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10279300000007

第7章 正确看待后进生

切忌给学生贴上“后进生”的标签,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当获得尊重。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存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就把他们划进“后进生”的群里。

一份报道显示,我国大概有六分之一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被家长和老师划入了“差生”行列,这个数字等于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真是令人感到万分震惊啊!

并且,这种情况一直都在有增无减地进行着。有的教师“恨铁不成钢”,只要学生出现一点差错,他们就会对学生进行大声训斥,还为这种行为打一个合理的名号——“一切为了学生好”;但有些有教学素养的老师,却从来不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对学生的总体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后,会对学生进行一番循循教导,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并鼓励他们认真改正错误。这两种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不同,自然收到的效果也就有所差别。第一种行为严重的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逆反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破罐子破摔”;而第二种教育方式则会令学生能够改正错误,获得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会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

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考虑问题,然后运用一些科学合理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也才能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学生。像那种动不动就训斥学生的做法实在不可取,这样做也不会取得什么好效果。

特别是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皇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是在教师面前,却俨然变成了一只斗败的公鸡,再也没有了家里的那种威风,反而变成了一只自卑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只是我们还没发现罢了。每个教师都不应只靠分数或者成绩就给学生贴上“后进生”的标签,也不能用一个模式或者一个标准去培养和评价他们。要知道,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人都是祖国未来各个行业的人才,如果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考上了重点大学又能怎么样。我们应当将这种“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贵贱”的舆论导向作为全社会的新一代指标。除了“高考”那条路,学生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况且,就算做了“高考状元”将来也不一定就是社会的顶尖人才。

可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和老师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认为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决定未来。还有更多的教师用分数来划分学生的等级。这种现象真令人感到悲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谁都知道,但却鲜有家长和教师愿意带领孩子们去寻找其他的路,他们不相信条条大路真的会通向罗马,能让他们信任的就是那一门门响亮的考试成绩。实际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张扬个性的时代。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们真正懂得分数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才是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其实,教师如果对“后进生”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用平等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就能激发出他们隐藏着的潜能,最终获得成功。只有我们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快乐,让他们重获前进的勇气。

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教师们都很喜欢那些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差,又不是很用功的学生,则往往会嗤之以鼻。这种做法只会让这些学生感到自己已经被教师放弃了,从而就更不喜欢学习了。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爱心给予每一个学生,不应存有私心,尤其是对那些没什么自信的学生,更要伸出援手,努力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只要我们肯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很多优点。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用更多的爱去温暖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赞美,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