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10284900000013

第13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八)

正确应对孩子的爱好需要与自然需要

父母不能放任子女啼哭,不仅是为父母获取一份清静,关键是啼哭于孩子无益。

孩子的啼哭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动机无法实现时,他们会以持续不断的啼哭来抗议众人对自己的压迫,就是因为这些人不给自己心爱的东西;此外,这种啼哭还是孩子对自己欲望的坚持,这样只不过是显示自身柔弱,从而争取到优势。

第二种就是由真正的痛苦或忧愁导致的悲伤哭泣。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态度、动作,尤其是啼哭的声调来分辨这两种啼哭。但无论哪一种,父母都不应该容许,更不可鼓励。

第一,孩子采取顽强的或愤怒的啼哭方式,父母如果买账,就相当于向子女低头,满足他们无尽的欲望,助长他们嚣张的气焰。

父母对子女实施管束和责罚,为的是教导他们克制自己的情感,服从自己的理智,遵循父母的教诲。

尤其是在父母使用鞭笞时,如果子女“执着”地啼哭,说明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任性,你这时不可因为心疼他们,停止鞭笞,你得一直等到孩子从心理上真正服从父母的命令,比如你吩咐他们立刻停止哭泣,然后他们就立刻停止。

身体上的疼痛不是最终目的,心理上的征服才是。所以,父母使用鞭笞要理智、严肃,不能感情用事,免得打了一顿后,不仅没让孩子顺从,反而对他们造成创伤。鞭笞总有一些未可知的风险,我建议父母还是少用为好。

第二,孩子在不会说话以前忍受了痛苦,用哭泣的方式来表示,这情有可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什么事还是啼哭那就不合适了。

孩子在啼哭时,大人可能都会于心不忍,那么你可以去帮助他,安慰他,但千万不能怜悯他。怜悯会使他沉浸在受伤的经历中,会把伤害扩大,从而使他的心灵变得更加脆弱。况且人生的磨难很多,你总不会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保护他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锻炼出坚强的心灵和顽强的意志。

痛苦有多种,身体上的痛苦较之精神上的痛苦又小得多。所以,以后子女因犯错应该遭受的身体上的惩罚,该实施的一点儿都不能少,并且实施后不准孩子啼哭。告诉他们身为独立的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何况只是忍受一些皮肉之苦。

两种啼哭的原因不同,所以父母处理它们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第一种啼哭是子女“顽强”地反抗,根源于意志上的不屈服,对此,温和的解决方式不会奏效,所以父母就应采取严厉的鞭笞。

第二种啼哭根源于心理脆弱,如果是男孩子哭,父母可以嘲笑他,让他心生羞耻。如果是女孩子,那父母得温柔地去劝说和安慰她,转移她的注意力。

不过,到底哪种方式最适合,做父母的人得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和心理。没有始终适用的规则可用,具体怎样应该由父母或导师斟酌处理。总之,这种啼哭应该及早制止,培养起子女坚强的性格。

人有勇敢之时,就有懦弱之时。但人不能盲目自大,无视危险,过于勇敢;也不能凡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过于懦弱。

过于勇敢的人不善于动脑解决问题,只想着莽撞。对于这种气质的孩子,父母要特别地培养他理性思考的能力,提高他自我保护的意识。

若有人甘冒风险行事,要么是因为无知,要么是受了别种强烈感情的支配。一般情况下,自负、虚荣心或愤怒容易使孩子失去理智,无视危险,更无视别人的劝告,父母发觉了这种心理后,就应小心地帮孩子消除,让他仔细想一想这样冒险值不值得。不过,过于勇敢这种错误孩子还是很少犯,还是精神脆弱更常见和更棘手些。

坚忍是德行的保障与支柱。一个没有勇气的人很难通过生活的磨砺来拥有其他优秀的品质。

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大灾大难、起起落落,唯有在勇气的支撑下,我们才能抵御风险,对抗灾难。拥有这种品质会受益终生,所以父母要及早培养孩子的勇气。

在这一点上,我不可否认,先天因素有影响,但它起不了决定作用,关键还是后天的培养、锻炼。既然要锻炼,父母就不能一直把孩子当成温室的花朵,而是考虑如何教他们克服恐惧,增强勇气。

我认为在任何危险面前都镇静自若、不畏困难、不惧痛苦的人才真正拥有坚忍的品质,当然这种品质成人都很难习得,更不用说小孩子了,但也是因为难习得,父母要及早锻炼、培养。

我们英国人天生就很勇敢,从在战场上不惧敌人敢于牺牲生命的勇气中就能看得出,但这种勇气不是“坚忍”中最重要的,因为人生除了在战场上存在危险,在其他好多地方也存在危险。比如死亡,死亡是令所有人都畏惧的事,还有痛苦、羞辱与贫困,好多人对此心存畏惧。

所以,真正的坚忍是准备好遭受各种各样的危险,危险来临,也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人对危险没有恐惧,他们有恐惧,但恐惧不会让他们退缩,而是让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昂扬的斗志,用理智克服一切困难。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坚忍的品质呢?

首先,父母要当心,在子女年幼时,不能让他们听到任何可怕的交谈,也不能使他们看到可怕的东西。

因为有好多孩子就是第一次接触恐怖的事后,导致精神受到惊扰而失常。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人一提起恐怖的事,他们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惊慌失措,甚至身体瘫软,精神紊乱,遗憾终生。所以,父母要在这方面格外提防。

其次,使孩子逐渐习惯于他们过度畏惧的事物。

但这个方法不可过早使用,在孩子能走能说之前,这个方法还是不适用的。因为只有在他们能够说话,能够明白父母讲的道理后,他们才能知道那些看似可怕的事物其实是没有害处的。

如果这样说了以后,他们还是恐惧,那你就转移他们的心思,或是给那些东西加上一层可爱的外表来消除恐惧,直到他们看惯了,不再讨厌为止。

再次,让孩子多接触生人。

可以这样说,孩子出生后,只要对他们无害的眼睛的事物,他们都可以看。他们看一个黑奴或一只狮子,并不觉得比他们家的保姆或者一只狸猫可怕。

可是他们为什么看了某些颜色与形状会害怕呢?因为他们害怕跟随这些东西而来的伤害。假如一个孩子每天换乳母吃乳,那么可以说他在6个月后,看陌生的面孔就像是看家里人一样那么熟悉。

所以,孩子之所以不去接近生人,是因为他只在照顾他的一两个人手上吃惯了食物,习惯了这种爱,一旦别人抱他,他就恐惧起来,怕丢失快乐,得不到食物。

我们讨厌某些事物,不是讨厌它们本身,而是畏惧它们带来的痛苦。我们在没经历过事物带来的痛苦之前,通常是不会怕它们的。

比如,孩子儿时大多喜欢火焰,总爱去玩弄它。一旦他们被火烧伤或看到别人被烧伤,知道它会带来伤害,孩子就开始畏惧它,不会再去碰它,而会谨慎地避开它。

如果孩子对某些轻微的、平常的恐惧能够把握得住,他就具备了一种对付真正的危险的准备。

如果你的孩子一见蛤蟆就害怕,或者跑开,那你可以把蛤蟆捉住,放在离孩子不远的地方,让孩子习惯去看它,看惯后,再让孩子走近它,然后让他轻轻地抚摩,这样做下去,直到他能自信地玩弄一只蛤蟆就像玩一只蝴蝶。

采用同样的方法,其余不必要的恐惧都可以消除。因为这是克服心理障碍,父母不能过于性急。消除一种恐惧,建立了自信,再去消除别的恐惧。并且孩子在成功克服后,他们应该得到称赞。

我们的小战士就该这样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父母要使他们明白抵御灾难的方法不是跑开,也不是被恐惧困扰、震慑,为了荣誉,为了责任,我们都要前进。

孩子的恐惧既然源于痛苦,所以要锻炼孩子使他们不恐惧,不怕危险的方法就是使他们习惯忍受痛苦。

我知道肯定有人对这个方法质疑,锻炼一个人不怕痛苦就去使他承受痛苦,万一没能如愿,反而使他怨恨制造痛苦的人。为了不怕痛苦就去主动吃苦,无论是从逻辑是还是实际上考虑,都很稀奇。所以,父母使用时要格外小心谨慎。

孩子犯了错,该受惩罚时就施加惩罚。哪怕孩子做事做得好的时候,也要间或使他们受点儿痛苦,就是为了使他们习惯痛苦,不要让他们把痛苦看成人生最大的灾难。

斯巴达人已经做出了榜样,凡是不把肉体上的痛苦看作最大灾难的人都能拥有其他优秀的品质。当然,斯巴达人的训练方法对孩子不大合适,父母可以温和地训练孩子,使他们养成受点儿痛苦也不退缩的品质,为以后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奠定基础。

第一步应该做到的是,不要每逢看见孩子受了一点儿痛苦就去同情和怜悯他们。

第二步,父母要小心地使子女受点儿痛苦。首先,实施的痛苦必须在孩子的承受范围以内,不能让孩子误会,反而心生怨恨;其次,实施的时候,父母一方面不能露出愤怒的情绪,另一方面也不可以表示同情或后悔。

父母管教孩子归管教,严厉归严厉,但自始至终都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永远爱他们。然后他就逐渐习惯于从你那里忍受痛苦,不会畏惧,也不会怨恨。孩子的性子越柔和,父母就越应当找适当的机会对他实施这种锻炼。

使用这种方法的技巧是,要在子女受称赞时或他们高兴的时候去实施,从痛苦最小的事情开始,然后逐步推进。你一定要使子女明白,他们虽然受了苦,却因此得到了勇气,得到了别人的称赞。

慢慢地,子女就会厌恶遇到困难就畏缩的胆小行为,会努力克服自己的怯懦。等到他们长大后,就会做出勇敢的事情。如果有些事他们还是不敢去做,那么父母就应该帮助他们,逐渐使他们感到惭愧而去做,直到练习使他们产生了较大的自信心,做好为止。到那时候,别人要表扬他们的作为。

这样之后,在困难面前,孩子不会再选择逃跑,而是从容镇静地应对。

我们经常在孩子身上见到一种场景,就是孩子如果得到了任何弱小的动物,比如小鱼、小鸟,就会去虐待它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

这不是个好现象,如果孩子这样做,首先父母应该制止他们;其次,把善待动物的方法做给孩子看。

因为虐待动物和杀戮动物的习气可以使孩子对待人类的心肠也逐渐变硬。凡是以虐待和摧残弱小动物为乐的人,他们对于同类也不会十分同情或仁爱。我们之所以不要屠户参加涉及生与死的审判,就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们要教育孩子,从最初就要使他们把杀戮或虐待任何生物看成一件可怕的事情,要教导他们不去破坏或毁灭任何事物,除非是为了保存其他更高贵的事物。

这里有一位母亲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果她的女儿想要一只狗、一只松鼠或一只鸟,这位母亲总让她得到。不过一旦得到后,她们一定要好好地对待小动物,精心照顾它们。如果女儿们施加虐待,这位母亲就会把她们的动物夺去,她们也会因此受到一番谴责。

我觉得子女从幼小时就该学会和善地对待一切动物,无论喜欢不喜欢,不可损伤和毁坏一切东西。

孩子伤害无辜后得到的快乐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得的一种情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会引起这种邪恶的倾向。

首先,大人教孩子打人,看见有人被打伤,可能流露出兴奋的表情。孩子耳濡目染逐渐习得这种情感。其次,历史上讲了过多的战争与杀戮。成王败寇的观念深入人心,又有多少人注意到胜利者的荣誉是以无数被杀戮的生命为代价的。这样一来,不自然的残忍的习性便在孩子身上培植起来,慢慢地竟到了享受它带来的快乐的地步。

邪恶的种子当然不能播下,父母在这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不想在空地上疯长杂草,那就种上鲜花。所以,父母要教会子女仁爱和同情。

其实,子女可能造成的伤害有许多种,如果是游戏,出于无心或出于无知造成的伤害,父母不必过于在意。他们最应该注意的是子女犯错的根源和可能养成的习惯。惩罚也应该着眼在这个地方。

前面也提到过,年龄引起的过失都能通过时间让他们自己矫正。所以,并不是只要造成了伤害,子女就都应该受罚。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仁爱之心。就是使孩子从小对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的人,尤其是仆人,习惯于以礼相待。

我们经常见到或听说富家子弟在对待仆人时态度轻蔑,使用蛮横的言辞,做出傲慢的举止。他们自身没感觉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因为父母也是这样做的。但这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性格本应该加以防止,所以要培养孩子对地位卑微者温和有礼、和蔼的态度。

如果孩子这样做,他们自己的身份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而且会赢得仆人更多的尊重,仆人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父母需要从小就教导孩子不要以貌取人,不要过于看重身份和财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具备了谦逊的人品,孩子也将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