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10279300000024

第24章 勤俭朴素催人奋进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代表父母给予孩子越多的来自物质上的享受,孩子就会成长的更好。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发现:当拿走孩子的一些玩具后,他们反而会玩得更有乐趣。这种减少孩子玩具的教育方式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能够引导孩子进行思维创造。

有些父母辛劳地为孩子创造一切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就是为了更加严格地督促孩子的学习,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他们全都有求必应。孩子生活在这样富足的环境里,当然不懂得什么是吃苦、简朴了。

我们认识一位老太太,她讲述了一件使她感到迷惑的事情。

以下是她的原话:

我的儿子今年三十岁了。他去年回到家来。在谈到他儿时的往事时说,有一次他看中了一个小水枪,但我说什么都没买给他。我当时就听出来他这是在埋怨我小气,心里很不是滋味。实际上,我根本就不是舍不得那点小钱买小玩意儿给他,当时没有买是怕他惹祸。孩子们都贪玩,看谁有了新鲜玩意都会争抢,我是怕他跟小伙伴起冲突。再加上隔壁家的小孩长得人高马大,没事经常喜欢打架,我的孩子当时是最小的一个。

听了那位老人的话,不禁让我想起很多事情。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喜欢抱怨自己的父母太小气。而完全想不到其中的缘由,比如文中老人的做法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并且她其实不需要任何的自责。关于孩子们的抱怨,最常见的大概就是这种有关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们买过新衣服和新玩具的。实际上,只要是没有大问题的衣服,完全可以穿着撑到明年,小孩子长的很快,买来的新衣服很快就不能穿了,买多了反而是浪费。而穿旧衣服是比较划算的:一方面,孩子捡旧衣服穿,是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能够缓解当时紧张的物质条件,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家庭情况都不是很好,父母是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的。

何况天底下没有那个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不管孩子提出怎样的要求和条件都无一例外的答应,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去买什么。这样的做法对孩子其实一点好处都没有,也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管孩子是在外面玩还是在学校读书,一旦他看到好看的自己想要的玩具,就会回家缠着自己的父母买给自己,长此以往,将会有多少钱流失在这样的玩具上?家里又能有多大的空间来置放这些玩具?就算这些都不是问题,那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玩玩具,又有多少时间能用来做功课和学习呢?

但孩子总是习惯把父母的这些行为当成是吝啬。站在对孩子教育的角度上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勤劳俭朴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的节俭教育还不是很到位,至少没能让他们真正懂得和学会节俭。特别是在今天,物质条件都在逐步上升,父母能够拿出更多的钱来帮孩子买玩具,就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教育问题了。

如果父母不重视这项问题,那么,将会很有可能发生以下情景:

倘若一个孩子不懂得勤劳俭朴,他就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就很难爱惜父母买给自己的图书和玩具。可想而知,他也不懂得爱护国家的公共财产甚至是别人的东西。由此就可以推想,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俭朴与勤劳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不懂得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工作。反而,只有懂得辛苦劳作的人,才会懂得每个食物、每张纸币的来之不易,也知道艰苦朴素,懂得用心工作。因此,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作为的新人,就必须注重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帮助孩子树立勤劳朴素的行为习惯。下面是几条培养孩子勤劳品质的方法:

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培养孩子形成艰苦朴素的品行之前,父母首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不要任意购买孩子所喜欢的一切产品,杜绝“要什么,给什么”的情况发生。

2.培养孩子心胸宽广的品质,杜绝“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3.有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心愿。

这三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信每个家长对此都并不陌生。但却鲜有父母能够真正做到,相当一部分人甚至都完全忽略掉。

父母的想法都很简单,那就是孩子小,做家长的应该让着他们。虽然这种动机是善良的,但却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个总是满足孩子心愿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因为他们会让孩子理解成“有求必应”,以至于不管要什么,都觉得父母一定会帮自己实现,如果不给,就会在心理上受挫,认为父母是个小气的人,甚至会怨恨父母对自己的无情。而这样的状况并不少见,因为父母不是阿拉丁神灯,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提出的所有愿望。一旦愿望实现不了,以上的惨事就很有可能会发生。

这种做法无意中惯纵了孩子,形成了孩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风格。随着他慢慢长大,他的心里就只有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不会把别人和别人的利益放在眼里了,也就不可能尊重长辈。稍不如意,他们就会大吵大闹,用恶毒的言语攻击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病态,孩子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中,失去了原本应当光明美好的人生。

所以,每个父母都应当注重孩子在这一方面的教育问题,要在日常生活中就帮助孩子意识到其他人的存在,锻炼他们凡事能为别人考虑的行为能力,不故意忽略别人。切忌让他养成小皇帝或小公主的脾性。

现在有很多父母都是这样,他们对待自己十分苛刻,既舍不得给自己买好看的衣服,也舍不得为家里添置好用的东西,而是把他们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好吃的让给孩子,好玩的买给孩子,好看的还是留给孩子。但是受如此宠溺长大的孩子,非但不会对父母抱以深切的感激,反而会觉得这是一种天经地义,更可怕的是,他们已然从这样的过程中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从来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劳动成果。

长大后,这样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在他们心中,最至高无上的人就是自己。甚至有的孩子竟然连这样的话都能说出来:我的爸爸妈妈就喜欢吃鱼头,他们把最讨厌的鱼身子都给我,他们还喜欢穿拾来的旧衣服,一点也不喜欢穿新衣服。

因此,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衣服、玩具、图书、文具以及体育用品等。这些东西都是父母用他们辛勤工作赚来的钱买到的,教育他们爱惜衣物和书籍:不要养成随手丢弃东西的坏习惯。这就是古训所提到的“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同时,父母还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父母在洗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帮忙放一下刷碗布,或帮忙清理一下厨房的卫生。等孩子长到十一二岁,就能够独自帮助父母在邻近商店购买一些东西了。

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这一节开头所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她这样跟我们说,她的儿子现在总是埋怨她在自己小的时候就老是让他自己洗衣服,好像是当妈的故意在虐待他。我们听完后,立即告诉她:“你这样做是对的!从小就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习惯。等到他将来想明白的时候,他不但不会再埋怨你,说不定还要感激您呢!”

每个家庭都是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体。家人们在一起,本来就需要相互迁就和照顾的,如果孩子成了这个家的霸王,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就一定无法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社会却是很现实的,至少周围的人不会像家人那么照顾你,关爱你。一个不懂得关心别人的人,别人也无法真正去帮助他。到最后,这个孩子就会失去生活的重心,变成一个消极的人。所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孩子从事一些义务劳动是很有必要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对这一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这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关键要素。

另外,一些父母存在完全错误的观念。

一种是认为家里的家务活,只要自己干就好了,不需要孩子分心来做,孩子已经有很多作业要完成,都很不容易了。有的父母甚至都想到了孩子的十几年后,他们觉得以后孩子还有很多事情要头疼,这点家务干脆就自己承包算了。

另一种是一些母亲做事很认真,他们总担心孩子会处理不好。一旦事情是孩子做的,那就是扫地不干净,洗碗不干净,甚至打来的水也不干净,等孩子忙完了,自己又忍不住上前重新打扫一遍,后来干脆决定还是自己来负责的,省得孩子再添乱了,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孩子现在正是学习做事的好时机。卫生打扫的不干净正是因为他缺乏经验,需要锻炼,但现在父母却不肯给这个实践的机会,由此阻止了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家中的一切家务父母都包下了,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自己尚且能将各种事情处理的完美,但等到他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质量也越来越差时,才发现自己需要帮手,但孩子虽然大了,做家务的能力却还是很差,几乎跟小时候没什么分别,现在不但帮不了自己的忙,还惹得自己一肚子的气。其实,这一切都是父母自找的,都是他们太过溺爱孩子,才造成了今天的结局。

这类事情并不少见。十七八岁,甚至一二十岁的小伙子坐在客厅无所事事地玩牌,嗑着瓜子看电视;而已经年迈的父母亲却要打扫卫生,洗一家人的衣服。甚至有一些已经成家的青年男女,他们同上了年纪的老人住在一起,却还要父母们帮着自己收拾房间,除了吃饭睡觉,他们从来不关心房间是否整洁和干净。

造成这样的原因完全是因为父母从小没有教育好他们。从一开始,身边所有的烦心事都由父母挡下来了,渐渐地,他们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必然不能够吃苦,一旦遇到任何挫折,就会轻易丧失生存的信心;而且,就算没有什么变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必然不会有一番作为。

劳动习惯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后天的锻炼中慢慢形成的,它需要父母的耐心培养和辛苦教导。为了孩子的明天,年轻的父母们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教他们要热爱劳动。要知道凡事都不让孩子亲手去做,才是真的害了他。

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要给予他们耐心,热情的帮助和教导。要知道,每个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同样的,孩子刚开始做事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不能一看到他们犯错,就大发脾气,到处指责,这样会使孩子的信心受挫,特别要避免使用以下几种语言:“这是你扫过的地呀?地上怎么一点都不干净啊?”或是“这个茶杯都没洗干净,你怎么洗的?”这些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应当用亲切的口吻指出来,要用良好的态度跟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说:“宝宝真棒,只是你看这里还有些小纸片呢,我们再扫一遍好不好?”要多用这样的语气跟孩子进行交流,效果会更好一些。

在孩子有些欠缺的时候,母亲可以在一旁亲自示范。通过手把手地教导,孩子就能很快掌握这些东西,并且有助于帮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爱惜身边的东西,能够接受父母所讲的艰苦朴素的要求了。这样一来,那些类似于“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的埋怨话自然就会减少了。