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民间俗称为“打摆子”,是一种传播快、反复性大的常见寄生虫病。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量的增加,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迅速流行,又被人们称之为“开发病”。疟疾目前流行极为广泛,遍及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卫生情况报告中指出,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20多亿人,几乎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受到疟疾的威胁,每年造成300多万人死亡。有统计表明,除艾滋病外,疟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明显上升趋势的疾病。因此,人们在夏季秋应提高警惕,以防感染疟疾。
疟疾是经蚊虫传播的,传播疟疾的蚊虫为按蚊。人对人体疟原虫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不分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同样都可以感染疟疾。由于人体感染不同的疟原虫,进入人体的疟原虫数量不同,人体对疟原虫的耐受能力、抵抗能力强弱不同,人体出现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其临床类型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形疟等4种。间日疟分布最广,遍及全国各疟区。疟疾发作的典型症状有发冷、高热、出汗三个阶段。反复发作者可引起消瘦、贫血、单纯疱疹、肝脾肿大等。疟疾中的恶性疟或脑型疟,常表现高热昏迷、惊厥、颈强直等凶险症状,病死率甚高。
疟疾的潜伏期一般是10-15天。发病高峰季节多数在夏秋季,即8-10月份。此时雨量多,地面积水面积大,温度适宜,按蚊大量繁殖,所以疟疾的传播机会增多。此外,如湿度、地形等自然因素也都会影响疟疾流行过程。住房和环境卫生,生活和医疗水平,人口流动和饥饿、疾病,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都可影响到疟疾的发生与流行。虽然按蚊自身也受温度的制约,在气温降到10℃时,按蚊处于滞育状态,疟疾流行即告休止,但在寒冬腊月,或者蚊虫还没有开始活动的早春季节,也可有疟疾发作,其中一部分病例是因为以前发病时治疗不彻底,血内或肝实质细胞内疟原虫没被全部消灭,旧病复发;另一部分系长潜伏期病人;偶尔也有输入感染疟原虫的血液而发病的。
患了疟疾,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予静脉输液。寒战时应注意保暖,高热头痛时可用冰敷等方法降温,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退热剂,如阿斯匹林等缓解症状。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氯喹、奎宁、青蒿素。但由于有些药物会出现副作用,故应用抗疟药物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预防疟疾的根本方法是灭蚊和防蚊虫叮咬,可结合各地的卫生运动灭蚊,降低蚊子密度。可使用蚊帐、蚊香、灭蚊剂等杀蚊,阻断人、蚊接触。此外,还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止外源性传染源的输入;加强对输血人员的疟疾监测,防止输血感染。高疟区的人群在流行季节可以定期服抗疟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