帮助伙伴,当孩子的伙伴生病时,提醒孩子主动去关心探望。要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体谅伙伴,交往中要不怕吃亏不要处处占上风;还可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互赠礼品活动,如画一幅美丽的画,自制一个小玩具送给好朋友,从而不断发展孩子之间的友谊。

▲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的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选择朋友,这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样去对待孩子的朋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其实,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转变态度,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来衡量他们。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会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指导。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鼓励孩子交益友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但这并不是说孩子无论交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还是有一个度的,父母应当适时地把握这个度。

一个10岁的男孩捷捷与一个罗罗的男孩是好朋友,经常到对方家去玩。罗罗的爸爸妈妈从不约束孩子的行为,他们常常恶作剧,往经过的汽车下扔鞭炮。有一次,捷捷去罗罗家玩时,发现罗罗的爸爸有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面全是长刀子。捷捷有些害怕,于是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其实也很喜欢罗罗,但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她禁止孩子再去罗罗家玩了。

捷捷妈妈对孩子交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试想,捷捷的妈妈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后果将会怎样。孩子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观念不强,需要父母的及时指导。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选择,把握好度,也就是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就可以。

▲用沟通的方式,建议孩子远离不利朋友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朋友的确会对他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就问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和他交往吧!他自己是不是也感觉到了那个朋友的行为让他不舒服?有时候,让孩子自己表达会更有助于她理清思路。但专家建议,不要采用打击性的语句来谈论别人,比如说“那孩子多恶心”,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张兰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她很不喜欢女儿的一个朋友到她家来玩时用成人的不良用语和同学“煲电话粥”。张兰和丈夫决定和女儿谈谈。“我们对女儿说,我们对此感到很不舒服,并闻女儿对她朋友的举动的看法。我很担心我们显得太专横,因此我们说她的朋友并不是个坏人,只是她接触的环境太复杂,太不利于她的健康发展。我女儿沉默着,但从他得肢体语言里,我看得出她已经明白了我们的意思。”张兰并未硬性阻止女儿和这个朋友的交往,但在这次谈话之后,她们果然就慢慢的疏远了。

在这种敏感的交谈中,如果你的孩子赞同你的观点,你在他心里的地位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孩子会产生“妈妈最了解我”的想法;反之,孩子就会开始和你对着干。所以,为了让孩子和自己站到同一战线上,你要常对她说些鼓励的话,比如“我很高兴知道你想的和我一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