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10279300000053

第53章 学生合作精神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利于帮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知道,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团结合作、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很多个历史时期才逐步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强大的规范力量。而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教育整体——班集体,整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由班主任教师来负责,可见其身上的确担负着巨大的任务。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精神,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订的教育目标,在20世纪70年代时是“学会生存”,而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壮大,它的口号也已经发展成为八九十年代的“学会合作”“学会关心”。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加,意味着未来社会更需要一个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要凭借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合作才能走向辉煌。因此,拥有合作精神是21世纪建设者的最重要的品格。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努力培养出更多的新世纪人才,有效提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

(二)掌握指导学生合作的原则

在指导学生们进行合作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原则。学生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平等相待是合作的基矗根据心理学研究,人都渴望爱和受人尊重。因此,学生之间在进行合作时,一定要将对方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比如不能因为成绩好坏就看不起一个人;也不要随便拿自己的特长来欺负其他的人。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合作中遵循相互尊重和相互忍让的标准,这样才能使双方的交往趋于正常化。

2.互利原则。人们互相交往就是为了互相取得利益,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只不过互相受益的都是一些精神层次的东西,比如思想、知识、感情等,这是合作的前提。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想在集体中获得别人的帮助,就必须首先为别人考虑。比如,成绩差的学生从成绩优异的学生那里获得学习方法,而成绩好的学生则多交了一个朋友等。

3.共同进步原则。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取得进步,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彼此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二是全班学生进行,最终实现整体共同进步。比如,一个教师故意安排优秀生A同“调皮大王”B成为同桌,目的是让A在学习上帮助B;在此过程中,A发现B十分热爱劳动、乐于助人,于是A努力学习B的优点;慢慢地,两个都向对方学习优点和长处,最后B的成绩提高了,A也变成了一个热心的人。

4.有利于集体的原则。不管是进行怎样的合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利于集体发展的原则,这是衡量合作精神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班集体通常都会出现很多由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团体,教师要正确分析,合理对待。对于积极型的组织,比如自觉组成的书画小组,以及学雷锋、送温暖小组等,要给予支持和表扬;反之,比如携带着江湖义气的“铁哥们”小团体等,就需要教师多做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最终劝导他们自行解散。

(三)掌握指导学生合作的方法

1.强化合作意识。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个体活动比较多,极少参加群体活动,再加上一些家长的娇生惯养,就很容易使学生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他们漠视他人和集体以及合作意识淡薄等。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创立的“平行影响”中提出:全部教育应该遵循“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教师应教育每个学生,使其认识到集体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一般体现为人生最高价值目标,一个人若脱离了集体,仅凭个人奋斗是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从而提高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自觉性,增强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和友好的交往条件,如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培养学生大方合群、互相关心、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2.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务必使全班学生搞好团结合作,建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共同奋斗的长远目标是争取德智体全面发展,做祖国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除了要树立长远的目标以外,教师要根据整个集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阶段性的、经过共同努力能够达到的具体目标。比如,可以围绕“我爱劳动”开展一次集体活动,首先要制订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实现了一个目标后,教师要及时提出新的目标,供大家参考和继续努力。

3.尽量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运用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掌握,比如学习基储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等,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制定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最合适的方案。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教师在这时可以主动与其谈心,通过交流思想调动他想要跟他人进行交往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征求一部分性格开朗、善于交往的同学的帮助,这样可以帮助这名同学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4.注重榜样的作用。这里提到的榜样有两种涵义:一是社会上那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学习榜样。比如雷锋、全国“十佳少年”、全国先进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突出事迹,以及中国女排、中国女足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向同学们灌输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这些伟大的人学习。二是班级上树立的榜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班级中树立不同的学习榜样,比如学雷锋、树新风的榜样,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榜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榜样,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创造性榜样等。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得整个班集体团结和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