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10284900000007

第7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二)

反复练习建立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实践出真知。如果你想让子女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那你就让他反复练习,错几次没关系,就让他一直练,直至内化为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第一,你可以借此知道某件事孩子是否能做。我们只有吩咐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试过之后才知道他本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需要加以指导和练习。

第二,通过反复练习,这种做事方式会成为一种习惯。就像有人向他敬礼,他会自主地鞠躬回答,有人向他说话,他会主动地注视对方的面孔。逐渐地养成良好习惯,这简直是一件与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事情,用不着考虑,也用不着回想。你就这样一点一点改正孩子的过失,帮他养成绅士所应具备的好习惯。

有些父母乐于让孩子背大堆大堆的规则,可小孩子缺乏定力,注意力又不集中,很难记住这些条条框框,即使当时记住了,等到做事时可能还会犯错,然后遭受谴责,这样反反复复,孩子自然对别人的嘱咐很厌烦。

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所以父母给孩子设定的规则应愈少愈好。

如果你定的数量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造成的结果是,孩子常常违规,父母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然后是一顿惩罚,惩罚过多对子女危害很大;或者是孩子违规了,但父母不说什么,那么他就会从心里轻视这些规则,你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

规则应该是少而精,一旦定下来就监督孩子认真贯彻实施,并且循序渐进,一条规则打牢基础后再学下一条。

但话说回来,规则说到底是外在的,总会被孩子忘记的,要培养好修养,它是不可靠的。还是实践出真知。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去练习,父母负责指导和纠正,慢慢地正确的行为方式会在孩子身上固定下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嘛,不靠记忆就知道该做什么,但有两点需要提醒。

第一,子女练习某种习惯时,父母最好用温和的方式去指导和鼓励,不可疾言厉色地责备,好像他们是有意违犯似的。

第二,培养一种习惯时要专注,不可同时培养多种,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什么习惯也没有养成。要等到一种习惯完全地熟练掌握之后,再去练习下一种。

这种方法坚持下去是有效果的,较之死记硬背然后生搬硬套的方法好得多。其实,在实施这个方法的过程中,认真的父母就会留意到子女的天性如何,或者有哪些特质,现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他们的能力。

这点很重要,因为它决定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向。比如孩子生性活泼好动,那我们不能让他养成忧郁消沉的性格,我们也不能改内向为外向而不伤害他们,孩子身上的特征如同他们的体态一样,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是很难把它们完全改成一个相反的样子。

成功的教育是以子女的天性和才能为基础的,所以照顾孩子的人要仔细研究他们这两方面,并且多试一试,看看孩子适合往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凡是压制孩子天性的道路都不可取。

还有,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充分了解他们有什么,缺少什么,缺少的东西是不是值得争取,那些必需的品质是不是能通过学习和锻炼来获得。

我们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他们自身特质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有限的必要的措施,使孩子不至于偏离正轨。

有些父母不顾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把孩子培养成“全能王”,结果使孩子原来的才能被扼杀,本来不会的技能也只能学到蜻蜓点水的程度。

甚至父母给孩子的粉饰可能会把他教育成一个矫揉造作的人。因为学过的好多技能可以给自己贴金,必定能取悦众人,引来赞誉,得到的称赞越多,他就越不想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他越会装出一副优雅的姿态,可他不知道,越装优雅反而离真正的优雅越远。

这是一种误入歧途的教育方式,我们要提防,不能毁了无辜的孩子。

矫揉造作的原因及危害

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如果流露出真情实感,那时他表现出的优雅的态度才会赢得别人的欢心。一个心胸坦荡的人既不卑鄙狭隘,也不孤高傲慢,也没沾染任何重大缺点,这也是很招人喜欢的。

他们无论做什么事,展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自己,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自然行事落落大方。这是因为他们进行了持续的练习,逐渐把自己的修养培养起来,到了与人交往时才能表现自如,让人一看上去就知道他们拥有善良的心地和良好的气质。

相反,矫揉造作是对人本性的扭曲,是对别人身上具有的自己很羡慕的某种气质的模仿,缺乏来自内心的真实。这种表里不一的表现有两种。

第一,一个人通过装腔作势表现出自己本来没有的一种心情,但终有一刻会自行暴露的。比如有些人有时候实际上并不悲哀或愉快,但他们却偏要装出这样一副神情。

第二,某些人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与他们不相称的动作。

比如他们与人交往时,为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或表示出谈得很有兴致,会装模作样地说一些客套话或做一些夸张的动作,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真实的表现,而是因为他们心理上有某种缺憾或错误的表示。

如果他们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而是用心地分辨出别人的行为哪一部分是优雅的,或哪些是别人特有的,并结合自身特质有选择地借鉴,就不至于造成这样的情形,贻笑大方。

一切矫揉造作,无论它们以何种方式呈现,总是令人讨厌的,因为我们都喜欢真相,不想被虚假蒙骗。

不要把生活搞得过于复杂,我们还是提倡做自己,率真和不矫揉造作的本性永远是正确的。

人无完人,这是常理。身为平凡的人没有什么卓越的成就,或是行为方面有什么缺陷,气质不够优雅,这很正常,没人过多地去关注,更不会有人去批评,因为这样的凡人太多了,可是如果你弄些虚假的东西给自己贴金,免不了惹来非议,说你太不光明磊落了。

错误的教育才会产生这种矫揉造作的毛病,而我认为错误的教育是父母或师长,只知道定出规则,立下范例,却不把经验与实践相结合,不让孩子多次反复练习,他们就无法熟练掌握规则,也就无法养成习惯,更不会在实际场景中自然地应用。

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关于礼貌的学习,我认为学习方法与其遵从规则,不如依靠榜样的力量。

如果孩子意识到自己因为行为优雅,所以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许,那么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他们会愿意效仿行为得当的人,使自己的行为变得优雅。

我提倡孩子到了能学跳舞的年龄就让他们去学,跳舞能帮助他们塑造挺拔的身姿,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机会和年长的人交际。

孩子要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不论吃怎样的苦。其实,小时候学习吃的苦比长大改正陋习吃的苦要少得多。所以,父母应毫不通融地培养起孩子优雅的气质和素养。

只要孩子大脑中有懂礼貌的意识,他们的一些过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改正过来,因此父母没有必要为这些过失过分操心。

如果孩子已经知道,要敬爱父母师长,对他们不敢顶撞,对别人也知敬重,怀抱善意,那么孩子很自然地就会对照别人受欢迎的举止,来改正自己的失当行为。

在孩子的这种温良和善的气质形成之前,父母可以利用名誉、赞赏,以及名誉、赞赏所带来的可爱的事物,使孩子形成这样的心理,只有品行良好才能得到尊重。

然后再经过不断练习,纠正,再练习,再纠正,最终使孩子的形成牢固的温良和善的习惯,其他的良好修养也就容易习得了。我建议由一位接受良好教养的男子去教导他们,因为女仆一般在教育问题上不够明智,太溺爱孩子。

在子女小的时候,他们免不了要犯无心之过,只要其中没有骄傲和天性不良的迹象,这些过错都可以原谅。但是他们的任何行为如果显露了这种迹象,那就按照以上说的方法,立刻加以纠正。

我想再仔细叙述一下孩子的礼貌问题与日常行为的关系。因为父母在这方面普遍存在错误的行为。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般不会有人专门负责帮助他们陶冶情操。这一点经常被父母轻视,乃至忽视。

可反过来,孩子的言行举止一有失礼的地方便遭到父母的训斥,而且常常当着客人的面。这些父母表面上是在改正子女的错误,实际上多半只是为了遮盖自己的羞耻而已。

因为如果真心想纠错,为什么不在平日里教孩子呢?

这些父母为了自己不受责备,便盛气凌人地归罪于可怜的孩子,其实只是惧怕旁人议论,说自己对孩子缺少管教才造成他的不良行为。

这种每逢事到临头便去斥责一顿的方法不是教导子女,而是无故使他们受烦扰,吃苦头。

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先让孩子接受教导,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孩子毫不习惯的情况下,临时教给他怎么做的效果不好,更何况还忍受着责备。

子女因为年龄小可能犯一些幼稚天真的错误,但只要心地善良,重视礼貌,这些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够自己改正。

所以,父母在这方面可以宽容些,不要动不动就斥责子女,斥责又不会使孩子形成良好的修养,较多的斥责反而是父母对子女不信任的表现,会引起亲子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