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瀑布
10289000000006

第6章 王者风范—世界三大瀑布

1.雷神之水—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是北美东北部尼亚加拉河上的大瀑布,同时也是美洲大陆上名气最大的景致之一。数十年来,拥有美丽而独特景观的尼亚加拉瀑布吸引着大量的游人来此观光、旅游或度假。在这里,游人不仅能够一边观看美景,一边享受生活,还能做一些“危险”的行动,例如走钢索横越瀑布或者坐木桶漂流瀑布。

不仅如此,尼亚加拉瀑布被称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同被称为世界三大瀑布。它以宏伟气势,丰沛浩瀚的水雾,引起所有游人发自内心的震撼。尼亚加拉河起源于伊利湖,连续不断的水流奔涌到这里,一下子垂直跌落51米,澎湃的水流以银河倾倒的气势跌落而下,场面十分壮阔雄伟。瀑布发出的巨大声音在数里之外仍可以听到,可见尼亚加拉瀑布的气势是相当的壮观。

这个瀑布被高特岛划分为两大部分:霍斯舒瀑布和美利坚瀑布。前者较大,靠近左岸(加拿大),高56米,曲折的脊线长约670米。而后者紧邻右岸,高为58米,宽为320米。

尼亚加拉峡谷位于美利坚瀑布的下游,它的形成及瀑布规模的维持都与瀑布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有莫大的关系。从志留纪(4.38亿~4.08亿年前)开始,尼亚加拉峡谷的岩层差不多都是平的,仅向南每千米下降大约4米。岩石上层是较为坚硬的白云石,而下一层则是页岩。由于水可以产生静水压力,继而渗入因冰蚀作用和地壳隆起而形成的岩缝之中,上层来水越多,流水对白云石块的侵蚀作用也就越大,于是就出现了倾颓的现象。在流水的持续作用下,瀑布也就随之向上游移动。

瀑布水是清澈的,同时水质又很优良,这为瀑布增添了又一种秀色。安大略省和纽约州共同认识到这一自然奇景的重要性,所以保留和获得了与瀑布为邻地区的土地所有权,并把这些土地开辟为地质公园。

近年来,由于发电站把瀑布上游大量的水引走了,因此瀑流的侵蚀速度也相对较慢。由于其上游控制工程设计巧妙,也就维持了美、加两边瀑布流量的平衡,瀑布的水帘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同时,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还可供下游各发电厂使用。然而为了避免发生大型岩石坍塌事件,1969年河水曾被引离美利坚瀑布,人们对基岩做了加固工作,并实施了一项广泛的钻孔和采样计划。1969年11月,河水被再次引回美利坚瀑布。为此,有关方面还对前来参观的公众实施了安全防范措施,对于那些企图阻止自然进程的措施,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实际上也没必要。

身处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利坚瀑布边上的展望点及展望点之下300米的地方,横跨峡谷的虹桥之上,游客不仅可以一览引人入胜的壮景,而且还可经人行陆桥从美国一侧通向高特岛,然后乘坐电梯来到瀑布底部,参观水帘后方神秘的风穴。1842~1905年期间,占河水流量90%左右的霍斯舒瀑布平均每年向上游移动大约1.7米。此后由于实施大量的控制工程和引水工程,侵蚀也日渐减小了。

2.悲壮之美—维多利亚瀑布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非洲赞比西河中游,位于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处。瀑布宽1676余千米,最高处有108千米,是世界著名瀑布奇观之一。其宽度和高度与尼亚加拉瀑布比起来,要大1倍。年均流量大约为935立方米/秒。

广阔的赞比西河在流抵瀑布之前,缓慢地在宽浅的玄武岩河床上流动,然后突然从约为50米的陡崖上跌落到深不可测的峡谷中。主瀑布被河间岩岛划分为数股,溅起浪花高达300米,即使身处六七十千米之外仍可见到。每当夜晚月光升起的时候,瀑布溅起的水雾里便会出现一种光彩夺目的月虹,从而呈现出十分浪漫的景色。瀑布引发的巨大声响如雷鸣一般,因此被当地卡洛洛—洛齐族居民称为“莫西奥图尼亚”,就是霹雳之雾的意思。据考证,早在公元90年,就有极少数农业人口已在尚比西河两岸居住。其中大多数本地居民居住在与瀑布半径相距128千米的地方,主要以渔猎为生。到现在,当地部族已发展有东加人、洛齐人、莱雅人、托卡人和苏比亚人。此外,东加人年年都在瀑布旁举行雨祭,以黑公牛作为祭品,扔入峡底以祭奠河神。

1905年,人们在此瀑布周围的峡谷上建成了200米跨度的拱形铁路公路两用桥。另外,还在赞比亚一侧建有两座水电站,发电量很大。在利文斯顿狩猎公园附近地区则有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瀑布地区因此成为非洲闻名的旅游胜地。

游客如果顺着水流的方向前数百米,就会看到一座横跨大河两岸的铁桥,这座宽有150米的桥就是所说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桥,据说它还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当年利文斯顿的大“发现”,不仅打破了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而且引来了殖民者的入侵。

当地居民的平静生活被由此打破了,英国人于1890年占领了大瀑布南面的津巴布韦,过了四五年,又统治了大瀑布北岸的赞比亚。不久,殖民者发现了这块宝地,随后便带兵占领了这里,侵略的意图暴露无遗。1903~1905年,殖民者便修筑了这座公路铁路桥,打通赞比西河在此形成的天堑,期望着能更有利于实现从英属开罗到开普敦的殖民统治。

这座桥在建成六七十年以后,在大瀑布南北两岸却发生了很大的变迁:魔鬼瀑布将殖民者强加在非洲人民头上的厄运冲走了,而马蹄瀑布却重振了非洲人民的士气,主瀑布发出的怒吼之声击碎了殖民主义统治的美梦。不仅如此,大瀑布两岸的人民还相继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于是,大瀑布被赋予了一种悲壮美,这种美能够给人以很大震撼。

实际上,大瀑布的瀑流所奔涌的峡谷是全球非常少见的天堑。这里有曲折的高山峡谷,有如剑般的巨岩,巨瀑奔涌,水流腾跃,景色格外迷人。在其南壁东侧是大瀑布倾注的第一道峡谷,有一条峡谷南北走向,南壁因此被分割为东西两大段,峡谷宽只有60余米,整个赞比西河的巨流就从这个峡谷中翻腾呼啸狂奔而出。

1855年11月,苏格兰传教士和探险家戴维·利文斯敦来到此瀑布,他是第一个发现维多利亚瀑布的白人。维多利亚瀑布奔入玄武岩峡谷,瀑流与巨岩相互撞击产生了水雾,水雾形成的彩虹远在20千米之外就可以看到。

大瀑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瀑布的深潭下面,天天有一群如花似玉的美丽姑娘,昼夜不分地敲着非洲的金鼓,而金鼓发出的声音也就成了瀑布巨大的轰鸣声;姑娘们的衣着也就极为光鲜靓丽,由于受到瀑布的反射,再加上阳光的照射,变成了天上美丽的七色彩虹。姑娘们非常喜欢跳舞,因此溅起数以万计的水花也就成了漫天的云雾,从而也就有了美妙绝伦的景色。

另外,此瀑布也被称为“魔鬼池”,这是由于它位于高110米的维多利亚瀑布顶部。当地人也称维多利亚瀑布为“莫西奥图尼亚”,意为“轰轰隆隆作响的烟雾”。瀑布的水来自赞比西河,在水量丰富的时候,每秒流过的水量高达7500立方米,汹涌的河水冲向悬崖,形成了水花四溅的维多利亚瀑布,即使远在40米之外,也可清晰可见如云般的水雾。

实际上,“魔鬼池”是一个天然岩石水池,并非是人工建成。据说,在瀑布附近的常住的科鲁鲁人从来不敢轻易向它走近。与它为邻的东加族更将其视为神物,把彩虹视作神的化身。

本来瀑布如此凶险,来这里的游人肯定非常少。相反,正是它的凶险才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探险家。据说,每年9月到10月这里属于旱季,水池的水量也相对较少、较平静,也不会从岩壁上流下瀑布。然而每年3~5月水量就比较大,水流量相当于旱季的15倍。所以,旱季一般是那些勇敢者跳进池内游泳的最佳时节。当碧蓝色的池水如死了一般平静时,很少有人知道它是“魔鬼”,只有在瀑布下游的浮尸才能告诫人们“魔鬼池”的危险性。

然而越是这样,来此地的挑战者也越多。他们在池中游玩,在池边高兴地举着相机拍照,更有甚者趴在崖边做出飞的夸张动作。更有勇敢的父亲抱着咿呀学语的小孩子向悬崖下到处张望。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很危险,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这是大多数游泳者的亲身感受。

有的游客曾回想自己在“魔鬼池”中的感受,曾经写道:“你站在瀑布边缘,看着瀑布一泻而下,发出如雷般的轰鸣,你无论如何大喊大叫,都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你的肾上腺素在体内涌动,你似乎体会到了临近死亡的感觉。”实际上,虽然池水很清凉,但当人真正游泳时,身体会因过度激动而浑身颤抖,对于在如此危险的地方游泳的人来说,是相当致命的。也只有在此时,游泳者才能体会到,为什么旅游指南中会提醒人们,来此地游泳前最好不要吃东西。来“魔鬼池”游泳的人虽然男女老少都有,但男性相对较多。大概就是因为男性天生具有冒险精神吧!

3.横跨两国—伊瓜苏瀑布

伊瓜苏大瀑布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界上,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合流点上游23千米处,状如马蹄,高82米,宽为4千米,相当于北美洲尼亚加拉瀑布4倍的宽度,比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还要大。悬崖边有成千上万个树木丛生的岩石岛屿,因此伊瓜苏河从这里跌落时被分割为大约275股急流或泻瀑,高度各不相同,从60~82米都有。伊瓜苏瀑布与伊瓜苏河同是来源于一个意为大水的瓜拉尼语词汇。

伊瓜苏瀑布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水量较多,瀑布最大流量可达12750立方米/秒,8~10月为旱季,水量较少,年平均流量大约为1756立方米/秒。

伊瓜苏河流的主要部分跌落在一个窄小的状如半圆的裂隙中,称之为“魔鬼之喉”,其景观常被人们这样形容:大海泻入深渊。此外,这一段也称联合瀑布,其最佳的观看点在巴西和阿根廷两边都有。

有一部分瀑布在途中与突出的岩石相互撞击,水流发生了偏转,水花四溅向上升腾,出现如彩虹幔帐般的景色。从瀑布底部向空中腾起大约152米的水雾与彩虹交相辉映,颇为壮观。

瀑布四周有许多岛屿,其中最为闻名的是大圣马丁岛,此岛位于魔鬼之喉。游人站在此岛(位于阿根廷一侧)之上可以眺望千军万马般奔腾的瀑布。然而在阿根廷一侧的观看点却只能看到极少数瀑布,其中包括姐妹花、博塞蒂、圣马丁、隐形瀑以及里瓦达维亚等。在巴西一侧河岸可将瀑布全景尽收眼底,一些特别的巴西瀑布包括本杰明康斯坦特、德奥多罗、弗洛里亚诺等也能看到。

西班牙探险家巴卡是第一个探访伊瓜苏瀑布的人,1541年,该瀑布被命名为圣玛利亚,但后来仍保留其原名伊瓜苏。1897年,巴西军官巴罗斯曾设计在伊瓜苏瀑布建立一个国家公园。于是,巴西和阿根廷在会勘边界后建立了两个独立的国家公园,每个国家各建立一个伊瓜苏国家公园。两个公园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与瀑布相关的植物、野生动物和景观之美。此外,这一地区还建有三个机场,分别设在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

1934年,阿根廷在伊瓜苏瀑布区建立了670平方千米的国家公园。1984年,此瀑布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86年,巴西伊瓜苏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并因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